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蔡美儿】蔡美儿美国走俏 我们是否需要“虎妈”?(图)

2019-09-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月份,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英文新书将在新西兰书店上架,对于那些惊讶于本地亚裔孩子优秀学业表现的父母来说,阅读它会感到心灵冲击.本书由在美国的华裔"虎妈"--蔡美儿所著,详述她如何把两个女儿调教成全A生,以及钢琴和小提琴演奏能手.[美国蔡美儿]蔡美儿美国走俏 我们是否需要"虎妈"?(图)蔡美儿是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法学教授,这本新书已经在美国引起轰动.讨论随着<时代>周刊的封面文章而达到高潮.上个月,<华尔街日报>还刊发了一篇对&l

2月份,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英文新书将在新西兰书店上架,对于那些惊讶于本地亚裔孩子优秀学业表现的父母来说,阅读它会感到心灵冲击。本书由在美国的华裔“虎妈”——蔡美儿所著,详述她如何把两个女儿调教成全A生,以及钢琴和小提琴演奏能手。

【美国蔡美儿】蔡美儿美国走俏 我们是否需要“虎妈”?(图)

蔡美儿是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法学教授,这本新书已经在美国引起轰动。讨论随着《时代》周刊的封面文章而达到高潮。上个月,《华尔街日报》还刊发了一篇对《虎妈战歌》的书评,题目是《为什么中国妈妈更好?》。

【美国蔡美儿】蔡美儿美国走俏 我们是否需要“虎妈”?(图)

一位华人妈妈育儿成功的个体经验,为什么在美国竟然引起那样大的轰动?又为什么引起一些美国人叹为观止的惊呼和感叹?甚至将“虎妈”的教育模式总结为“中国式母亲的教育”,从而对美国发出“中国式母亲的教育为什么更成功、更优越”的诘问?

【美国蔡美儿】蔡美儿美国走俏 我们是否需要“虎妈”?(图)

1“虎妈”美国走俏—— 冲撞的并非仅仅是育儿经

“虎妈”,无疑是一个多月以来风头最劲的人物。

1月中旬《虎妈战歌》在亚马逊网上书店畅销书的排名中,已跃升到第五位,有149名买主在网上发表评论。1月19日晚,蔡美儿到旧金山签名售书,吸引了包括华裔在内的各族裔数百人前来捧场,售书场面十分火爆。《旧金山纪事报》形容说,“虎妈”的故事在网上疯传的速度超过了明星的八卦视频。

不过,来到售书现场并不意味着支持蔡美儿的观点。相反,不同、甚至批评的声音占了大多数。来自加州的米切尔汤姆表示:“两个星期前我还不知道蔡美儿是谁,现在人人都知道她是一个偏激的人。我基本不认同她的观点,但我熟悉她在书中描述的那种教育方式,因为我是被一个‘虎爸’养大的人。”

汤姆的批评还算是温和的,蔡美儿这些天已收到上百封电子邮件,其中绝大多数对她的育儿方式提出质疑。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指责,蔡美儿给《华尔街日报》写文章进行解释。她说,自己的书只是一部回忆录,讲述的是个人怎样教育孩子,不是一本育儿指南,自己也从没想过要带领大家跟她一起走。

蔡美儿的大女儿蔡思慧则在《纽约邮报》发表了一封致母亲的公开信,力挺母亲的教育方式。蔡思慧在信中说,实际上外人无法体会母亲的幽默。母亲“严格作风让我们更独立”,让我们“把潜能发挥到极致”,“假如我明天就离世,我会感觉我已把自己的生命活出了110%”。

当电子邮件堆满蔡美儿的邮箱时,《纽约时报》另一位资深专栏作家布鲁克斯也被愤怒的公众要求发表意见。几乎所有的批评者都在围绕着能否给孩子一个幸福童年、人格是否保持完整的议题上热烈讨论时,布鲁克斯却认为,严教也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溺爱罢了。

围绕“虎妈”美国走俏,中美两国媒体都进行了解读:

