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其坤的事迹】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评选——薛其坤事迹介绍
薛其坤,男,1963年生于山东省沂蒙山区。1984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1987年9月至1994年8月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5月调入清华大学,同年11月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至2013年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2013年5月起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分管科研和学术工作。
严谨治学 引导学生领悟科研真谛
少时的艰苦生活练就了他吃苦耐劳的坚韧性格和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新知、提高从事科研的素质和能力。常教导学生:“要不惜花大力气和投入大量的时间制备高质量的样品和发展尖端实验技术,要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不能急功近利。
”平常注重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指导学生准备学术论文和报告时字斟句酌,不放过一个细节。手把手训练学生操作仪器,强调从细微之处养成好习惯、练好“童子功”。引导学生真正弄清楚感兴趣的科学命题,完成从科研执行者到指挥策划者的“蜕变”。
为观测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近20年努力发展精密实验技术的基础上,带领大家在4年内生长和测量了超过1000个样品,把实验技术用到极限,终于在2013年3月取得重大发现,作为拓扑物质领域最重要的两个实验发现之一、被写入今年诺贝尔物理奖介绍材料。
在他的认真指导和严格训练下,学生们的科研兴趣和好奇心不断被激发,科研素养不断提高,并在战胜挑战的过程中锤炼了意志品格,大多走上了科研之路。
注重协同 带领团队不断开拓创新
相信好的科研团队才能催生一流的科研成果和科学家。所率团队包括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等4个研究组及20多位研究生,提出“要让团队成员真正认识到协同攻关的重要性,学会放眼长远、真正做高水平的科研。”他全身心投入团队建设和科研攻关,每天平均工作15个小时、每年工作330天以上。
针对团队成员年轻人多、知识背景不一、思想理念存在差异等情况,凭借自身丰富科研经验,帮助大家明确长远目标,确认各自攻关重点,理顺彼此间关系,不断化解潜在的“窝工”、竞争矛盾,引领团队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创新思维。
在朱邦芬院士等人看来,他“不仅智商高,情商也高。总能找到顶级的合作伙伴,并让每一个人都发挥很好作用”。目前,在拓扑绝缘体、高温超导和纳米科学等3个物理学的热点研究方向上,所在团队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行列。
与合作者共发表文章400余篇,包括7篇《科学》,45篇美国《物理评论快报》。曾获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2010)、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2011)、陈嘉庚科学奖(2012)、“万人计划”杰出人才(2013)、求是杰出科学家奖(2014)、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14)、亚洲磁学联盟奖(2014)、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2016,首届)等荣誉。
瞄准前沿 培养青年勇攀科研高峰
将科研中积累的有效经验和综合优势充分应用到学校科研管理,推动学校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开展科学研究。他深感接受系统科学训练的重要性,以自身的乐观幽默、活力干劲带动和鼓舞青年科学家,帮助大家接受科研训练、提升实验技术。
在推动学校制定“十三五”科研工作规划和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方案时,敏锐把握国际科研发展趋势,更加注重交叉学科布局,突出跨学科研究团队建设,为青年人才争取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多种场合呼吁科学界对青年科学家更多鼓励和支持,主动为青年人才创造对外交流、成长发展的机遇,把他们推到世界学术舞台中央。
1999年回国至今,在他所率团队中,有4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指导了14位博士后,其中7位晋升为教授或研究员;培养了75位博士,其中24人次入选或获得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中科院“百人计划”。
其科学发现和教书育人成果经媒体报道后,提高了中国科学界的自信,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