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陆广莘经方】追思国医大师陆广莘 缅怀陆广莘老师
国医大师陆广莘离开我们3个多月了,这是我们中医药学界和生命科学界的重大损失。在跟随陆广莘20余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当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他做人的正直谦和,做学问的严谨精进,尤其是其思想理念的深刻新锐,让我终身受益。
学贯中西 德艺双馨
陆广莘高深的学识和过人的智慧与他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双重资深背景是分不开的。1945年初,年仅18岁入中医学堂按中医传统师承方式拜师学医,先后师从于陆渊雷、章次公和徐衡之。1948年他21岁毕业便独立行医。
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接受了西医专业五年本科教育。1957年大学毕业分配在中央人民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从事中医科研、临床、教学工作,领衔创立了第一个中西医结合门诊。
1983年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后,在他的倡导下,组建并主持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工作。他一生在中医、西医界学习和工作时间几乎各占一半,可谓是学贯中西,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想。他是我国第一批中学西的专家型人才。
也正由于陆广莘独特的学习和工作背景,形成了他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 在中西医相结合的探索中,他坚持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观点,分别从西医的"刺激因素决定论"和中医的"主体反应决定论"两个方面,倾其心力梳理中、西医两个理论体系的差异与互补,满腔热忱地与他的西医同事们共同探讨,以其深邃的思辨能力和深入浅出的现代表达,他指出:"医生在诊断中不能光依赖化验数据,要提高识别判断能力,要从知丑知善、知好知坏的正反两个方面还存在对立统一的思维上去认识问题,从而做到知病、知不病。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中医的这一哲学思想,他又从西医认识病的规律出发,指出:"我们认识疾病总是单纯从生理因素和致病因素去观察。
但是,诊断的关键是要找到背后是谁发动的?由什么样的生理机制发动的,它要实现什么样的生理目标。"他对于中药的疗效观主张"既讲成分论,又不为成分论,应重在提高机体的自我抗病反应能力"。
2003年在抗击非典期间,对于传染性疾病,陆广莘明确提出了传统中医"扶正以祛邪和给邪以出路"的防治策略,令中西医结合抗非典用较少的成本代价取得了最好的治疗效果。按陆广莘总结的观点讲历史上中医虽不知今天西医所讲的病,却能医好病,这正是中医的高明之处,中医是从人对疾病的抗病反应出发,充分发掘和努力调动人体内在的健康能力、抗病防卫能力和自我痊愈能力。
深受人们尊重的是他对中医发展思考的独立精神和独特理念,在不排斥用现代医学科技研究中医的同时,更主张坚持以传统中医为主体的中医研究方向。因此陆广莘不仅是中医临床大家和中医理论大师,而且他通过对中医理论钻研、名师开导乃至长期医学实践体悟所得出的真知灼见,博得了学界、医界所赋予他"中医哲学家""医学思想家"的美誉。
陆广莘一生的最大价值在于引导人们对未来医学和生命科学的深度思考,他站在了21世纪医学发展前沿和生命科学发展的高度,为中医药学未来发展和人类生命健康不懈探索。
陆广莘不愧为一代中医大师,除了他高超精湛的医术和高度精辟的学术思想外,更难能可贵的就是他为中国医学事业发展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探索、敢于直言的科学求实精神,从而构成了陆广莘特立独行的魅力人生,他的人文胸怀和学术视野彰显了作为国医大师的境界和风范。
潜心治学 穷究医理
陆广莘始终强调要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并围绕着这一主题最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在学术界和科技界提出了"研究中医与中医研究"的重大命题。所谓研究中医,是经典传承的范畴,他说:"只有潜心研究中医的基础理论,才不会丢失中医的核心理念和方法,才能全面领会中医学博大精深的原理和丰富内涵,才能保障在实践中发扬光大。
"所谓中医研究,是发扬光大的范畴,他说:"中医学是发展的、开放性的一个系统,在坚持其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光大其价值,是开展中医研究的重大课题。"
针对一些民众将自己的健康问题全都托付给医学、医生、医院的思维观念,同时也针对现代医学主要围绕着以疾病为中心一味地努力去找病,向外寻找病因和消灭疾病的药物与技术的思维模式,陆广莘在50年代就提出"任何医学手段都是外力,必须依赖患者机体内在的生命力才能发挥效力,医学的作用只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与疾病做斗争"的观点,从而提出了"医学应该努力成为针对人的自我健康能力发展服务的学问",而不是一味地单纯找病、治病。
他将中医学的医学思维概括为"尊生生之德,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成生生之美。"并将其统一纳入"生生之学"的范畴,可谓见解独到。1993年,他应邀到美国讲学,他以"自我痊愈能力"为命题,论证和阐述了中医学关于"人体具自我调节的稳态适应机制"及其与"生命自主组织、自主演化"的关系,受到与会各国学者的高度评价。
陆广莘针对现代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出发,一切围绕着"疾病",从化学物质层次来说明复杂生命现象所出现的危害提出质疑,并就应对全球性的医疗危机提出了医改方向:医改不仅是医疗体制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医学模式的改革和医学观念的变革。
他认为"生命现象是生命体内自选择、自清除、自组织、自演化、自稳定、自适应、自和谐、自调节、自修复的功能反映,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天人相应’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界面,自组织调节是对外适应的目标的自主演化,健康与疾病都是由人体稳态适应性所决定的。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人体"七自一包"的概念,人体外是物质世界,而人体内是生命世界,生命除化学物质外还有信息和能量,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