预设教育说 “虎妈”的教育观,首先预设了精英主义的前提,是一种精英教育的产物。她为子女预设了所谓的成功前提:接受高等教育、成绩优异、被上流社会所认可,然后通过严格管教打造出新的“精英”。这无形中将成功的标准变得一元化。而美国人对教育的看法在于每个人都是特殊的,能力是有限的。这种教育特点在于帮助孩子找到符合他们自身条件的发展道路,而不是强迫他们成为某一方面的特定人才。

极端冒犯说 另一个与美国人观点相冲突的是,“虎妈”在书中展示了中国父母以羞辱的方式,来激励孩子的类似“垃圾”、“你真懒,同学都超过你了”……的表达方式,这被西方父母视为冒犯的教育方式。

美国教改说 以羞辱孩子为手段、以成绩为导向,并非“虎妈”美国走俏的主因。应当看到,美国过去30年来,拥有最多的世界一流大学,以及最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在这样的背景下,去年以来奥巴马总统在多个场合表示,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学生的教育正在落后,特别是在数学和科学领域,这一局面必须得到改变。

他表示赞同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清除不合格教师。此外,他还称美国应该学习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为了突出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奥巴马还称,整个国家的未来岌岌可危。这就是《虎妈战歌》“走红”的背景,或者说,这被用来做美国教育改革的“宣传”了。

2向左走,向右走—— “虎妈”会出口转内销吗?

“虎妈”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未必得到认可。但两个女儿在现阶段是“成功”的。这使得美国社会也开始探讨本国教育理念是否过于宽松。“我们的下一代难道真要失败吗”、“我们的教育存在哪些不足”等,成为美国人经常发出的疑问。有人甚至把美国的教育方式培养不出功底扎实的学生形容为一场危机,并把其严重性提高到当年苏联抢在美国之前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高度。

不过,美国社会中的许多少数族群、特别是亚裔人士认为,其实“虎妈”的育儿方式无法完全代表东方的育儿理念,她为女儿制定的苛刻家规就连现代东方社会的父母看了都会咋舌。比如,完全禁止孩子看电影、不许孩子参加校园演出、除体育和戏剧外的所有科目必须考到第一名……

当“虎妈”还是“羊妈”?这促使很多中国妈妈在思考。网友赵女士是位专职太太,她说,“虎妈”替子女抉择的教育观,几乎在每个中国家长身上都有体现。毕竟,家长都是“为子女好”。每到周末,家长们带着孩子课外学习,愿意做出牺牲,愿意付出时间,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甚至为孩子求学抛家舍业,这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她开玩笑说,我们遍地是“虎妈”,个个可上《时代》封面。

“美国人认为的不近人情,和我们并不相同”,赵女士表示,美国的孩子,一般刚刚出生没几天,就被父母放在独立的房间,任孩子如何哭闹都不会让孩子和父母同床或同屋而寝。这在我们看来,几乎不近人情。如果孩子在学步期间跌倒了,很少见到美国家长大呼小叫地跑过去扶起孩子,关切地去问摔着没有,他们会笑着招着手让孩子自己爬起来,认为这是正常的,是孩子必须经过的一步。

新加坡华裔刘妈妈提醒,中国妈妈们千万不能产生错觉,以为自己原来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十分正确的。中美教育环境、就业环境和社会福利保障环境不同,盲目照搬不可取。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黄河清认为,“虎妈”可能是一个可以给人们以启发的经验样本,但它绝不能成为人人都来仿效的榜样。就拿她曾经单方为女儿们订立的几大“不准”来说,很多做法都太武断绝对。如果说,“虎妈”的举措,在宽松的美国家庭教育中还有点“矫枉过正”意义的话,那么,在我国家庭教育普遍以严格要求的氛围下,需要的则恰恰是另一极温和的教育。我们家庭教育的问题,往往是 “过严”,而非 “过宽”。

有专家表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各自的分工与任务不明确,那么双方的教育作用只会被削弱甚至抵消,很难培育出完整的“人”来。我们的家长应该努力地将 “成人”而非 “成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目的,这才更有利于对孩子潜能、道德、性情的培育,全方位地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生存的能力。

3反思并未结束—— 愿教育者别误读“虎妈”

