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哪个译本最好】瓦尔登湖:生活在别处
“要做一个哲学家,不仅要有敏锐的思想,不仅要建立起一个学派,而且还要热爱智慧,以便遵照智慧的指引,去过一种简朴、独立、洒脱和虔诚的生活。”
《瓦尔登湖》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 这一本书,在作者的有生之年备受冷遇; 这一本书,是诗人海子卧轨时紧握之物; 这一本书,让千千万万的人遐思沉醉。
1845 年 7 月 4 日美国独立日这天,一位哈佛大学 28 岁的毕业生独自来到距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湖畔,修建了一座小木屋作为自己的简单住所。这一住就是两年。在这两年里,他离群索居,基本与世隔绝;他自己劳作耕种, 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他不纳税,拒绝任何政府行为,摆脱了社会制度的束缚。
除了必要的劳动,如农事和砍柴,他的剩余时间都用来观察自然,思考生活。 两年后,他终于又回到了文明世界,为我们留下了《瓦尔登湖》这本书。
他, 就 是“ 简 朴 生 活” 的 宗 师 —— 亨 利· 戴 维· 梭 罗(Henry David Thoreau)。
《瓦尔登湖》于 1854 年出版。全书分为18 章,以春季开始,历经秋季和冬季,又以春季结束,正是一个生命的轮回,终点回归至起点,似世间万物的生生不息。这是一本自白书,平实而宁静,适合独处的人们在静夜时分,万籁俱寂之时细细品味。也只有在那样的时刻,身处社会生活的我们才得以窥探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以此书为镜,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梭罗无忧无虑地穿梭于神秘又奇幻的大自然里,有一种强烈的投身荒野的激情。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财富、名利与安逸,摒弃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享乐,过着审慎又自由的生活,与自然融为了一体。
他说:“直观的自然经历可以产生实实在在的智慧。”
他不在意外界的眼光,他的隐逸仅仅是因为热爱自然,喜欢独居的生活。
一个人多么美好啊,安静又平和,可以享受从清晨到黄昏的美好时光。梭罗用了大量的语句来描绘他的生活,有人读起来可能会觉得索然无味,但其中的奥妙恰隐含在这样的平实叙述中。
梭罗写道:“有的时候我感到无论是怎样的人,在大自然中,他都能找到最甜蜜温柔、最天真和鼓舞人心的伴侣,即使是对愤世嫉俗的人或悲观主义者来说,也是如此。只要全身心投入到大自然中去,阴郁的忧思与厌世悲观之感总能一扫而去。对于健康无邪的耳朵来说,听闻暴风雨就如同听闻伊奥勒斯的音乐一般。勇敢而单纯的人不会轻易伤春悲秋。当我沉溺于美好的四季生活时, 我相信,没有什么能使生活成为我沉重的负担。”
他一个人在林间,每日与一些壮美的事物为伴,思考人生的意义。
“我喜爱孤独。我没遇见比寂寞更适合于我的同伴了。到异国他乡身处人群之中,比独处屋内更为寂寞……我们的生活太拥挤,互相影响,彼此干扰。因此,我想我们彼此已失去相互应有的敬意了。”
面对现世生活的纷扰、喧嚣、琐碎与附加给我们的各类价值标准与身份认同,对这样外向型的生活我们总有疲惫、厌弃之时。在那样的时刻,我们倾向于追寻一个远方的世外桃源。那里与世隔绝,被自然环抱,充满纯真与野趣。
每个人都向往着自己的“瓦尔登湖”,在某一刻寄望于生活在别处。
瓦尔登湖是梭罗提供给我们的一个沉静、寡欲、深思、澄澈的梦境。我们伏于案前,翻阅书页,感受梭罗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纵横与漫游在森林的深处、湖畔的边缘,感受鸟兽的生趣、神奇的自由。然而我们却很难如同梭罗一样,放弃一切,深居简出,开辟土地,自己动手养活自己,过隐士一般的清苦生活。
我们与瓦尔登湖的距离,不是脚下的土地与康科德的距离,而是于世俗生活中到自然当中去的距离。人本天然向往大自然,却又随着在社会生活的成长适应而增添了欲望,烦恼也与日俱增,渐渐地忘记自己本需要的事物。所以,这也是欲望与本心的距离。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在公元前 5 世纪告诉我们“人是万物的尺度”, 但我们的群居生活使我们陷入了“控制自然”“人定胜天”的对立关系里。人类开始惯于视自然为改造和征服的对象,试图控制和主宰自然。然而苏格拉底早已昭示“任何不完美的东西,都不能成为万物的尺度”。
面对大自然的包容与力量,我们会真正意识到自身的渺小,而我们的自我救赎则需要朝向自身去寻找。
梭罗知道人类与大自然息息相通,自然世界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栖息地。他深谙大自然的运行法则,但他并未评判自然,而只是感悟自然。他徜徉在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自然里,用一颗质朴之心观察与体悟大自然诗意而不失残酷的法则。
《瓦尔登湖》放弃了贪欲,表达了生活的本质,呼唤我们的天真与对自然的敏感,为我们带来了一种孩童般、牧歌式的愉悦。同时又睿智深邃,让我们与大自然生活在一处,使我们得以掌握自己的生活。
在这个纷扰的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带着一颗瓦尔登湖的心生活。毕竟对每个人而言,最好的地方,就是脚下这个地方。
“人有生有死,城市有起有落,文明有兴有衰,唯有大地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