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渊洁父与子】郑渊洁:童话大王与没落的童话帝国

2019-09-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周带大家回忆童年,聊一聊童话大王郑渊洁.郑渊洁这个名字可能对80.90后来说并不陌生,他的童话作品.小说可以说陪伴了两代人的成长.即便没有看过他的作品的人,也一定听说过皮皮鲁.鲁西西.舒克和贝塔.魔方大厦等动画作品的大名.[郑渊洁父与子]郑渊洁:童话大王与没落的童话帝国现在的郑渊洁,不仅是著名童话作家,收入长居作家富豪排行榜前三,还具有知名博主.慈善家,自家作文培训机构老师等多重身份,事业也向各种领域拓展.现在的孩子可能对他不是很熟悉,但郑渊洁对很多人来说,就是童年.[郑渊洁父与子]郑渊洁:童

本周带大家回忆童年,聊一聊童话大王郑渊洁。

郑渊洁这个名字可能对80、90后来说并不陌生,他的童话作品、小说可以说陪伴了两代人的成长。即便没有看过他的作品的人,也一定听说过皮皮鲁、鲁西西、舒克和贝塔、魔方大厦等动画作品的大名。

【郑渊洁父与子】郑渊洁:童话大王与没落的童话帝国

现在的郑渊洁,不仅是著名童话作家,收入长居作家富豪排行榜前三,还具有知名博主、慈善家,自家作文培训机构老师等多重身份,事业也向各种领域拓展。现在的孩子可能对他不是很熟悉,但郑渊洁对很多人来说,就是童年。

【郑渊洁父与子】郑渊洁:童话大王与没落的童话帝国

01 杂志时代的童话大王

我小学就开始读郑渊洁的作品,低年级看童话,高年级看小说。直到高中,我依旧一期不落地买他的一个人供稿的杂志《童话大王》。

上图那些杂志,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可能都是古董级的了,里面大部分封面连我都没有见过,对于跟我年纪差不多的读者来说,更熟悉的是左下角蓝白过渡的封面。

【郑渊洁父与子】郑渊洁:童话大王与没落的童话帝国

这一版的《童话大王》杂志封面设计在当年看是比较简陋的,但是每一期的封面图都很特别,特别是有一段时间,连续多期的封面都是人身兽首的P图作品,显得非常怪诞的同时,也凸显了郑渊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与众不同的个性。

熟悉郑渊洁作品的同学应该会知道,人身兽首的梗来自于郑渊洁的长篇小说《白客》。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精通IT的屌丝,无意间开发了一种叫“鬼斧神工”的P图软件,这种软件表面上看和其他P图软件的功能差不多,但神奇的是,只要你把一个人的照片P成啥样,那个人就会真的变成啥样(现在想来不就是现实版美图秀秀,卧槽神器啊)。

屌丝一开始不知道,于是恶搞了自己重组家庭的妹妹,把她P成了狗头,结果第二天家里炸开锅了,因为妹妹脑袋真的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狗头。于是以此为开端,展开了一个非常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整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在郑渊洁长篇小说中我认为能排前三。

当然,只知道舒克贝塔的同学可能根本不知道我上面在说什么,因为郑渊洁最终还是选择了做一个童话作家,这一点后面还会讲到。

《童话大王》虽然封面简陋,但是掩盖不住里面丰富的故事。何况当年简陋的封面拿到现在这个倡导极简设计的时代,反而更显得有格调。

当年《童话大王》杂志没有《读者》和《青年文摘》那么火,但却有着数量相当可观的固定读者。

我记得在高中时期,它的包装十分简单,郑渊洁作为唯一撰稿人,每月都会在《童话大王》上出新作,定价只要三块钱,内页排版紧密、内容充实,而且它最大的特点是,身为一本儿童文学杂志,却鲜有插图,即便有,也只有郑渊洁手绘的几幅草图而已。

据说这么做是因为当时的老郑认为,好的文字作品就该更多地去留给读者想象空间,插图应该越少越好,想象力也是郑渊洁自始至终都一直在强调的宝贵品质。

所以在零花钱有限、买书还需要攒钱的年纪,三块钱的《童话大王》杂志让我看到了更多郑渊洁的作品。

拿《舒克和贝塔》来说,更多的读者可能知道的是它有100回,甚至只知道动画片的故事,但实际上这本书有355回,舒克贝塔不仅开过飞机坦克,他们还坐宇宙飞船上过太空,皮皮鲁更是在十几年后变成了牛逼的物理学家,发明了逆天的“五角飞碟”,舒克贝塔皮皮鲁开着飞碟玩转了整个世界。

听着这首歌长大的少年们,是不是都看过这些故事呢?

