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山景区 雁荡山南绿映红 平阳16个乡镇中有15个是革命老区

2019-03-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位于凤卧镇的省一大纪念园. 平阳县委宣传部供图浙江在线7月22日讯(记者 黄珍珍 李阳阳 邵晨婵 县委报道组 黄剑萍)翻开浙江厚重的红色革命史,有"浙南红都"之称的平阳在其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平阳是革命老区县,下辖16个乡镇,除南麂镇外均为老区乡镇,拥有老区村300余个,老区人口占全县人口2/3以上.当年,这里曾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等的活动中心,这里曾创办了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召开了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雁荡山景区 雁荡山南绿映红 平阳16个乡镇中有15

位于凤卧镇的省一大纪念园。 平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浙江在线7月22日讯(记者 黄珍珍 李阳阳 邵晨婵 县委报道组 黄剑萍)翻开浙江厚重的红色革命史,有“浙南红都”之称的平阳在其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平阳是革命老区县,下辖16个乡镇,除南麂镇外均为老区乡镇,拥有老区村300余个,老区人口占全县人口2/3以上。当年,这里曾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等的活动中心,这里曾创办了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召开了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

雁荡山景区 雁荡山南绿映红 平阳16个乡镇中有15个是革命老区

位于平阳西部山区的凤卧、山门等革命老区如今已进入旅游旺季。7月中旬,记者来到这片红色热土,纪念碑前、陈列馆内,前来瞻仰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一如其他革命老区,昔日平阳老区也曾山路崎岖,经济落后。如今,平阳老区面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区人民的生活怎么样,他们如何增收致富?红色精神又为老区发展注入哪些活力?记者走进山门、凤卧、水头等老区乡镇,探寻革命老区振兴的奥秘。

雁荡山景区 雁荡山南绿映红 平阳16个乡镇中有15个是革命老区

一幅画卷

描绘幸福生活

“平阳西边南雁荡山这一片,凤卧镇和山门镇的红色资源最为集中。”出发前,平阳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敏手拿地图给记者指路。

雨中记者驱车沿着平坦大道驶入蜿蜒山路,车水马龙渐渐远去,窗外满目苍翠。1个小时后,车辆驶过红军桥,望见那桥下缓缓流淌的清澈溪水,凤卧镇便到了。

雁荡山景区 雁荡山南绿映红 平阳16个乡镇中有15个是革命老区

与想象中的老区不同,镇上的柏油路宽敞洁净,街边两三层新式民居错落有致。往里走,老街上新铺了青石板路,两侧农家乐、杂货铺、药店等店铺林立……一幅老区新生活画卷,徐徐展开。

在凤卧,人人都听过80年前那个夏日的热血故事, 26名中共代表翻山越岭来到凤卧,徒步至森林茂密的冠尖山与马头岗召开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如今从镇上开车前往山上的会议旧址,不过20分钟左右,记者仍选择从 “红军古道”上山。

行至省一大马头岗会址前,80岁的老党员翁仁德正在等候。对于老区的变化,老人深有体会。“这里的会址是我家的老房子,当年我的家人和村民们都参与了省一大的保护和后勤工作。” 翁仁德说,从马头岗村到凤卧镇,原先步行要花近2小时,如今山路早已拓宽,乘坐公交车半小时内就能直达。

从凤卧再往西10分钟车程,便到了山门。这里是刘英、粟裕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的活动中心,也是浙南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新中国成立70年间,山门平地起高楼,学校、卫生院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老区面貌日新月异。

