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素素张翠山 如何看待倚天屠龙记中殷素素与张翠山的死?
关于自刎这一段,有人说,为什么张三丰没有救的了张翠山,写一下我的观点。
自刎这一段之前的背景是已经决定由武当七侠与少林僧人比武决胜负。武当七侠打算用真武七截阵,并且有胜算。众人在外面等待他们做准备,而之后殷素素对俞三侠承认实情,张翠山剑指殷素素这一幕,张三丰并不在场,屋里只有七侠和殷素素。所以当张翠山从殿里出来,殿外的众人和张三丰并不知其间发生了变故,他们不可能会想到张翠山会自杀,大家都以为要开始比武分胜负。
众人逼问谢逊下落时候,张翠山说“你们不过是想得到屠龙刀罢了。”人家心里都要给逼死了,还不让人说句实话。张翠山说:“放心,我一定会给你们一个交待,让你们心满意足。”然后突然剑指其中一个人,那个人倒退一步,可能以为张翠山要跟他动手。这些人疯了也不会想到张翠山要自杀的。
之后的跪拜师傅向张三丰托付,书中也是有这段的,剧情的脉络都是忠于原著的。托付师傅照顾无忌,张三丰顶多有点发蒙,他绝不会想到张翠山要自杀的(俞三侠为素素所害的事他此时还并不知情)。如果说张三丰知道张翠山会自杀,还不阻止和救他,金庸先生也不会答应的。
如果张三丰会猜到,就算张翠山只说一句话的功夫,师傅也是救的了他的,一句话和三句话没有本质区别,武林高手的功夫不是吃干饭的,过招之间迅雷不及掩耳,电光石火之间都能见招拆招,何况一句话的时间。
原因是他根本想不到张翠山会自杀。因为之前已经说好了真武七截阵对敌。尽管武当七侠是有胜算的,但也难保万一有个闪失,所以这种情势下,张翠山托付师傅照顾无忌,也是情理之中的。并非一定要指向他自杀。
之前已经说过张翠山的死有他性格的原因,过刚易折,重情重义,换作别人可能根本不会想到自杀,这并不是必死之局,赎罪的方式有很多种,说“君子可欺之以方”是对的,君子有底线,有原则。而小人就绝不会为任何原则而自杀,因为根本没有底线,只有利益。整件事情中张翠山并没有任何过错,师兄弟及殷素素也不会想到他要自杀。他的内心冲突,他的心意已决都是他的内心活动。
那么张翠山说出“三尺长剑,斩不尽江湖恩怨。逆了苍天,直到天荒地老”,若说听了这两句诗,张三丰就能知道张翠山要自杀,我怎么那么不信呢。直到现在还有些人没搞清楚这两句诗的意思呢。不能以事情的结果去回判当初,我们知道是因为我们都看过书剧知道剧情。可张三丰他不知道后边的剧情啊。认真看过剧的人都知道,横刀自刎那一下动作干净利落,是很快的,了了尘念,非常决绝。
演技好的地方我之前也说过了。翠山挥剑自刎前眼眶中含泪,看向素素的那个眼神,简直让人心碎,饱含着爱与眷恋,不舍又决绝,李东学演绎的特别好,特别打动人心。一身之戏在于眼,眼神的戏很重要,尤其是电影比电视对眼神戏的要求更严格,演员都是需要磨眼神的。
李东学的眼神戏很好。但是现在已经没有多少观众去看这些细节了。举起剑时的一抹微笑,是他放下一切了,无怨无悔。苍山青天作别离。李东学演得很放松,举重若轻。夕阳下,一抹鲜血飞溅,凄美中带着诗意。演员的演绎非常到位。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有点遗憾的是,周围的人没有把气氛烘托出来。不一定要声嘶力竭,但是错愕,惊异,懊恼,悲痛,这些声音可以放出来。剧中是一段音乐,唯美但震撼力还不够。直到小无忌出来,趴在张翠山身上哭道,“爹,你不要死,你醒醒。”我的眼泪止不住流下来了。小无忌演得特别好,特别感染情绪。但这并不怪张翠山,他已经演得很到位了,自刎的人总不能自己哭来带动观众情绪吧。
这一段我又去翻看了原著,书中确实没有展开描写周围人的反应,素素的反应也是一笔带过,“见到无忌无恙,大悲之后继而大喜。”因为后面还有素素的重头戏,所以挪到后面的部分去着重写。但是小说和电视剧毕竟是不同的载体媒介,电视剧不能在当下空白,作为翠山之死的重头戏是要着力渲染的。
如果按照快节奏只是两句话张翠山就自刎,马上切到张三丰救无忌,之后素素自尽,马上到无忌受伤,张三丰疗毒。那这一段戏的处理就会太平了,艺术的感染力,冲突的张力都会不够。
