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钛合金战车?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本周,沙特军方宣称,一枚也门武装发射的战术导弹在飞向沙特境内的时候遭到"爱国者3"导弹拦截,但导弹残骸坠落到地面还是导致了26人受伤。
这次沙特还顺便宣布了2015年以来,胡塞武装对沙特发射导弹总数统计,据称他们发射的各种导弹数量为189枚。
在3年的时间里发射189枚导弹,这件事说明……伊朗的导弹工业有了巨大的进步。
回顾当年的两伊导弹袭城战,伊朗和伊拉克之间互相用导弹攻击对方城市。
1986年,伊拉克得到沙特、科威特等海湾国家经济援助,从中国、苏联、法国购买大量武器后,发起了大规模攻势。但到了年底,又被伊朗赶了回来。
伊朗趁势使用"飞毛腿"导弹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实施导弹袭击,不过其使用的导弹数量较少,通常每次发射十余枚导弹,实际上只能算是零星攻击。从1986年首次向巴格达发射导弹开始,到战争结束,总共发射的导弹数量也不过43枚而已。
伊拉克因为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对伊朗城市实施的导弹攻击从1980年战争爆发就没断过,平均每年都要打几十枚导弹,只不过因为伊朗首都德黑兰距离边境较远,伊拉克使用蛙-7火箭和"飞毛腿"战术导弹够不到它。
因此伊拉克就一边继续以每年几十发导弹的频率继续保持对伊朗靠近边境地区城市的轰炸,另一方面开始加紧研制射程能够打到德黑兰的"侯赛因"导弹。
胡塞武装导弹被拦截后残骸在地面砸出的大坑
到1988年两伊停火协议签署前的一段时间内,伊拉克一口气向德黑兰发射了189枚(战争期间总共发射456枚)"侯赛因"导弹。把几年来光挨炸,还不上手积累的怨恨一下子全发泄了出来。
当然了,如果考虑到同期阿富汗政府军成立的导弹旅向潘杰希尔谷地倾泻了3000枚"飞毛腿"相比的话,两伊导弹袭城战其实也不过是在国际新闻里看起来更热闹而已。
2015年以来胡赛对沙特的导弹袭城战,从各方面来看,都可以算是当年两伊导弹袭城战的后续——只不过当年站在伊拉克背后的金主,这回成了伊朗发泄当年导弹数量不如人郁闷的直接目标。
尤其是考虑到伊朗的导弹要费很大劲才能运进也门,那伊朗的导弹实力更显厉害。
不过,用导弹轰炸城市,看起来热闹,但实际上主要是用来制造恐慌,实际的杀伤可能并不多——这次沙特拦截导弹造成的伤亡甚至超过很多情况下拦截失败的情况,因为伊朗的导弹也不是什么精确制导武器,经常会歪歪扭扭的落到目标区之外,反而造成不了什么伤害。
这次拦截事件也表明,美国吹嘘的"爱国者3"导弹的动能杀伤可以有效摧毁生化弹头,从而避免地面附带伤害这事儿吧……毕竟你爱国者3再厉害也没法把来袭导弹直接气化不是?
既然导弹袭城的效果不好,那么现代条件下,什么样的方式效果更好呢?这个话题未免显得有些不人道,但这毕竟不能不防,了解敌人可能用的手段,也是很有必要性的。
两伊战争中的导弹袭城战,很大程度上,与其说有什么政治目的,不如说就是互相泄愤而已
与西方的宣传不太一样,叙利亚的"反叛之城"阿勒颇并未真正被夷为平地,在解放后,阿勒颇民众走上街头庆祝和平降临
叙利亚政府军的轰炸并未真正影响该城市的正常运转,城市照样熙熙攘攘,车水马龙
如果我们不提核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也不提云爆弹、温压弹这类,那么最有效的首先当属燃烧弹。
前几年,叙利亚在攻击叛军占据的城市的时候常用直升机去投掷装了凝固汽油和炸药的油桶炸弹,这种武器一度成为国际人道主义组织的众矢之的。但实际上由于这种炸弹基本没有准头,所以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政府军得到了俄罗斯提供的足够多的常规炸弹,这种油桶炸弹就不怎么用了。
俄罗斯的TOS-1火箭炮在叙利亚内战中也发挥了不少攻击城镇地带敌军的任务,其效果自然也是拔群。但是,这种武器射程不够远,需要凑近了发射,这就不如240毫米榴弹炮和203毫米加农炮了,俄军如今自己也恢复装备了这两种武器。
但总的来说,这些攻击方式还是显得过于原始和野蛮,而且实际效果也并没有那么好。
对于钢筋水泥森林的现代大城市,这些传统手段直接毁伤的范围有限,主要还是靠制造混乱和恐慌情绪来影响斗志,但是由于其攻击范围相对于城市总体范围还是小,能制造的恐慌效果也仍然有限。你看至今利雅得陷入动荡了吗?
那怎样才能最有效的摧毁一个大城市的抵抗意志呢?美国在1999年给我们演示了一把——拿精确制导武器轰炸它的民生设施啊。
现代大城市对于民生设施具有高度依赖性,因为其人口密度实在是过于巨大了,如果没有供水供电、通信服务,那么用不了多久,这个城市就要面临崩溃的境地了。相比之下,叙利亚政府军对阿勒颇的轰炸持续了那么长时间,最后还是要靠地面巷战才最终解放该城市。
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短时间内迫使其屈服
北约投下的炸弹外壳上写着:现在还想当塞尔维亚人吗?
从这个角度说,美国给全世界有志于攻击敌方大城市,瓦解其斗志的国家,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言尽于此,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所以用最极端手段,瓦解防御方的斗志,加快战争的进程,不论何时,仍是一个可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