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长安豆瓣 热血长安观后感

2019-08-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人写这篇剧评的理由很简单,ps:其实奔着鞠婧祎去的,最终被剧所吸引,如果大家认为热血长安只是普通的探案剧的话,可能就不会发现其中的一些知识了,再次表白导演大大和主创团队,受教了,其中搜集资料也找了很久,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热血长安豆瓣 热血长安观后感首先,唐朝的文化很多元,大家应该很清楚的记得,第一集中说萨摩是西域人,祖籍伽蓝那么我们就要谈谈唐朝所说的西域是指哪,剧中多次出现这个词,来自西域的冰蟾丝和西域的迷香,以及一些食品都出现在坊间.热血长安豆瓣 热血长安观后感唐代,"西域有"广义

本人写这篇剧评的理由很简单,ps:其实奔着鞠婧祎去的,最终被剧所吸引,如果大家认为热血长安只是普通的探案剧的话,可能就不会发现其中的一些知识了,再次表白导演大大和主创团队,受教了,其中搜集资料也找了很久,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热血长安豆瓣 热血长安观后感

首先,唐朝的文化很多元,大家应该很清楚的记得,第一集中说萨摩是西域人,祖籍伽蓝

那么我们就要谈谈唐朝所说的西域是指哪,剧中多次出现这个词,来自西域的冰蟾丝和西域的迷香,以及一些食品都出现在坊间。

热血长安豆瓣 热血长安观后感

唐代,“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与董琬的理解一致,范围很大,敦煌以西、天山南北、中亚、西亚地区均为“西域”;“狭义”并非指汉代西域都护所管辖的现新疆南疆地区,而是指葱岭以西到波斯(今阿拉伯半岛)的这部分中亚地区,“狭义”的“西域”,主要是与唐代的疆域变化分不开的,汉代行政管辖最远到巴尔喀什湖及葱岭一带,而唐代设置的都督府州县最远达波斯.

热血长安豆瓣 热血长安观后感

唐代初年,唐朝军队在消灭回纥、突厥势力时,向触角伸向西域,除高昌不服统治被消灭以外,西域各国均臣服唐朝政府.不久西域统治交由安西都护府及北庭都护府进行处理,在西域设立了完备的行政体系,将西域划归陇右道,并设立安西四镇作为西域地区的主要城市。

唐代西域人民和汉人关系十分密切,通商往来频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剧中一些典型的西域商品,以及在剧中多次提到西域的物品,也很符合当时的历史,当时唐朝文化受西域文化影响较大,所以剧中经常会出现西域人来长安谋生。

【唐朝的佛教文化】

剧中也多次出现了寺院,佛教经典,这在唐朝初期也是很普遍的。

唐太宗在消除割据、平息骚乱时,曾得僧兵之助;期近位后,下诏在全国“交兵之处”树立寺刹,并在大慈恩寺设译经院,延请国内外名僧进行译经、宣化事业,造就出了大宗高僧、学者。所以那个时期也就有很多寺院,但唐太宗对佛教的态度,更多是抑佛,而不是废佛,他以实际行动来表示,朝廷对佛教还是护持的。

为了庆祝登基后的第一个新年,贞观二年始,唐太宗邀请了京师很多的高僧来到皇宫,举行了七天的法会。同时,他敕令度僧尼一千人,并兴圣寺改为尼姑庵。

【唐代的文学模式】

看到这个凶怪录,我的第一想法还是唐朝初期的文学作品,这个志怪录应该是属于传奇类的,那其余的作品样式还有什么呢,大家肯定都很熟悉唐诗。

唐代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代表,题材广泛,数量巨大,风格多样,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

其次在散文方面。以韩愈、柳宗元为首发起的“变骈为散”的古文运动,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在继承前代文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文道结合”等一整套古文理论,并得到李观、樊宗师、李汉、李翱、皇甫?、沈亚之、孙樵等人的响应,进而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唐代古文运动。

再次,就是与本剧比较接近的,志怪小说,凶怪录就是与这个类似。

唐代传奇小说,其源出于六朝志怪。初盛唐时期的传奇,作品不多,并且还有六朝志怪的浓厚影响。到了中唐时期,作者增多,创作达到了极盛阶段。由于城市的繁荣,社会生活的复杂,作品也更多地表现社会现实生活,志怪的色彩渐渐淡薄。文人对功名富贵的梦想,文人和妓女的爱情,成为新的题材,有的作品还流露浓厚的市民生活情调。情节的委曲细腻,人物的生动鲜明,也大大超过了初盛唐时期。这是我国短篇小说达到成熟的标志。

以及一个新形式: 由于唐代帝王提倡佛教,当时寺庙中讲唱佛经故事之风相当盛行,于是产生了变文。后来更产生了讲唱历史故事和时事的变文。这种讲唱文学,初盛唐已经存在,中晚唐更为盛行。

【唐朝的宵禁制度】

不知道大家注没注意到剧中出现的宵禁鼓,这个细节右侧写着宵禁鼓,真的很用心,又可以给我们科普一下唐朝的宵禁制度。

唐朝的《宫卫令》规定:每天晚上衙门的漏刻“昼刻”已尽,就擂响六百下“闭门鼓”;每天早上五更三点后,就擂响四百下“开门鼓”。凡是在“闭门鼓”后、“开门鼓”前在城里大街上无故行走的,就触犯“犯夜”罪名,要笞打二十下。如果是为官府送信之类的公事,或是为了婚丧吉凶以及疾病买药请医的私事,才可以得到街道巡逻者的同意后行走,但不得出城。

【唐朝的科举制度】

剧中多次出现书生,解元和进士等词这就涉及到了唐朝的科举制度。

唐朝科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唐代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常科,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举科,童子科等50多种。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极高,很少有人能通过,后来渐渐废掉了。俊士科不常举行。考试的方式有:口试,贴经(填空),墨义(相当于口试的笔试化),策问(论文),杂文(诗赋)。

学子参加乡下(相当于地区)每年一次的考试,通过便是秀才。

秀才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考试(乡试),试题由皇帝亲自确定,主考官也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

举人参加会试(在京城),通过的为贡士,也叫进士.

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通过殿试以定甲第。一甲第一名称状元 。

唐朝科举制度还有一个特点和本剧相关

【对于考场的种种犯规行为一直都较为宽容,根本没有出现过象明、清时期那样血淋淋的科场案】

作弊情节过于恶劣的涉案人也只偶然有极少数被处死,一般对考生的处罚都只是不予录取,或者再加上几年不许参加考试;而对于考官的违规则只是贬官降级,没有太当一回事。即使是事先泄漏了考题,致使考试作废,或者落实收受了贿赂,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这样就解释了,当时李牧和杜程那个案子,给李牧漏题的考官没被追究,这样我当时那个疑问就解开了。

其实这部剧还隐藏着很多文化知识,不光看剧还能学知识,我想导演的用意也是让我们去了解大唐的一些基本常识吧,有些知识我也是查了才知道,剧组真的很用心了,笔芯,希望后面的情节更精彩,真的是一部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