这些故事在《舒克和贝塔历险记》里都没有,我是在《童话大王》连载里看完了舒克贝塔的完整故事,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郑渊洁还出过一本书叫《舒克和贝塔全传》。

不过,相比一次性拿到一本全传,追连载的感觉更好,因为每一期总是留有悬念,你总是觉得意犹未尽。所以对那时候的我来说,出刊买回家一口气读完是每个月最期待的事情,每一期都会有独立的故事,有各个系列的连载,有读者来信,内容相当丰富。

虽说童话瞄准的年龄段就应该是少年儿童,当年的《童话大王》也看似是儿童读物,但是打出的概念却是“适合8-80岁的人阅读”,尤其是后来连载了《智齿》《白客》《金拇指》这样的长篇小说。

因此,曾经我认为,照老郑源源不断的灵感这么写下去,这本杂志一定经久不衰。然而现在,我再也没买过这本杂志,也几乎不读他的作品了。

这其中有很多因素,一方面当然可能是因为读者长大了,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后期杂志自身的问题。这也是文章标题所说的“没落”的原因。

当然,能长期位居作家排行榜前列,老郑的书依旧卖的很好。我所指的“没落”,是指他的作品在其目标人群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我的感觉是,现在的《童话大王》变得越来越低龄化。

所谓“低龄化”,是指比它的目标读者群的年龄还要低,具体表现在被包装成了花哨的标准小学儿童读物,排版稀疏,插图俗气毫无新意,并且很少出新作,基本上都是旧作重新连载,内容更显单薄,成了彻头彻尾的“幼儿读物”。

因此,在《童话大王》改版后,我就再也没买过。

后来,报刊亭卖的也越来越少了,也不知道这本杂志现在是什么样子了,但我知道它一直活着。直到前阵子我终于遇到一个报刊亭,我发现那些我们很多年前会买,但是现在差不多要遗忘了的那些杂志,现在依旧还在卖,比如《读者》和《青年文摘》。

于是我问对方有没有《童话大王》杂志,结果对方回答说,这个杂志好像停刊好几年了,好像哪都没得卖了。真是让人不禁唏嘘,连报刊亭的人都不知道它还在不在了,而我知道《童话大王》杂志依旧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02 坚守身份的童话作家

老郑当年算是非常特立独行的人,很多时候愿意固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不愿意随波逐流。他对教育的看法也是独树一帜,他的儿子郑亚旗是个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的人,所以老郑现在的很多改变都来源于儿子,其中童话大王杂志的改版就是如此,也正因为如此,当年一本特立独行的杂志走向了令人遗憾的平庸。

当然这种情况的出现,可以说是一种必然。因为作为他多年的读者,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就是郑渊洁正在慢慢变老,他的创作能力不如从前了,思维也没有以前敏锐了,他曾经踏上过巅峰,但是现在写的作品却完全没有他那时候的灵气和犀利。再加上近几年他忙于关注社会、媒体和网络,这也决定了他已经无法每个月支撑起一本杂志了。

儿子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从早期的固执到后来的妥协,可以说这是他对儿子的一种爱,也是他寻找新出路的一种方式。

当年的郑渊洁牛逼的不行,觉得作家一切都应该拿作品说话,所以他深居简出,一心观察生活搞创作,几乎很少在媒体露面,这也是成就他的决定性因素。在《智齿》这本小说里,主角梁功辰就是这样一位深居简出的作家,不过有所不同的是,书里的梁作家从来不抛头露面,走在大街上都没人认识,而老郑虽然不上媒体,但是他的书上都会有他的肖像。

