脚踏实地生活的名言 盐淮文化网:脚踏实地 让教育的收成更美好
认识洪兰老师转眼过了八年,这八年中,我的两个女儿也分别结束学业开始就业。孩子们以成人的姿态进入社会的过程与其中的苦乐,更印证了我先前对教育的了解:父母的责任不是帮助进入某一所名牌大学,文凭上的校名戳记也无法代表知识;一个孩子算不算真正独立,终将要用自己的行为来证明,他的快乐也一样要从自己经营的生活中去收集。
独立与快乐都是金钱买不到的礼物,但我认为,有心的父母与师长都可以帮助孩子用比较快乐的心情完成独立,这本书就是酝酿于这样的希望并慢慢化为文字的。但在此之前,洪兰老师已经在台湾这块土地与南洋一带华人的教育园地辛苦耕耘了好久、好久,用演讲与专栏文字到处播撒希望的种子。
记得美国“芝麻街”那些可爱布偶的创造者吉姆·亨森(Jim Henson)曾说:“孩子面对这个世界的感觉就是脆弱感与惊奇感。”我想,用适当的教导使孩子克服脆弱感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障碍,就是帮助他们独立的方法;而允许孩子保留住对这个世界的惊奇感,就是快乐的赠予。可惜的是,我们看到很多孩子充满依赖却不够快乐。所以,身为亲师的我们,的确还有很多工作等待着进行。
我观察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有几种情绪,例如:伤心、愤怒、失望、惭愧和忧虑。因为自己是过来人,当然了解这些情绪的出现是多么正常;不过,也因为是过来人,更知道其中有很多是过度的反应。真希望所有年轻的朋友能借镜于我们曾有的过失,千万不要浪费任何可以给孩子的时间、能为孩子善尽的力量。
大量情绪并不等同于关心,成人如何在彼此的提醒下采取正确的行动,就是我在这本书提问时的立意。比如说,在情感方面,“忧虑”当然是每一个阶段的父母都有的心情负担,但如果父母忧虑三五岁孩子的表现不如他人,因而觉得伤心、失望或惭愧,那就是极不正确的感觉。
此时的孩子才等待着被引导,父母如果已经伤心以对,那等于定下评价,也不会再给予正确的教导了。又比如说,现今父母流行带孩子去诊断行为,我所接触的孩子就有不少是小小年纪已被当成“过动”或“类……症”,甚至也有不少已经开始服药。
看到父母亲为此忧虑真是让人好难过,但我心中同时思及,如果一个孩子在以“纪律”被调教之前,就被贴上“过动”的标签,这对他们是不是最大的不公平?父母曾对此影响仔细思考吗?
所以,在这本书中,我向洪兰老师所提的二十七个问题,大致都出自两种心情:一是知道老师对各个家庭条件都有体恤,因此能提供大家可以宽心、但同时尽力的方向;二是老师不只是资深的教师、母亲,更经历划时代亲子教养价值观的改变,对于教养方法的去存与修正可以提供温暖的建议。再加上老师的专业研究并善于分析事理,这些回答就更具客观与友善的意义。
“父母”与“老师”是这本书假设的两大讨论对象。因为,如果以时间的眼光来看,亲子或亲师并不是经验施与受的强弱相对者,而是生命成长线的前后经历者,所以,亲、师、生、三者的关系探讨,是耕耘与收获的大问题,这本书,也是为了想要有更好的教育收成而提的耕耘之问。
说到耕耘与收获,大家都会想起胡适先生自寿诗中的名句——“从今后,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但对我来说,更深刻的同感是因为教育家杜威博士的一段话:“教育者和农人一样,有某些事得做,有某些资源可用,有某些障碍要克服。
……利用各种不同的条件,使自己的行动和这些条件的能量合力作用,不要彼此冲突,就是农人的目标。”如果台湾亲师这两大对教育共同负责并拥有同等热情的心灵农者,尽快同意彼此有相同的目标,了解我们都想得到一样的丰收,我们讨论耕耘的方法时就不会自私自利,也不会交相指责或规避责任。我相信这些改变将不只带来收成的美果,教育的园圃之乐也因此得以代代相传。
洪兰老师的孩子与我的孩子都受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西方教育,但我们很少提起其中特别美好的条件,比如说校园设备、师生比例的细致度。那是因为我们都了解,教育因人因地各有不同的条件,只求理想化或硬要拿某一国、某一校的理想方式或教材来套用,不但无法成,功还可能忽略原本可做的改善。
这又如杜威所讲的:“假如农人根本不考虑土壤、气候、作物生长特性等条件,就径自定出农事的目标,就太荒谬了!农人的目标应该是前瞻他自己的力量与周遭条件的力量联合带来的后果,用这个前瞻来引导每一天的行动。”这也就是我对教育“脚踏实地”的了解。
我不喜欢分别去谈体制内与体制外教育的优劣,因为并不是每一对父母都能自由选择孩子受教育的体制,过度讨论只会带来更大的忧伤,让人觉得于心不忍。但无论体制内外、台湾或西方,只要缘于人心的改变、关怀的加深与方法的求进就能产生好影响。我们何不都估量自己土地的条件、权衡可以试作的方法,脚踏着实地慢慢往前,让那些飞来的启思种子因此而能花开满园。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每一位家长与老师都很重要,立于学习优势位置的人也不应对条件较差的受教育者失去同情心,我们得不断自我提醒,教育是一项绝不能虚耗情感、时间与金钱的工作,所有的教养结果大家终将一起承受,家庭与家庭无法彼此炫耀。因此,让我们一起协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把孩子都扶正。作者:洪兰 蔡颖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