说起老区的新鲜事,山门镇镇长陈温勤如数家珍。今年,最令她欣喜的是,老区许多村民通过整村搬迁工程陆续下山住进了新小区。

“哇,农村居然有这么好的安置房!”走进旺源村新建成的水岸嘉园小区,记者被一排排高楼吸引目光。迎面碰上年初刚搬进来的村民雷顺杭,他热情地邀请记者去新家做客。

乘电梯上5楼,进门便是带飘窗的大客厅,一家人正悠闲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去年我们还住在山上的老房子里,老屋是上世纪60年代的木结构房,安全隐患大。下山交通也很不方便,买菜、看病、送孩子上学,得先走20分钟下山再搭公交车去镇上。” 短短半年多,雷顺杭便深切感受到了老区发展给自己带来的幸福生活。

雷顺杭的新家有三室两厅,共120平方米,除去装修费用仅付了20多万元的建造成本。“真没想到,我们也能住上和城里一样的大房子,小区里有篮球场、健身房、阅览室、电影院,对面就是滨水公园,去镇上开车也只需5分钟。” 雷顺杭笑着说。

如今在平阳,老区已不再是“艰苦生活”的代名词,曾经长期困扰人们的住房难、喝水难、用电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已基本解决,老区被赋予了幸福美好的新内容。

红色旅游已成为凤卧镇百姓增收的重要渠道。 平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一叶黄茶

引领致富之路

在平阳老区,每到一地歇脚,热情淳朴的老区人都会给记者递上一杯茶。

“口感好独特,这是什么茶?”记者喝了一口茶问道。仔细观察品味,茶叶色泽呈黄绿色、外形纤秀,汤色杏黄,回味甘甜。

“这是平阳黄汤,平阳的传统名茶,是中国四大黄茶之一。平阳黄汤可是老区的‘致富果’,市场价最高能卖到上万元一斤! ”一旁平阳县老区发展促进会会长伍兆澄告诉记者,平阳老区多山地,植被丰富,土壤肥沃,适宜茶树生长,茶产业是老区发展的支柱产业。

经伍兆澄介绍,记者方才知晓,这一叶黄茶背后,还藏着一段当地政府与茶农们艰苦奋斗、助力老区振兴的传奇故事。

记者辗转来到水头镇朝阳山老区,追寻到了历经这段传奇故事的老区人——深山里的“茶书记”郑元楚与黄茶加工非遗传承人钟维标。几十年间,朝阳山茶农靠着种茶及精湛的制作黄茶技艺,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老区致富路。

漫步在万亩茶园梯田间,钟维标的讲述将时空带回80年前。“清朝被奉为贡品的平阳黄汤,在市场上曾十分走俏。上世纪30年代,每年有千余担销往京津沪。解放后,因黄茶制作工艺复杂、缺乏文字记载等多种原因,平阳黄汤一度衰落,几乎销声匿迹。” 钟维标说。

“到上世纪90年代,毫无竞争优势的老区茶产业日渐式微,老区大片茶园抛荒,茶农纷纷外出务工。” 朝阳山社区党委书记郑元楚接过话茬。19年前,郑元楚在原朝阳乡担任农经员,对当地茶产业进行了调研。那时朝阳山茶园面积不到3000亩,茶叶年产量约80吨,产值仅40万元,老区茶产业面临种植规模小、产值低、经济效益不足等难题。

郑元楚深知,老区要振兴,必须要有能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这一想法与致力于复兴黄茶的钟维标不谋而合。十几年间,钟维标联合山门镇吴全和等老区茶人,不断研究并推广平阳黄汤的加工工艺,平阳黄汤逐渐走向市场。在郑元楚等干部的带领下,朝阳山老区人民积极投身茶叶种植,平阳黄汤的产量和产值逐年上升。

2014年,“平阳黄汤茶”入选国家农业部公布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名录。为打造黄汤茶品牌,平阳县出台系列茶产业扶持政策,从2016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茶产业发展。2018年,平阳黄汤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命名为“中华文化名茶”,平阳县获“中国茶文化之乡”称号。

如今在朝阳山,几乎家家种茶树,漫山遍野起绿波。截至2018年底,朝阳山茶园面积已扩增至1万亩,年产量约250吨,综合产值达6600万元,人均收入从19年前的1625元增加至15200元。

