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三世 如何评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2019-04-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对伊丽莎白女王的功业大家均已耳熟能详,本文只对其部分统治政策进行批评.1799年清朝乾隆皇帝去世,1840年天朝开始了崩溃.1715年法王路易十四去世,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路易十六也被送上了断头台.1603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去世,1642年查理一世在诺丁汉城堡升起王旗,内战开始.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三世 如何评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女王的传统形象是以审慎.节俭著称,除了统治时间的漫长(长寿?)之外,似乎与前两位帝王在性格和治国手段上完全相异,但其统治造成的结果大致相同.三人的政治遗产

对伊丽莎白女王的功业大家均已耳熟能详,本文只对其部分统治政策进行批评。

1799年清朝乾隆皇帝去世,1840年天朝开始了崩溃。

1715年法王路易十四去世,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路易十六也被送上了断头台。

1603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去世,1642年查理一世在诺丁汉城堡升起王旗,内战开始。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三世 如何评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女王的传统形象是以审慎、节俭著称,除了统治时间的漫长(长寿?)之外,似乎与前两位帝王在性格和治国手段上完全相异,但其统治造成的结果大致相同。三人的政治遗产都包括:政治的腐败、中央财政的崩溃、军事实力的衰落、卖官鬻爵的盛行、失去控制的社会以及一个统治神话。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三世 如何评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的外交政策的核心是建立反西班牙的新教联盟,联盟的对象为:法国、荷兰。在1588年之前,伊丽莎白的外交政策是极其保守的,拒不采取任何主动措施。但在1588年英格兰戏剧性地击败无敌舰队后,英国的外交却陷入了灾难性的冒进。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三世 如何评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她一方面加大了对反叛西班牙的荷兰人的财政补贴,并支持在1589年继承法国王位的信奉新教的亨利,另一方面对西班牙的走私和劫掠更加猖獗,并在1589-1597年发动了四次对西班牙的远征。从来历史结果来看,伊丽莎白统治后期的外交政策是彻底失败的。

首先,信奉新教的法王亨利四世为了进驻巴黎,做起了弥撒,重新皈依天主教,从而沉重地打击了反西班牙和罗马的新教同盟;其次,英国对荷兰的大量财政补贴,一方面加重了王室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加剧了西班牙的敌意。英格兰也一步步陷入荷兰战争的泥淖,并最终在1604年奥斯坦德围城战中英荷联军遭到灾难性失败;最后,在1588年无敌舰队覆灭后,伊丽莎白发动了对西班牙的四次远征和针对西班牙运宝船的劫掠,在1589年科伦纳·里斯本远征、1595-1596年西印度群岛远征和1597年的埃塞克斯-罗利远征中英国相继失败,仅在1589年科伦纳·里斯本远征中英国就消耗16万英镑,在之后数次失败的远征和劫掠中英国陷入了消耗战并加速了财政崩溃。

而西班牙则在1591年的弗洛雷斯海战后迎来了海军力量的再次复兴,通过革新海上武装和海防工事新掌握了制海权。英国因伊丽莎白的冒进再次陷入了被强敌入侵的危机中。

1588年后伊丽莎白冒进的外交政策除了导致一连串的军事失败和财政崩溃外,也影响了未来爱尔兰的局势。英国主导的爱尔兰宗教改革的惨淡前景和英西战争扩大化后西班牙登陆爱尔兰的危险迫使伊丽莎白做出了军事征服爱尔兰的决策。

1693年埃塞克斯伯爵出征爱尔兰遭到失败,1601年芒乔伊勋爵击败爱尔兰反叛者,并击败了西班牙的武装干涉。1603年爱尔兰被完全军事征服。不过英国在爱尔兰的霸权确立了,但也使得爱尔兰宗教改革彻底失败,爱尔兰与英格兰文化融合的希望彻底落空。

伊丽莎白统治后期漫长、痛苦并伴随着不断失败的的英西战争,在1604年由腓力三世与新任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代表签订伦敦条约后画下句号。双方分别停止对爱尔兰与尼德兰的军事介入,而且英方放弃在公海上的劫掠行为。毫无疑问,英国做出了巨大的外交让步,西班牙重获大西洋的海上优势。

在通货膨胀、军事费用上升和国际紧张局势加剧的影响下,早期现代政府的财政受到严重压力。作为对此的回应,他们被迫寻求新的权力来征税和提高军事能力,并建立能够处理这些行政要求的新式官僚机构。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Europe: c.1500 to 1788

我们常说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原生型近代化国家,但在16世纪,英格兰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着中世纪特征。都铎王朝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由国王特权所征收的正常财政收入与议会批准征收的特别财政收入组成。

伊丽莎白统治之初得益于亨利八世时期克伦威尔主导的行政改革和玛丽一世时期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其财政压力并不明显。但随着通货膨胀和外交导致的政府开支直线上升,伊丽莎白和财政大臣伯利并没有进行新的财税改革反而采取了各种杀鸡取卵的临时性财政措施来渡过危机。

在英西战争期间,英国每年要消耗25万英镑,议会的津贴、王室领地收入、关税和封建收入加起来都不足以偿付战争费用。而与此同时,大规模的偷税漏税现象却十分普遍,议会的一次性津贴从伊丽莎白统治初期的14万英镑下降到统治后期的8.

