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星月夜赏析 凡高作品《星夜》欣赏观后感

2017-12-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幅<星夜>,中国习惯叫作<星空>,是梵高最著名的油画作品,这幅作品是1889年6月梵高在第二次精神崩溃后创作于圣雷米一家精神病院里.1889年,凡高在与高更的一次激烈争吵之后,他割下自己一只耳朵,并用手帕包着送给一个妓女.此后,他被送入了圣雷米的疯人院,共呆了一年零八天.在那儿,梵高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其间,完成了一百五十多幅油画和一百多幅素描.他此时的绘画,已完全地趋于表现主义.在他的画上,那些象海浪及火焰一样翻腾起伏的图像,充满忧郁的

这幅《星夜》,中国习惯叫作《星空》,是梵高最著名的油画作品,这幅作品是1889年6月梵高在第二次精神崩溃后创作于圣雷米一家精神病院里。1889年,凡高在与高更的一次激烈争吵之后,他割下自己一只耳朵,并用手帕包着送给一个妓女。

此后,他被送入了圣雷米的疯人院,共呆了一年零八天。在那儿,梵高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其间,完成了一百五十多幅油画和一百多幅素描。他此时的绘画,已完全地趋于表现主义。在他的画上,那些象海浪及火焰一样翻腾起伏的图像,充满忧郁的精神和悲剧性幻觉。

画作赏析:

油画《星空》中用到的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 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

《星空》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

画中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卷曲旋转的星云,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以及那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橙黄色的明月,大约是画家在幻觉和晕眩中所见。对梵高来说,画中的图像都充满着象征的涵意。

那轮从月蚀中走出来的月亮,暗示着某种神性,让人联想到梵高所乐于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话:“上帝是月蚀中的灯塔”。而那巨大的,形如火焰的柏树,以及夜空中象飞过的卷龙一样的星云,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

在这幅画中,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而涌起阵阵旋涡。整个画面,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发狂,山在骚动,月亮、星云在旋转,而那翻卷缭绕、直上云端的柏树,看起来象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空》中永存。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

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 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

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这种笔触,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梵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