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林访谈 吴家林老师最新数码彩色作品2副及《数码摄影》杂志访谈
吴家林老师最新数码彩色作品2副及《数码摄影》杂志访谈 《数码摄影》:您在陈老师采访时透露的拍摄计划是至2013年,拍摄主题仍是人类与生存环境,现在看来拍摄计划是否能如期完成?有什么改变或新的计划? 吴家林:小波是2005年我赴德国汉堡路过北京时采访我的,到现在7个年头过去了。
我的拍摄计划是不会改变的。我是顺其自然的拍摄,现在看来进行得还不错。我在1993年出版了《吴家林·云南山里人》;2004年《吴家林·时光》;2005年《吴家林·瞬间边地》;2006年《吴家林·保山》《吴家林·中国边陲》(法国岱乐比尔出版社·法文版,即著名的摄影"黑皮书",目前仍是唯一的华人摄影家获此殊荣);2007年《吴家林·边地行走》《吴家林·故乡昭通》;2009年美国视觉出版社英文版《一枚硬币的两面——吴月华、吴家林摄影集》;2010年《吴家林·玉溪》;2011年《吴家林·秘境临沧》。
今年年底会出一本我第一次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彩色摄影集,因为是报导摄影的性质,所以我采用了数码摄影、彩色的形式来呈现。
《数码摄影》:您是国内最早便名声在外的纪实摄影家,相对于当时处于同一水平线的摄影家们,您认为自己出于运气还是您的拍摄风格,抑或其他? 吴家林:不可否认上苍给予我很好的运气和机遇。
我生在偏僻的云南,能遇到那么多国际大师级人物,最根本的是我一生始终远离主流的喧嚣,执着而单纯地追求着自己的摄影理念——艺术地记录——将摄影真实的记录与艺术的表现完美地结合,并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的独特风格。
这就是亨利·卡迪尔·布列松、马克·吕布、弗雷德里克·鲍德温、温迪·威特雷斯、浩贝·岱乐比尔等西方大师级摄影人物喜欢吴家林摄影作品的原因。
《数码摄影》:您的作品已经被国内外摄影圈所认可和熟知,您认为您的作品是否达到了您创作这些作品时的期望?或者说您的作品是否已实现了其自身的存在价值? 吴家林:我非常忌讳为功利而拍照,也非常忌讳将摄影当耍杂、玩弄技巧、改变自我去迎合流行时尚。
2002年我退休后,一下子如释重负,有"解放了"的感觉,成为真正的自由摄影师。
我以退休老人那种钓鱼、放风筝的平常心态来对待摄影,我不认为摄影是多么崇高的事情。我始终用摄影关注当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在他们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捕捉美好的人性、人文精神的东西,让这些照片真实而艺术地折射出我身边这块土地上的人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微妙状态。
我认为它们是珍贵的、永恒的。诗人于坚在一次艺术展览会演讲中评价说:"摄影如果总是搜奇索怪,拍所谓为同的东西,那种我觉得只是拍历史资料,这种在某种历史阶段是有效的,当这段历史——比如说你拍文革,一个人在喊"毛主席万岁",等那段时间过了它就变成历史资料,没有那种永恒的东西在里面。
吴家林的照片很有力量,他要拍的是那种穿越时代的东西,法国历史学家布鲁戴尔说:把时间分为三种,一种叫事件、一种叫时代、一种叫永恒,事件就是新闻;时代是相对于20——30年之间会发生的事情,比如说我们以前都穿军装,现在穿的是打高尔夫球的,但是再过20年这类衣服又没有人穿了,这就是时代;而永恒是不会随着时间流逝的东西,我觉得吴家林就是专注这个层面的艺术家。
所以你在他的作品里面找不到什么美好的风光、使我们欢欣鼓舞的时代画面,也证实了他的照片是有力量的东西。
" 对于摄影家来说,除了有良好的道德、良知等修养外,还需要有很好的艺术修养。在中国,说新闻摄影、纪实摄影绝对不能谈艺术性,好像谈了艺术形式其新闻性、纪实性就不在了。而纵观西方玛格南图片社摄影师们的作品,他们拍的新闻、报道、纪实照片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性,这非但没有削弱作品的真实性,恰恰让照片更具感染力、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