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代视频 再看《师说》——中学时代的记忆

2019-12-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是韩愈写的一篇议论文,作为中学语文课中的名篇.记得在上学的时候,老师要求背诵.现在回头再看一遍,发现有不同的感悟.其一.师说中讲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开头立意起得很高,但只是谈到解惑,传的是什么"道"呢?没说.现在我们讲儒道.道道.佛道,还有外道.根据韩愈的立场,应该是儒道.中学时代视频 再看<师说>--中学时代的记忆其二.闻道有先后.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只是,一个没道的学子,怎么知一个人是否已闻道?如果

这是韩愈写的一篇议论文,作为中学语文课中的名篇。记得在上学的时候,老师要求背诵。现在回头再看一遍,发现有不同的感悟。

其一、师说中讲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开头立意起得很高,但只是谈到解惑,传的是什么“道”呢?没说。现在我们讲儒道、道道、佛道,还有外道。根据韩愈的立场,应该是儒道。

中学时代视频 再看《师说》——中学时代的记忆

其二、闻道有先后。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只是,一个没道的学子,怎么知一个人是否已闻道?如果看到一个有道的人,从而拜这个人为师,也是件好事,但如果有这双慧眼,水品估计也很高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说的没错,但好像有点空话,道是永恒不变,一直存在的,只是道的载体:“师”,并不常见。

中学时代视频 再看《师说》——中学时代的记忆

其三、还是解惑。圣益圣,愚益愚的道理,归咎于耻学于师。看似成立的说法,也有很多问题,这个“耻”用在这里,就不能成立,就像一个才能一般的人,虽然勤学好问,但他这辈子终究成不了顶级的人才,并不是“耻”与“不耻”的问题。如果去请教一个老农高等数学的问题,这个人估计就是个傻子,虽然是“不耻下问”,但和愚痴有什么区别呢?一个人成为圣人是多方面的原因,不是单一因素。

中学时代视频 再看《师说》——中学时代的记忆

其三、古人上学的问题;在古代,许多人七、八岁开始上小学,这些小孩,也只能认识一些字和句读,还能学什么呢?讲一些人生的大道理,可能吗?“小学而大遗”的说法,似乎都不成立。孔子十五而志于学,是比较早熟的了,但对童子来说,传道、解惑,还是太远。

其四、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方面,贤不贤不是韩愈说了算的;再者,作为老师,一般来说,都希望自己弟子的成就能超过自己,只有很少数老师去嫉妒自己的学生。

写了这么多,并不是为了批评韩愈,而是经过了一些年,懂得一些事以后,对这些古人的说法,不再执着。中学的时候,总觉得这些人的说法高不可攀,好像很有道理,但现在更加的务实,空知道一些道理,有什么用呢?怎么达到目的地,才是关心的。猫好不好,还是要看能不能抓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