成名后的郑渊洁意气风发,但是在近十多年他很快又遇到了麻烦。

千禧年过后的几年,郑渊洁表示自己一口气写了20部小说,当年我还在读小学,就已经出版的几本小说(《智齿》《金拇指》《鬼车》等)来看,这些小说的构思叙事真是行云流水天马行空,在当时的同龄人里风靡一时。

在长篇小说一炮打响的同时,郑渊洁“童话作家”的身份受到质疑,先是被央视《今日说法》点名,认为他的小说作品不是写给儿童的;尔后在2005年底,郑渊洁在新浪网参加博客座谈会后又遭到指责,认为其在会上的发言与“儿童文学作家”身份不符,属于“少儿不宜”;后来,郑渊洁的作品又被方舟子炮轰“很黄很暴力”。

于是,2010年12月13日,郑渊洁在个人博客上声明,决定立即停止长篇小说《仇象》在《童话大王》上的连载,并将剩下未发表的小说作品雪藏,并称“在我离世后100年以后才能出版”。

郑渊洁当时的博客内容如下:

文中的郑渊洁表示,发现自己其实更适合给成年读者写长篇小说,但因为自己童话作家的身份,不得不放弃出版计划,这在当时读过其已出版的7本小说的读者当中,引起了不小的唏嘘声和惋惜声。

郑渊洁的“转型之路”也就止步于此。从此,世界上少了作家郑渊洁,剩下的,只有儿童作家郑渊洁。

其实换个角度说,坚守儿童作家的身份也是一件好事,因为我国正儿八经的儿童作家实在是太少了。但对于另外13部长篇小说的雪藏,也有相当多的人表示惋惜。我当时也觉得郑渊洁干嘛要局限于儿童作家的身份呢,写童话出身就得一辈子当儿童作家吗?

不过,他未发表的作品对于他的后代来说,无疑是一笔财富,或许以后如果混不下去了可以拿出来养家,《智齿》这本小说里就有一本书让作家吃了一辈子的情节。

其实,我甚至也一度怀疑过,他到底有没有写20本,那些未发表的作品是否真的存在?

当然,一切也只是猜测而已,郑渊洁的作品影响了两三代人,在当今中国文坛有影响力有地位,作家富豪排行榜前几名,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写20本这样的书,对老郑来说,并不是件难事,但他的作品到底能不能流芳百世,准确地说,还是个未知数。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我认为还是在于郑渊洁的作品时代感太强了,里面对社会、对学校的刻画、人物的思维方式,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都有很强的80-90年代的年代感,我至今还会去回味他以前的作品,除了他的作品确实优秀,也因为我的90年代情结。

郑渊洁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作品风格,一方面是因为他童话创作的黄金时期就在90年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郑渊洁十分善于观察生活和记录生活。

以前看《童话大王》杂志,我很喜欢看其中一个板块,叫“郑渊洁的100个第一次”,里面自传式地记录了郑渊洁人生中的诸多个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吃自助餐、第一次在发廊理发、第一次答高考语文试题、第一次干缺德事、第一次打人、第一次挨打等等。

所有的“第一次”都不是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详细记录了自己从没见过世面时候对某样事物的认知,到真正地经历过,再到事后的感慨,在记录事件的同时,也映射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观念,字里行间还透着那个年代年轻人独有的幽默感,让人忍俊不禁。

尤其比较有意思的是,书里有一篇叫《第一次杀人》,记得我当时看完目录,第一个就翻到了这篇,原来郑渊洁讲述的是陪朋友去医院给女友堕胎的故事,在郑渊洁看来,这就像是杀人。

03 营销时代的童话大王

《童话大王》暂停更新《仇象》等长篇小说后,杂志回到了从前的定位,开始重新连载郑渊洁的童话作品,但因为那时郑渊洁的创作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小说创作上,而小说又不能发表,所以《童话大王》杂志只得连载郑渊洁以往发表过的作品。虽然都是发表过的,但也有很多读者没太听说的佳作,因此杂志依然保持着热度。