进而提出从医学观念到医学模式分四个层面过渡,即一、从化学层次的医学观上升到生命层次的医学观;二、从生物医学向人类医学的转变;三、由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化;四、由对抗医学向生态医学的转变。他的这些观点针对时弊,可谓惊世骇俗醍醐灌顶,从医学界到学术界,从自然科学界到社会科学界,都引起了深刻的反响。
与西医相对而言,陆广莘对中医核心价值高度提炼与概括,提出中医是一门关乎人类生命健康的学问,就其学科本质特征属于健康医学和生命科学,明确提出中医药是将人体的自我健康能力作为研究对象、学习对象、依靠对象、发掘对象、动员对象和服务对象。
中医药的核心价值就是帮助我们寻求健康的钥匙开启生命之门。陆广莘的健康医学思想非常重视人体的自身健康能力,这就是机体自组织的稳态适应性自调节自修复能力,其中包含人体的自主防卫能力、自然抗病能力与自我痊愈能力,并提出21世纪的医学应从疾病生物医学模式向健康生态医学模式转变,这也正应和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对人类医学的发展要求。
星火传承 不辱使命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陆广莘等老一辈中医前辈们长期不懈的努力下,中医药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面对当前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污染、社会竞争、精神压力、食品安全、医源性药源性疾病、看病难看病贵等一系列健康问题和生命危机,人们更多地将注意力转向寻求中医的解决方案。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而中医药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所承载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生命文化与生态文明代表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习总书记明确指出: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大中医文化与大健康产业发展时代,我们需要牢牢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认真学习和践行习总书记提出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钥匙的深刻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医药事业的大发展定制中医药这把钥匙并为此做好顶层设计。
国医大师陆广莘生前一直在社会各种场合宣传和推广中医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虽然他已离开了我们,但留给我们的宝贵学术思想及精神文化遗产必将深刻影响着我们。让我们中医药界同仁们携起手来,星火传承,不辱使命,勇于担当,为实现老一辈中医大师的未竟事业和振兴中医药的伟大梦想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国医大师陆广莘老师驾鹤西去已3个多月。作为学生,我们深深怀念这位和蔼、博学、睿智的老师。
陆广莘自1945年弃工学医,师从陆渊雷、章次公、徐衡之等中医名家,深得诸师真传。他终生不忘先师之训示:"道不远人,以病人之身为宗师";"欲求(中西)融合,必先求我之卓然自立"。
从医64年,殚精竭虑,勤学不倦,即使在患病期间仍手不释卷,对中医事业费尽心机,诚为一代名师,诚为我们学习楷模。斯人已逝,但其高尚医德、严谨学风永远激励我们去不断探索、发展、发扬中医事业而奋斗。古人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陆广莘常教诫我们:"医乃仁术",学医必先修德。正如《大医精诚》指出:"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近十多年来,我们时有机会在他身边侍诊。病人不分贵贱,不论亲疏,均一视同仁,尽己之力去关心每一位病人。有好几次来广州,他不顾80高龄及旅途劳累,一定要在周日赶回北京,原来他是不想让周一门诊不少远道而来求医的病人失望。
对于同事,陆广莘更是关爱有加。他自述在上世纪70年代,科里有一个升一级工资的名额,当时非陆广莘莫属。但他却主动把名额让给了一个比他更困难的同事。此后十多年,陆广莘的工资一直没有升过,他的老伴对此事无半句怨言。《淮南子·主术训》所谓:"遍知万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谓智;遍爱群生而不爱人类,不可谓仁。"陆广莘以自己日常的言行在向我们诠释着什么叫"智"和"仁"。
陆广莘天资聪颖,师承多位名医,终生勤求古训,勤于思考,学贯中西,故能登高望远,所以他的许多观点都是超前的,为此常自称为"少数派"。早在1963年就发表了"王履医学思想"以及"命门学说源流考"。
他发现其主旨在于批判以邪为本的消极疾病观和以工为本的对抗疗法。提出中医治疗重在提高人体本身的免疫及屏障功能,犹如天花的消失。并不是消灭病毒的结果,而是依靠人体完全的免疫反应以及群体人工免疫的结果。此一思想一直贯穿在他此后的临床实践中。
2008年10月广东省中医院外科收治一名红斑性肢痛症的17岁患者嘉嘉,己辗转省内外多家大医院治疗一年多,但收效甚微,病情不断加重。入院后我们也对此病人无从下手。我到北京当面请教陆广莘。
陆广莘旁征博引,并不单纯囿于一方一药,最后建议采取从肝论治,解郁为主的思路,让我豁然开朗。经中西结合治疗,嘉嘉的病情短期内得以控制,而最终治愈。可见陆广莘己至"智慧医"而"道德医"的层面。其深邃的洞察力已非一般人所能及。
陆广莘等中医界名家早在21世纪初就敏锐地意识到中医的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严重状况。中医界十老共同扛起了中医传承发展的大旗,陆广莘也以70高龄而义不容辞地在广东省中医院开展了打破地域限制的师带徒模式。医院给了我这个平台让我有机会跟中医名家学习。目前这种"集体带、带集体"的中医传承模式已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对于中医界,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2013年是广东省中医院成立80周年。当年9月我到北京探望陆广莘,陆广莘抱病欣然为我院亲笔题写贺词:"中医圆梦:‘神气应’。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现在,陆广莘虽然已离我们而去,但作为中医人,有责任和义务把中医发扬光大。
怆留下的一百多篇不乏原创性思维的学术论文是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愿中医界同事群策群力,学好中医,发挥中医特色,更好地为全人类服务,不辜负中医前辈们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