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颂赵季平】《和平颂》作曲赵季平:用音乐发出呼唤和平的声音

2019-06-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新网南京12月12日电 (田雯)在首个国家公祭日到来前夕,12月12日,中国著名作曲家赵季平所作的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交响乐<和平颂>在南京紧张地排练着,年近70岁的赵季平在排练现场亲自指导乐团演奏.在接受采访时,赵季平回忆了12年前创作这首曲子的经历,并表示要通过音乐发出我们中国人呼唤和平的声音.[和平颂赵季平]<和平颂>作曲赵季平:用音乐发出呼唤和平的声音"我很愿意写,这是作曲家的责任"赵季平回忆说,12年前,时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

中新网南京12月12日电 (田雯)在首个国家公祭日到来前夕,12月12日,中国著名作曲家赵季平所作的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交响乐《和平颂》在南京紧张地排练着,年近70岁的赵季平在排练现场亲自指导乐团演奏。在接受采访时,赵季平回忆了12年前创作这首曲子的经历,并表示要通过音乐发出我们中国人呼唤和平的声音。

【和平颂赵季平】《和平颂》作曲赵季平:用音乐发出呼唤和平的声音

“我很愿意写,这是作曲家的责任”

赵季平回忆说,12年前,时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南京民乐团团长雷建功、还有冯亦同教授,找到他,希望他能以南京大屠杀这一重大历史题材作曲。“我当时就接受了,我是很愿意写的。欧洲的很多大作曲家就写了不少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的作品。我认为要有音乐作品来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悼念遇难同胞。”

【和平颂赵季平】《和平颂》作曲赵季平:用音乐发出呼唤和平的声音

2002年,赵季平来到南京,反复采风,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看了大量史料,“对我的灵魂是一种冲击”。他说,创作期间也在不断调整思路。“就在2003年的某一天,就在南京中山陵8号,我们在听朱成山馆长讲述,他一直强调在长江边。我当时就突然想到,头就用金陵大江,江就是人的化身。”

【和平颂赵季平】《和平颂》作曲赵季平:用音乐发出呼唤和平的声音

一直到2004年3月底,赵季平写完了整个总谱。当年5月,交响乐《和平颂》首次在南京演出,获得了空前的反响。赵季平说,当时有一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在现场听,很多老人听了都落泪。“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非常惨烈的一页。对于日军侵华的历史是绝对不能忘记的,但是我们呼唤和平。这也是作为一个中国的作曲家的责任。”

“这块美丽的土地住着爱好和平的中国人”

《和平颂》分为五个乐章:《金陵·大江》、《江泪》、《江怨》、《江怒》、《和平颂》。第一乐章大气舒展的旋律,仿佛将听众置身于万里浩荡的扬子江边、金陵二千五百年历史的文化氛围之中。中间三个乐章,琵琶、中阮、大阮温敦柔曼的音色表现妇女控诉日寇的野蛮暴行,如泣如诉;高胡、二胡挥洒的长弓浸透呼号般抗争的意绪;弦乐组在各乐器上以赋格手法将国人义愤填膺、不屈不挠的民族气概予以充分的展露。

赵季平说:“标题就是金陵大江,可以从音乐中间领略到南京这块土地的美丽,这里住着爱好和平的中国人,祥和的。第二乐章是江泪,从低音的推进中可以感觉到阴风在吹着,突然日寇的铁蹄就闯入,在高潮中间一把二胡突然出来声音,带着泪水在倾诉,对历史的见证和对历史的诉说。

到了江怨,听到沉重的脚步声,代表中华民族近百年来收到的屈辱,受了那么大的苦难,脚步像纤夫一样还在往前攀登着。江怒一开始能听到一种呼喊声,全民族都在抗日,最后取得了胜利。我们胜利以后并不是冤冤相报,而是和平颂。”

第五乐章呼唤和平的钟声朗朗奏响的时候,天使般纯洁的童声徐徐升腾,继而汇入众声的中国歌谣“茉莉花”的主题,在恢宏壮丽的气势中,音乐推向高潮。“最后你会听到,弦乐变成了弱音器,在哼鸣,一开始是几个人在哼鸣,慢慢变成一群人在哼鸣,最后是一片人在哼鸣。”赵季平表示,这是从内心发出的对人类的爱,以震撼人心的效果,警醒世人以史为鉴,呼唤世界永久和平。

“我们要发出声音,为和平呐喊”

赵季平介绍说,今年9月3日,《和平颂》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演出的效果非常震撼,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业内都说,中央民族乐团整个都变了,听到了让人内心震撼的东西。他说,这次来南京演出的正是原班人马,指挥叶聪、中央民族乐团的95名演奏员,12月8日就抵达南京,9日开始排练。

“我发觉这次排练和以往我遇到的音乐会不一样,就是演奏员的状态不一样,他们没有把这次演出看成是习惯中的演出,他们觉得也担负了一种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悼念,内心的一种思念。演奏员的状态非常好。”赵季平表示,一个成熟的作品不宜老改动,今年演奏的和之前的也没有什么变化,但是每个指挥的排练和要求不一样,他会挖掘出音乐中不同的东西,“叶指挥在音乐的处理、节奏的变化上,肯定有不同的处理。会有惊喜。”

赵季平说,在首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时隔十年再次在南京演奏《和平颂》,“今年的意义就更不一样了”。在《和平颂》总谱的扉页上,赵季平写着“献给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他说这首曲子就是为这些亡灵祭奠而写的,乐章最后升华到了人类的终极目标,就是世界和平。

“日本人对侵略罪行遮遮掩掩,拒不承认。我们发出的声音太少。”赵季平坚定地说:“我们要发出我们的声音,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的声音最终是什么?还是呼唤和平。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用这种声音表达我们的内心,我们不同的人都在为和平呐喊。”他认为,国家公祭日的设立,立法正当时,这是中华民族成熟和自信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