在社区的支持下,去年朝阳山的几家茶企还联合了浙江大学茶学系、温州农科院等教科研机构的茶叶专家,建立了“企业 专家 基地 农户”的茶园统一管理及茶青收购统一加工黄茶的新型合作模式。“目前,通过新模式签约的茶农有近500户,签约面积4600多亩,签约后每亩可为茶农增收20%。” 郑元楚说。

重放光彩的黄茶,不仅富了朝阳山,也为周边老区发展擦亮了“金名片”。在凤卧,凤翔茶场600亩茶园带动周边近300位农户就业,去年共发放工资400余万元。山门益众绿色食品有限公司500多亩茶园里通过套种3万多株红豆杉,带动百余户低收入农户增收。

一种精神

彰显红色力量

如果说,绿色是平阳老区漫山遍野的底色,红色则是老区精神不变的基因。

红军桥、红军小学、红旗广场……漫步在平阳革命老区,随处可见的红色印记,让记者恍若穿越到了那个激情澎湃、战火纷飞的年代。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红色精神却历久弥新,并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老区振兴的队伍。

“作为革命老区的党员,更应该不忘初心,带领人民群众走上致富路。” 在腾蛟镇龙尾社区河山平溪村,80后村干部廖文彦告诉记者。两年前,眼看家乡发展急需动力,在外创业的他毅然回到海拔千米的龙尾山区,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新官上任,正值我省全面部署实施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廖文彦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为村集体增收。

既然单个村造血功能不足,为何不整合社区11个村资源抱团发展?说干就干,廖文彦挨个跑上门,说服各村抱团创业、组建强村公司。2017年下半年,平阳县铭达劳务有限公司应运而生,11 个村成为公司股东,通过运作公路养护、养老服务等多个项目拿分红。公司创办当年,河山平溪村就一举摘掉薄弱村的帽子,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9万元。

老区精神,引领平阳经济快速发展。2017年,平阳151个省定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面“摘帽”,提前两年完成省“消薄”任务,低收入农户量减少75%以上。2018年,平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0.2亿元,增速位列温州市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7021元和22730元,分别增长8.6%和9.7%,增速分别位居温州市第二和第一。

为进一步弘扬不畏难、敢拼搏的老区革命精神,近年来,平阳对一批革命旧址遗迹、纪念建筑等进行抢修保护,打造了红军挺进师纪念园、省一大纪念园等红色景点。2005年,浙南(平阳)革命根据地旧址群被列入国家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红色资源最为丰富的核心区山门镇和凤卧镇先后走上红色旅游的发展之路。

眼下,平阳老区红色旅游已初显成效。去年以来,仅省一大会址就接待了党员群众超18万人次。红色旅游的火热,带旺了镇上的农家乐。“我家几代人都在凤卧老街上开过餐馆,就数这几年生意好,这是红色旅游带给我们的红利啊。”“散漫小院”农家乐老板施正标笑着说,当地纱面、马蹄笋等特产也随着游客的增多而销量大增。

“目前老区的红色旅游主要以游客瞻仰、参观为主,基本是当天往返。”凤卧镇党委书记徐杰告诉记者,如何让丰富的红色资源与老区的生态优势相互融合,是当前老区发展普遍面临的一大课题。接下来,凤卧将聚力红色产业、绿色产业齐头并进共发展,完善农家乐、民宿、接待中心以及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着力开发体验式红色旅游、疗养避暑、生态旅游等新项目,进一步丰富省一大景区的功能和红色精神内涵。

徐杰的想法,与平阳老区发展规划不谋而合。去年,平阳将凤卧—山门浙南红都纳入全县乡村振兴示范带五年建设规划,提出将分散的老区红色资源、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串点成线,打响红色教育品牌,拉长“红色 ”产业链。未来这片热土将吸引省内外更多游客徜徉在红都绿野间,从老区精神中汲取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