所以我觉得翠山自刎悲壮的这段,和后来素素死后两个人去冰火岛,在雪地上以鲜血开出灿烂的花,这部分的改编是成功的,写意唯美,以很好的镜头语言把一个悲剧升华,不止有悲哀的部分也有凄美的部分。整个事件告一段落,再开始小无忌之后的剧情,给观众一个新的开始。这样的处理是合适的。
“三尺长剑,斩不尽江湖恩怨。”这其中有悲愤,有无奈。江湖的纷纷扰扰,险恶黑暗,恩恩怨怨,尔虞我诈,利欲熏心,道貌岸然,满口的仁义道德,跟风从众,恃强凌弱。这些都不是凭他张翠山一柄长剑可以解决的。“逆了苍天,直到天荒地老”,我的理解,一是指与素素的爱情,爱一个人,不惜与天下人为敌,无怨无悔。甚至可以牺牲性命,你的罪孽由我背。二是自杀本来就是逆天的事,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怎可轻易抛舍。却又轻易抛舍。
另外有人说“都快要自杀了,还有心情吟诗,是还能说出诗情画意的场合吗?” 我觉得很多人对诗有成见和误解,诗是表达内心,诗也可明志,诗并不为附庸风雅。可能现代人已经真的不懂诗了,都以为是附庸风雅的装饰。文人高兴时候可以吟诗,悲伤时候也可以吟诗。
如果吟诗都是只在心情好时的取乐。就不会有很多名句。谁说死前不能吟诗啊,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是临死前诗以明志吗,岳飞的“满江红”不也是悲愤时候吗。张翠山是文人书生与武侠的结合,既儒雅又侠义,他吟诗也很符合人设。当然如果是一介莽夫没文化,就另当别论了。
虽然殷素素害了俞岱岩是事实,这件事情并不是无解的,我也想过如果当时素素不是把剑递给五哥,让他杀了自己,把这个难题丢给丈夫。而是跪在俞岱岩面前认错,悔恨,说自己已经痛改前非,要杀要剐由俞三哥处置。或是自废武功。
或者也如张翠山一样两句话横刀自刎以死谢罪,以使五哥不必再负疚。那事情也许就是另一个结局。当然殷素素可能情商没有那么高。或者如小无忌说的那样,要学好医术,将来治好俞三叔的病。素素也可以真心忏悔,说访遍天下名医,给三哥治病。
即使治不好也可以有好转,像他之前就由不能说话治疗成可以开口说话了。谢罪的方式有很多种,何况素素罪不致死。另外关于谢逊的下落也不是没办法的,我也想过,其实张翠山可以给众人指个错误方向,比如一路向南什么的。
当然可能不是正人君子所为。或者如殷素素那样,假装告诉少林僧人,引他们自己内乱。对于这些利欲熏心的人,撒个正义的谎保护武当派也没什么吧。本来撒一个小谎就能解决的问题,却以一命相抵。
过于一根筋也是迂腐。当然性格决定命运,要是那样就不是张翠山了。总之还是遗憾惋惜,甚至希望素素说谢逊已死那时,小无忌不要脱口说义父没死,三个人出海后怎么没先商量好个对策。不过那样也就没有后来的戏剧冲突了。他们都死了,却让大力金刚指的真凶逍遥法外
有人说请张真人过来主持,也是个挺好的解决方案,如果师傅开口,张翠山一定会听的,一定能化解张翠山的内心冲突。可惜事情发生的太突然,能化解的两个人,张三丰在殿外,俞三哥又在关键时刻昏倒了。才有悲剧的发生,不过这也符合张翠山冲动的性格。
他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就能看得出来,例如“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时辰,悄悄起身,决意去打都大锦一顿出口气。”例如吓唬龙门镖局,“姓都的,…你把囊中的二千两黄金,尽数取将出来救济灾民。我在暗中窥探,只要你留下一两八钱,我拆了你的龙门镖局,将你满门杀得鸡犬不留。”说明他比较感性,有冲动的性格,不是深思熟虑的。
另外对于新版张翠山,除了童年滤镜,很多人不能接受的原因,张翠山是大侠,就应该是高大上的光辉形象,大侠是不能有七情六欲的。那要是这样他干嘛还要动心,一见钟情,而且还是对一个妖女。刚开始我看张翠山跟殷素素道歉那一段也觉得这桥段怎么一见面就开始要道歉啊,我回去再看金庸书里确实是这么描写的,“张翠山救命要紧,也无谓跟她多作口舌之争,大声道:“皇天在上,江神在下,我张翠山今日诚心诚意,向殷…殷…”说到这里,顿了一顿.
那少女道:“殷素素” 张翠山道:“嗯,向殷素素姑娘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