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疑神疑鬼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八公山在哪儿
有个著名历史典故——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形容一个人疑神疑鬼到了神经质的程度。那么,为何不在“七公山”、“九公山”上草木皆兵,偏偏在八公山上。八公山为何叫八公山?这和西汉著名的淮南王刘安有关。神话版:刘安喜欢和神仙打交道,有八个白胡子老神仙听说淮南王如此好客,就来蹭饭。听说刘安不喜欢老头,就变成了八个儿童。历史版:刘安手下有八个门客,如朱骄、伍被、雷被、左吴等人,世称八公。
八公山在哪?战略地位很重要吗?历代割据江东者,定都多在南京。南宋虽然“定都”杭州,但南京却是杭州的前哨门户。这些江东王朝都有一个相同的防御战略——守(长)江必先守淮(河)。如果北军过了淮河,江东王朝会陷入巨大的战略被动。而要守住淮河,往往要守住淮河中段的重镇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
寿春位于淮河南岸,战略地位异常重要。如果江东王朝控制寿春,进可北图中原,退可南守江东。而中原王朝控制寿春的话,则进可南图江东,退可北守中原,是历代南北各王朝争夺的重中之重。比如三国鼎立,曹魏控制着寿春,对东吴构成了巨大的战略压力。反之,如果孙权控制寿春,就轮到曹魏皇帝睡不着觉了。
今安徽合肥、滁州、淮南、蚌埠一带,在曹魏时设淮南郡,但郡治在合肥。西晋时,淮南郡治已迁到了寿春。等到东晋割据江东时,寿春又成了江东王朝保命的战略要塞。八公山,就位于寿春城以北,淮河以南。八公山海拔最高处241米,北可望淮河,南可望寿春,同时还是寿春城外唯一的山,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三国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镇守魏扬州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担心被控制朝政的司马昭除掉,和司马昭翻了脸。司马昭率大军杀向寿春,诸葛诞则向邻近的东吴求救兵。吴军在魏降将文钦的配合下,准备拿下寿春,扩大吴国的北线防御纵深。但魏军开始包围寿春,吴军从哪强进寿春城的呢?正是八公山。可以说,没有八公山的“天险”,吴军根本进不了城。虽然不久后,吴军被魏军杀得大败,但需要说明的是,魏军人数是26万……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百多年过去了,这时已是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大军气势汹汹地杀向寿春(东晋孝武帝时更名寿阳),前秦天王苻坚不顾身边虎狼成群,已下定决心:灭晋统一天下。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淝水之战,正式拉开帷幕。
曾有人评价淝水之战,说八十多万秦军最大的失误,就是只攻寿阳一点,这让东晋不多的军队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反击。实际上,苻坚只攻寿阳一点并没有错,只要拿下寿阳,东晋必然守不住淮南(淮河以南、长江以北)。西晋灭吴时,晋已控制寿阳,自然没有必要把大军集中于寿阳攻吴,可以分兵几路。在东晋牢牢控制淮河防线的情况下,秦军兵攻几路攻晋,反而不是上策。
苻坚的“诸葛亮”、一代铁血宰相王猛临终前说,降秦的姚苌、慕容垂都是枭雄,他们才是前秦最大的敌人,而不是东晋。苻坚一生都听王猛的,唯独这一次,他把王猛的话当成了耳旁风。
苻坚并非不知道姚苌、慕容垂这些人有异志,但苻坚实际上是在赌一把国运,赌自己能灭晋,到时就不怕姚苌、慕容垂兴风作浪了。不过,苻坚毕竟心虚,他对能否一战灭晋并无绝对把握。秦军虽然很轻易地攻下寿阳,但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已有几分后悔。
而有一个“特写镜头”,最能体现苻坚的这种心虚与焦虑。苻坚登上寿阳城,遥望不远处的八公山,看到山上草木随风晃动,这位五胡十六国版的“齐桓公(苻坚似齐桓公,王猛似管仲)”大惊失色。苻坚抹着额头上的汗,对大将符融说:“晋军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八公山上全是晋军。”苻融仔细看了看,八公山上除了草木,并没有一兵一卒。
然后就是军心涣散的秦军被晋军杀得卷甲奔窜,晋降将朱序大呼:“秦军败了!”秦王苻坚中箭,伏马狂奔。王猛帮助苻坚辛苦打下的前秦江山,如同雪崩,苻坚本人最终也被姚苌杀害。淮河南岸的八公山,成了前秦帝国、苻坚本人的巨大墓志铭。
然而,历史总是那么吊诡。一百多年后的公元495年,又一位北方王朝杰出的皇帝——北魏孝文帝元宏大举南下,进攻南齐。魏军主攻的也是寿阳,元宏也登上了八公山,望天地江河与之同在。而苻坚一生的遗憾再也与八公山撇不开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