于是,作品发表节奏大大放慢的郑渊洁在儿子的推动下,开始接受新媒体,开博客,录视频节目,上电视,开微博,忙的不亦乐于。

从早期的深居简出转为接受新媒体,除了郑渊洁自己本身思想更开放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想把自己儿子慢慢推入公众的视线,从他在各种节目访谈大谈教育理念到新媒体时代的事业,都跟儿子郑亚旗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这并不是一件难事,读者也喜闻乐见。

这时候的郑渊洁更具包容力,但已经不再从前那么锋芒毕露、勇往直前了,或许随着儿子郑亚旗慢慢长大走上社会,他也开始谋划退路。

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算是有点商业头脑的,他很清楚自己老爸的作品就是一座金矿,于是他直接或间接地将老爸的作品开始商业化运作,老郑做台前的招牌,他做幕后的策划。

由于老郑长期的保守,一时间大家都非常高兴地看到他开始变得开放,但好景不长,郑亚旗对老爸的营销还是由于策略欠火候,比如做“皮皮鲁和419宗罪”的网游,号称可以让孩子在网游中学到法律知识,却由于制作水平一般等诸多原因,和很多项目一样并没有获得太大的成功。

同时,文学作品的营销也一如杂志一样,开始走向低龄化,虽然郑渊洁作品的质量本身足够过硬,但在21世纪出版社重新出版后,《郑渊洁童话全集》变成了“皮皮鲁总动员”系列,书籍设计摒弃了学苑出版社以往的简洁风,过去的一本书,通过增加卡通插图、放大字体、稀疏排版,被扩印成“上”“中”“下”三本,让童话作品变成了更适合儿童阅读的“儿童读物”。

但作为他的老读者,我十分反感这种华而不实的捞钱策略,尤其反感郑渊洁的所有作品名字都改成了《皮皮鲁和XXX》(模仿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与XXX》?),比如《智齿》这本小说里面明明没有皮皮鲁这个童话人物,却也被命名为《皮皮鲁和超能智齿》,虽然可以理解为是想打造“皮皮鲁”的系列品牌,但是这种生搬硬套的捆绑营销只会拉低作品原来的档次,我相信不是老郑本人主动要求这么做的。

不过这样的营销还是让老郑赚的了不少书钱,这也让老郑长期处在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前三名。

当然,包装得整齐划一也不是没有好处,比如更具有整体性、更品牌化,像我这样的强迫症,在书店看到《皮皮鲁总动员》的也是挺治愈的,当然了,也更好赚钱。

这样的包装也带来的一个极大的问题,那就是每本书都失去了个性,和我差不多年纪的人应该会记得,老郑打通年龄的小说系列,每本封面都很吸引人,尤其是《鬼车》,当年看着就觉得又吸引人又有点吓人,到现在还印象深刻。

而《皮皮鲁总动员》纯粹的少儿读物包装,除了低年级小学生,对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孩子又能有多大的吸引力呢?

说到这里有人会觉得不服,《皮皮鲁总动员》还是卖的很火啊。

实际上,卖的火和受孩子欢迎是两码事。从老郑微博上可以看出,很多老郑当年的读者如今已经为人父母,读着老郑作品长大的孩子,知道老郑的作品很好,并且会选择给孩子买《皮皮鲁总动员》,但家长买和孩子喜欢并非一个概念。

所谓在孩子中的影响力,就是能够在孩子中间形成风潮、受到孩子们的狂热追捧,哪怕家长老师不提倡,他们也要自己存零花钱自己买,这才是真正的影响力。

前段时间逛书店,看到曾经大热的《暮光之城》和《哈利波特》依然在书架醒目位置摆放,一套纪念版《哈》只要270块,想当年想买一本正版都觉得很贵呢。同时,旁边两个初中生正热烈讨论着《爵迹》,并在考虑要不要咬咬牙拿咱的零花钱买一套,活像我们当年的样子,而《皮皮鲁总动员》的书架却无人问津。

究其原因,现在的孩子都喜欢包装的很酷、更成人化一些的书,除去其中部分不适合孩子的书以外,大致反应了一个趋势,那就是现在的小孩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幼稚,他们的思维成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否则《爵迹》也不会在青少年里那么火。