5万英镑。在苏塞克斯郡向一些大家族征收的税额从1540年的每户61英镑下降至1620年的14英镑。而在这一时期的财政大臣伯利(1572-1598年在任)每年财政收入为4000英镑,而其财产申报数额却为133英镑。

面对这种形势伊丽莎白和伯利采取措施有:第一,出售教会和王室土地,仅在1599-1601年就出售21.6万镑土地,这种手段反而导致下任国王土地收入的雪崩式下降。第二,强迫贷款、捐助、船税等方法筹集资金,这也导致了伊丽莎白统治后期政治的紧张状态。第三,大规模的卖官鬻爵,例如伯里的正式收入只有866英镑,其余2/3收入是通过出卖官职得来。第四,出卖特权,例如专卖权、垄断权等。

都铎王朝的财政制度在亨利八世时期就已经显示出了弊端,亨利八世挥霍了亨利七世积攒的财富和修道院的财产,迫使他的继承人改革税收制度。爱德华六世时期诺森伯兰公爵和玛丽一世时期都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重铸货币含量、削弱汉萨贸易特权、开辟新的贸易市场、关税制度改革、财政部重组等)。

然而到了伊丽莎白时期,女王和伯利不仅没能进一步财政改革反而通过过度节俭、廉价的庇护制、和一系列临时性措施掩盖了财政制度的缺陷。这不仅导致财政制度的进一步瓦解,而且导致政府腐败横行,出现公职世袭化趋势,这给斯图亚特王朝的财政改革带来了无法克服的障碍。

1603年3月24日,哀悼伊丽莎白逝世的丧钟响彻伦敦。可在某种意义上在十几年前伊丽莎白的统治已经陷入了一种僵化和无序的混乱之中。

1590年代随着一些重要政治家的去世(1588年莱斯特伯爵、1590年沃尔辛汉姆爵士、1591年克里斯托弗·哈顿爵士先后逝世),伊丽莎白无力或无心主动塑造政治局势,加强政治治理,开始放任政治斗争和社会混乱,这便是所谓的“第二次统治”。在此期间,随着新的一批王公大臣崛起,埃塞克斯伯爵和罗伯特·塞西尔及其各自的追随者之间出现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枢密院变得混乱、低效,女王的权威也受到了削弱。

一方面,上层贵族派系斗争不断,并在1601年埃塞克斯伯爵叛乱中达到高潮。另一方面,女王与议会的关系变得紧张,女王一系列经济政策(出卖专利权 垄断权等)不利于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遭到议会的猛烈抨击,这种紧张状态在1601年议会的骚动中表现最为明显。

此外在社会领域,宗教矛盾日益激化。在1559年做出了一系列宗教改革决议后,伊丽莎白不再进行任何形式的改变调整。在此后的四十年多年里,狂热的新教徒要求继续深入宗教改革并掀起清教运动,而忠诚的天主教徒则被视为潜在的叛国者受到各种限制和歧视。

清教运动在政治上的努力即在议会上的政治诉求被女王一次次利用特权挫败,一批非国教活动家因叛国罪处死。而天主教徒则在1591年受到政府机关的监控,随着英西战争的扩大化,在1577——1603年间约有200名天主教徒受到迫害。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最后十几年国内矛盾日益突出,长期战争使国家财政陷入危机,政府的不作为政策导致国王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专制王权与资产阶级的联盟逐渐渐生裂痕。女王也越来越多地依靠内部警察和宣传来维持和平与繁荣的假象。

在伊丽莎白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莎士比亚在其名著《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最后对自己的命运茫然不知,都铎王朝末期也给人这种感觉。

毫无疑问,伊丽莎白统治下的都铎王朝获得了许多成就,如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宗教改革、击败西班牙、挫败极端的新教和天主教分子、统一不列颠。然而,人们易于将这些成就神话化,并给予过多的赞誉。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就像随着女王衰老脸庞上不断增厚的白铅粉一般,伊丽莎白的形象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被不断赋予更多的内涵。关于她的历史记忆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拿破仑战争时期、维多利亚时代、、、一次次被复活、被夸大。

斯图亚特王朝增加税收的努力和天主教复兴的前景使她的统治被描绘成新教英格兰的黄金时代。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再次面临大陆强权入侵的危险,伊丽莎白成为了抵抗外国威胁的象征。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成为了日不落帝国,伊丽莎白的传说无疑适用于当时的帝国意识形态。

伊丽莎白的长寿、击败无敌舰队的历史事件和莎士比亚时代的巧合,让后人很容易将其统治神话,将其统治视为不列颠海权和帝国建立的开始。即便伊丽莎白后期政府愈加腐败、王室财政愈加脆弱、议会与王权的冲突愈演愈烈,整个英格兰陷入了一种无法控制的状态之中。这种脆弱的社会结构成为了下一个王朝无法逾越的障碍。

现实生活具有磨损作用,由于社会结构的腐朽,稳定的社会出现了不稳定,政府机构尤其是地方政府相对来说变得更加削弱,王室的财政资源变得越来越贫乏。国防力量也很弱小,因为伊丽莎白极不明智地让她的陆军萎缩了,而英国海军力量只能依靠武装的私掠船和海盗船。

宗教极端分子不再大叫大嚷,但他们并没有被国教同化。最后,济贫法的一些好处在许多方面仅仅因为人口的增长就被抵消了。 到1603年时,伊丽莎白的惰性和袖手旁观造成了一种预示着全面改革到来的形态。

乡村不动声色地变得无法控制,英国无法进行一场全面战争,战争必定会引起国内的政治摩擦。这并不是说斯图亚特王朝早期的全面崩溃就是不可避免的。这时还没出现导致内战的重要因素。然而,都铎王朝留下的少得可怜的国家税收遗产、不健全的地方政府以及中央官僚机构内流行的腐败行为最终只有通过内战和政权暂时中断才能治好。 ——《牛津英国通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