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
问:习主席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对此该如何理解?
66168部队排长 梁志华
答:“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社会文明的厚重基石。全面依法治国,意味着将法治的力量渗透到党、国家和社会建设事业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发挥法治的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奠基、引路和护航。
法治指引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从宏观层面来看,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规定了国家的国体、政体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基本制度及活动准则,规定了党和国家发展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指引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方向。
从微观层面来看,法治可以指引公民的言行举止。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为人们提供行为标准和模式,确立行为规则,明确何种行为可为、不可为或者必须为,从而有利于生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法治体现人民利益。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法律是促进、协调和实现利益的重要手段,既能对现有利益关系进行确认、保护和规范,又能为利益的发展提供牢固的基础、持久的动力和广泛的空间。立法的过程,就是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各种利益,综合考量各方面利益诉求,对不同的利益作出取舍、协调,从而体现人民意志,最大限度达成共识,凝聚社会力量,增强社会发展合力。
法治能够化解矛盾。法律是定分止争的有效手段,其公开性让人能预知,其公正性让人信服,其强制力让人敬畏,因而成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反复适用的基本规范,也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一剂良药。现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延展。以法律为依据构建冲突解决机制,在法律框架内提出矛盾化解方案,更容易让各方当事人接受,可以避免矛盾激化。
法治能够整合资源。法律能使资源的汇集、分配与使用更加科学。推进法治建设,有利于创造公正合理、公开透明的资源分配使用环境,有利于提供稳定的社会预期,从而引领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此之外,法治还有诸多其他方面的规范功能和社会功能。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成体系全方位地发挥法治功能,因而奠定了它在“四个全面”中的基础性、保障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