同时,系列包装风格也不背这个锅,《哈利波特》《指环王》《暮光之城》,甚至小学看的《冒险小虎队》《鸡皮疙瘩》系列,他们都是系列包装,但是他们看起来就是那么吸引人。这只能说明《皮皮鲁总动员》的包装水平着实一般。

郑亚旗说过,他让老郑的书翻了十几倍的销量,这一点应该算是成功的。但是经他这样营销,郑渊洁的作品成了彻头彻尾的儿童读物,而且这样的印象难以逆转,这到底是老郑作品的问题,还是《皮皮鲁总动员》的包装问题,应该不言而喻。

也许现在的孩子不知道,当年老郑的书也曾受到过这样的狂热追捧,只是当年的那批孩子现在做了父母,虽然依旧追捧老郑的作品,但他们的孩子对这样的幼稚书籍,却没那么买账了。

这种现象,应该不能称作“增加了影响力”。实际上相反,自称“童话作家”的老郑,几乎失去一代孩子所能给他带来的影响力,而且问题并不出在老郑作品本身上,不知道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悲哀呢。

04 争议中的童话大王

儿子对老郑的开发还不仅是在作品层面,老郑本人也曾经一度频繁接受访谈、上节目、抛头露面发表看法,但老郑特立独行的个性和心直口快的个性,也使得不管是普通读者还是社会名人,对他的看法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也不乏很多负面的。

比如老郑多次在微博上表示自己出的书销量超过的JK罗琳的《哈利波特》,在儿童图书榜排第一,同时一些言论大有自己作品的水平赶超了罗琳的意思。

这一点连我也无法认同,尽管他本人以及他的作品在华人圈里的影响力和口碑毋庸置疑,但何必如此心高气傲,要去和哈利波特比?

一方面,我觉得老郑搞不好都没看过《哈利波特》,哈利波特与郑氏童话相比,包含了更多的文化因素,而且也影射了很多宗教文化以及人种之间的矛盾,而且也不能完全算童话。即便要比,也要比全球影响力,全球图书销量吧,在中国地区跟哈利波特比真的没有可比性。

另一方面,我觉得老郑的作品和哈利波特也不在一个路数,哈利波特有庞大的魔法世界体系和复杂的人物关系,而老郑的作品的世界观格局还是不算很大的,这一点我觉得哈利波特的水平在老郑作品之上,所以自信可以,真的没必要口出狂言,做中国的童话大王不是挺好的么。

2013年315晚会上的“八点二十发”的事件对郑渊洁的影响也不小,可能很多人也有印象,百度上甚至有这个词条:

郑渊洁也在8:20分准时发了一条微博,因此也被网友怀疑是拿了钱被请来的黑苹果的托,随后在网上被口水淹没。比较让人吃惊的是,不仅很多路人都对他进行了声讨甚至谩骂,甚至还有很多他的读者也恶狠狠地表示“粉转黑”,他的微博在那两天也大量掉粉,从曾经的正能量发源地变成了负能量吸收地。

不过,我倒不觉得老郑有多大错,几个名人的确都是8:20发了声讨苹果的微博,但央视委托知名博主到时发表看法不可以吗?或许那些人根本不清楚,郑渊洁靠自己努力写书挣了多少,又捐了多少,他们只会以为郑渊洁会为了区区十万块钱做三星的水军黑苹果。

看来那些口口声声说看着郑渊洁童话长大的人,也并没有多聪明,一条煽动性、挑拨性的微博就把他们给策反了。2013年的网络生态,真是也没有比现在好多少。

05 归于平静的童话大王

网络事件都是这样,话题热议了几天,最终都会归于平静,很多话题也不会再有人过问甚至想起。但老郑的微博却不再像以前那样,有他关注时事的犀利言论和一呼百应的号召力了,评论曾经几千几万,现在也只有几十几百了。他每天更新的内容也只剩自己给买书的读者手写的赠言和淘宝链接,以及偶尔对时事不温不火的议论。

或许因为那次事件,老郑有些心凉了吧,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喜欢他的读者。经过这几年,他最终还是回到了最初的状态,深居简出,偶尔上一次节目,过自己平静的晚年生活,也挺好。

作为一个郑渊洁近20年的读者,祝他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