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翻译 范仲淹《渔家傲》:胸中自有万甲兵 开豪放词派先河

2019-06-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死于1052年,终年63岁,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吴县就是现在的苏州市.他少年时期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的职务.他在陕西守卫边塞多年,西夏不敢来犯,说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在政治上他胸有壮志,主张革新,但为守旧派阻挠,所以没有显著成就.渔家傲翻译 范仲淹<渔家傲>:胸中自有万甲兵 开豪放词派先河范仲淹不仅是宋初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散文作家.在他的散文名作<岳阳楼记>里提出

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死于1052年,终年63岁,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吴县就是现在的苏州市。他少年时期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的职务。他在陕西守卫边塞多年,西夏不敢来犯,说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在政治上他胸有壮志,主张革新,但为守旧派阻挠,所以没有显著成就。

渔家傲翻译 范仲淹《渔家傲》:胸中自有万甲兵 开豪放词派先河

范仲淹不仅是宋初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散文作家。在他的散文名作《岳阳楼记》里提出了著名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不仅表现了作者宏伟的政治抱负,同时成为千百年来激励人们立身处世的格言。他的诗和词风格豪放,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在“花间”词派风靡一时的宋初词坛中,范仲淹的词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在词的题材领域里开了苏轼、辛弃疾豪放词派的先河。

渔家傲翻译 范仲淹《渔家傲》:胸中自有万甲兵 开豪放词派先河

晚唐五代及北宋初年的词,内容多写儿女之情,笔调柔弱软媚,而范仲淹的作品却突破了这个局限。他开始使词从宫廷豪门的狭小天地扩大到边塞的广阔天地。使边塞的空旷荒凉图景和爱国思乡的复杂情绪在词里充分展现,增添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渔家傲翻译 范仲淹《渔家傲》:胸中自有万甲兵 开豪放词派先河

现实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范仲淹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和西夏的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时候。《渔家傲》这首词反映的是边塞将士的凄凉生活以及他们的苦闷心情。当时,北宋王朝因不自振作而长期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范仲淹要求政治改革却未能实现。到公元1040~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负责抵抗西夏侵略,长期坐镇在边陲。在这样的基础上,他写出了为后人称道的《渔家傲》。这首词是这样写的: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北宋仁宗宝元、庆历年间,即公元1038年到1043年,西夏国王元昊叛宋,宋朝命范仲淹和韩琦出师抵抗,战争连续了五、六年,当时的民歌把他描给成“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英雄,这首《渔家傲》就是他五十二岁时在西北军中感怀之作。

在范仲淹之前,民间词里有写边塞的,如《望江南》、《边塞苦》等,但文字粗疏;唐代文人词里也偶有这类作品,但作者未必身到边地,因而感情不真。这首词出于作者真实生活的体验,文字也就有很强的感染力,算得是唐代以来边塞词中最突出的一首。

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是边疆,这里指北宋王朝的西北边境,“风景异”的“异”字下得分量很重:一方面说明塞下的风景和内地不同;另方面又说明它和其他季节不同,一句话就揭示出了此时此地的特点,为下阕思念归家的情感留下伏笔。

“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更进一步地以动衬静,加强了边塞凄凉的气氛。衡阳旧城南有回雁峰,峰形很象雁的回旋,相传雁到了这里就不再南飞。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句。“雁无留意”实际是表现人无留意。

第二句含有两层意思:既写气候的寒冷,雁不敢回来,又写家信的难通,没有雁传递书信。后面的这层意思更为重要,它和下面的“家万里”、“旧无计”互相映照。古人写雁,往往是和怀念家乡有联系。

第三句“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地特有的音响,如马鸣、风啸之类,是含有悲凉气氛的。在这儿使用了数词“四”就把边寒旷漠的景象勾勒出来了。而动词“连”字,又把景与人之间的哀怨之情互相衬托表达得淋漓尽致,为下面两句作了铺垫。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象屏嶂一样的山峰叫做嶂。“千嶂”可以理解为在层层山峰的环抱里。“长烟”指烽烟。古时边地报警,用狼粪燃烽火,其烟长而直,也称狼烟。落日孤城闭”,日西落就要关闭城门,足见边地的萧条与多事。

至此,作者笔者锋一转,由侧重写景进入到以写人的心情为主的下半阕。“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家万里”,足见家乡之远,归心之切。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浊酒怎能解愁呢?“燕然”是山名,“勒”是在石头上刻字铭记。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窦宪打败侵扰的匈奴,追到塞外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就借用了这个典故,引申而出,感慨地表达了作者对未建立功业,欲归而又不能的愁苦心情。“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管悠悠”即笛声悠扬。

“羌管”就是羌笛,是我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霜满地”借用了李白诗《静夜思》的典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范仲淹这里的霜满地是指实在的情景,但也含有李白诗里的思乡之情。

末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是指作者自己,征夫指戍边的士兵。下半段的开头是说酒既然无法消愁,而念念不忘的故乡又远在万里之外,这心情是非常难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当时既有杀敌立功的壮志,又不能恝然忘怀久别的家乡,心情是极端矛盾的。

国难家愁交织在一起,听“悠悠”的羌管,看满地的凝“霜”,又怎能不老泪纵横?下面便以他自己和战士们长夜不寐,感慨流泪的生活情况作结束。“人不寐”一句,概括了将军和征夫双方无限的心事,并使上句的声音和下句的情感紧紧联在一起:“羌管悠悠”,只有在不寐中才听得到,清霜满地,也是在不眠时才见得到:“将军白发”,是由于用心劳苦;“征夫泪”是由于横被驱役的痛楚,这些都是不寐中的心事。

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景托情,使情更为感人。

《渔家傲》的成就是突出的,它的意境典型别具一格。就以“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而言,伟大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范词的气势显然更为雄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