“虎妈”现象在网络持续发酵,有网友幽了一默:希望教育官员千万别从“虎妈”现象中读出现行应试教育的成功经验来。

在高考指挥棒为全社会教育的轴心没有得到根本变革的现状下,我们的人才观成为变得线性的单一而单薄。年年鼓吹令人羡慕的高考状元,这种人才观成为在大众心底的一种投影。而在各地小升初和中考前,为孩子博出保送的名额和加分的资格,各种奖项的花样迭出,则是这种人才观引发了的诸多怪象。如此教育的现状,已经让我们见怪不怪,基本上勾勒出我们教育的功利性和浅表性,最后只成为了分数和奖状的畸形竞争。

应当说,东西方的教育观是不同的。在美国,人才观重视的是人格的健康与思想的独立。他们的大学录取方式,便和我们高考分数定终生的模式截然不同,因为他们对于人才的标准,和我们的认知有着极大的差异。由此带来的人才差异,使得我们的学生不少处于“高分低能”状态,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弱,特别是大学扩招之后出现的高学历出身的学生,更显得高不成、低不就而学无所用,甚至出现心理和性格变异。

而美国的学生则更为适应社会、适应现实、适应生活。

中国的基础教育底子还是厚的,有专家认为,“中国教育对于基础教育的重视、投入和实践经验,特别是在小学阶段,体现尤为明显。美国不少华人会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回国内读小学,原因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好,而华裔家长心目中对美国的小学教育颇有微词,不止一位家长对我说那里的小学基本就是‘放羊’,一半时间玩,有一半时间学就不错了”。

有专家在媒体发表观点认为,“虎妈”现象更有意义的是,美国人对于中国教育新的认知,体现了对发展中的中国新的探求,希望在教育之中发现掌握未来的一些新知的秘密。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从来不是单一的,它从属于一个国家和民族,便和这个国家与民族的政治和经济同步发展。

美国人看到我们教育中有他们需要获取的营养,我们也曾经获取包括美国在内许多国家与民族的营养。在美国人因一本书而大惊小怪的时候,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改革之路依然漫长,我们的教育应该和美国的教育互为镜像、互为镜鉴,彼此相学、彼此相长。

观点交锋

做人要“严”,学业要“宽”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

千万不要像蔡美儿那样,过度要求孩子的学业,那不是严格管教,那是严格管教的异化。做人要严格这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学习要宽,因为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学习拔尖,潜能不同,孩子只要是努力了,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了。现在中国非常让人感慨的是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考前15名,你就算一万年都做不到。所以这种要求就是让孩子绝望的要求,不可实现的要求。

学业成功并非人生成功

李建珍 独立撰稿人

多年前,有一本让无数中国家长疯狂的书——《哈佛女孩刘亦婷》。也许,她的中国父母认为把女儿培养进了美国的哈佛,这就是最大的成功,就有资格到全国各地巡回签名售书开讲座,至于刘亦婷在哈佛学习如何,以后的工作情况、个人成就等的后续报道,谁又去管那么多呢?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才是真正成功的?这个问题不是急功近利的某些华裔家长们关注的目标。

成王败寇,是华裔家长的指导思想,幸好不是全世界其他父母的指导思想。如果那些外裔父母也把孩子考进某名牌大学当做家教成功的终结,当做值得炫耀的成果,那么,牛津、剑桥、哈佛、耶鲁、斯坦福……那些学子的“家教成功启示录”岂不是要把全世界的图书馆都堆满了?

“社会人”更难培养

黄河清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

美国家庭教育中的合理成分,恰恰是我国家庭教育所缺乏的。美国家庭教育,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和有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相比之下,我们的很多家长,则更倾向于把孩子培养成 “才”,希望孩子将来能有出息,能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

其实,“社会人”是一个平实、易操作而又宽泛的要求。而所谓“有出息”、“好职业”、“顺境”恰恰都不是一般的目的,更难实现。可以想象的是,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在功利性更强的后一种期待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势必承受越来越重的身心压力。

而且,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单一的、过高的,却忽视儿童发展的独特性、多样性、长期性,不仅容易扼杀他们的天性和创造力,还往往会产生“有心栽花花不开”的效应。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