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黄淳梁浅释 黄淳梁咏春拳学浅释(全集)
曾有一位不懂功夫的朋友向我請教這問題,希望知道關於功夫的一鱗半爪,我卻頓然語塞。
正如有人問你中國是怎樣的,美國是怎樣的,歐洲是怎樣的。相信越認識得深越難於三言兩語間能道出其精要。 詠春拳學是一項專門的技擊武學,應用 來無招無式,無固定形態,一切隨變化而變化。如水,遇什麼容器便成什麼形狀,遇什麼河道就隨地勢順流。
斬不斷,攔不住。當中手法及理論是詠春拳歷代前輩經不斷實踐應用及印証而採納的大量技擊科技數據。當中包含物理學、力學、數學等配合人體架構、時間、動力、距離等應用發展出來的專門學術。 詠春拳學之理論及手法精深博大,只能在這裏列出其中重點之一二。
中線理論
詠春拳學之第一套拳小念頭於開馬分中後第一個動作就是日字冲拳。拳從自己心窩直線向前打出。敵我之間最近最短之距離為一直線,即A點至B點之直線。
由人體正面眉心之一點拉一直線至下陰之一點,便是自已之中線,亦是人體重心所在。詠春拳學之手法就是根據這中線運行。 詠春拳學用中線將自己分開左右兩邊,同時亦將對方身體分開左右兩邊。敵人要向自己攻擊,不是從左邊打就是從右邊打,沒有第三邊的。
當然自己向對方的攻擊亦相對一樣。這就是現代常用之二進制數學,亦如電腦中的零與一之關係。詠春拳很早以前巳採用如此先進的計算方式於武術技擊之中。如將敵對雙方面對面格闘之一刻定鏡暫停並化作俯視平面圖,雙方最短之距離便是兩者間之中線,是最直接、最短、最快的向敵人攻擊之路線。
路線越短,所需時間越短。時間就是格闘中最重要的資源。若不能配合時間,就算有千斤巨力也無從發揮。時間是雙方共同擁有的,誰也不能佔到便宜。
要佔便宜便必須走一條較短較快之路線。無論如何也不會有第二個距離比兩點之間之直線更快更短。 詠春拳學的根本要求就是以最短時間,最小的動力資源,最直接簡單的方法去達成最理想的效果。
在搏撃中,一切也離不開相對時間、動力資源、距離位置這三種綜錯複雜之關係。它們可以相輔相成,亦會亙相抵觸。一切隨遇而變;經過優良的詠春拳學訓練,就是對手教自己怎樣向對手攻擊,而不是計劃預謀如何攻擊,如何防守。
所謂以無法為有法,李小龍所發表的截拳道理論,原本正就是詠春拳學之根本要求。 思想 詠春拳學是一種思想,一種思巧方式,有部份外國學者更認為是一種哲學。透過動態的運動過程,去开發人的思巧…….
。超出自已能力及範圍以外的應去冒險嗎?不屬於自己的應去索求嗎?……。世上本沒有絕對正確或絕對錯誤,視乎在甚麼情況下作甚麼决定……。…… 在同等條件之下,雙方的對等亙動,亙相競技之中去體會人生。 武力-暴力-詠春拳學
武力亦即是一份武裝力量。暴力的定義是以外來的任何力量去強迫一個個體去接受、令其受痛苦、損失、傷害、毀滅、屈服。外來的力量可以是武器、權力、金錢、思想、語言、任何形式的力量撞擊等。
從人類有歷史以來,暴力一直沒有消失過。大自然每種動植都有它的自衛能力。每個朝代每個政權,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她的軍隊;每個國家必須有一份武裝力量去維護一個政權之隱定、一國之尊嚴及利益。每個社會都有她的警察;社會上必須要有一份最高武裝力量去維持治安秩序。
我們亦可想像沒有警察的社會會變成怎麼樣。 老闆強迫你笑,我們的經濟大動脈被他緊握,不可能不笑。除非你的大動脈脫離他的掌握。上司迫你做過份的工作,他手扣著你的前途咽喉,你可以不做嗎?可以!
除非你死亡,亦即離職,從此消失!不少老闆或上司都仍用著一套違者格殺的招式。競爭對手要侵佔你的成果利益,你能不作出自衛,不還擊嗎?其實暴力一直未消失過,只過不是轉過另一形態繼續生存。 詠春拳學就是:了解,面對,善用。 詠春拳學共有三套拳法及三套器械法: 小念頭、尋橋、標指、六點半棍法、八斬刀法、木人樁法 小念頭
小念頭這名字是很多很多年前的詠春前輩所改的。以往與現代所用的語言表達方式或用字都有所不同。假如將小念頭這三字的意思翻譯為現代語言,『基本概念』應最為接近。
學詠春必須要由小念頭學起,就正如學英語必須學會26個字母一樣。很久以前的詠春前輩將大部份詠春拳經常用到的手法放於這套拳中,取名小念頭。 小念頭的部份主要概念就是:假設體形及條件都大至相約之二人處於搏撃狀態時,自己應走甚麼路線,甚麼位置最為有利。
等於兩名條件相約之對手正在搏撃時,忽然像錄像機功能般的將之停頓定鏡下來,然後從多個不同角度分柝、計算。選取最為有利之位置、時差、路線之技擊理想要求。 小念頭亦從這時開始訓練初學者怎樣平衡自己。
在技擊學中,平衡極為重要,假如控制不了自己的平衡,縱有好身手亦沒有足夠本錢與對方匹敵。小念頭中亦訓練我們怎樣去走簡單、直接的路線,不要作無謂的花巧。走的路線越簡單、直接,就越有機會爭取得較佳的位置及時間。
小念頭的中線理論便訓練我們怎樣爭取最直接的路線。路線越短,時間所需亦越短,亦較省體能。若不能配合時間,縱有千斤巨力也無從發揮。自己每一個動作、攻擊都比對手先到,亦即所謂著著先機。亦同時對自己的身體起了保護作用……。 尋橋
從前練武者大都稱前臂部份為橋手。固很多人誤會尋橋的意思是找尋對手的手。但實際上詠春拳強調追形不追手,怎會無固的去找尋人家的手?假設兩名對手尚未接觸,自己所在位置為A點,對手位置為B點,而兩點之間之最近距離必定是兩點間之直線。
從前的語文沒有今天的語文般有大量數據式的述語,固形容同一空間中,兩個不同位置之地點或個體的連接為〔橋〕。橋是連接兩個不同地點或個體的通道之意,或是辦法、計謀之意。將尋橋翻譯為今日的語言實為『如何與對手接觸』。
小念頭為靜態概念,尋橋為動態概念。以錄像機為例:小念頭為巳按暫停制的靜止影像,尋橋便是己回復正常播放的立體連續動畫。詠春拳將大部份經常用到的手法放於小念頭中,到尋橋便將小念頭所練過之單元動作抽出作不規則的組合使用。
例如在尋橋中有一邊膀手,另一邊護手,亦有一邊窒手而另一邊底掌的動作等。 尋橋是動態的,亦假設雙方尚未接觸的。固必須配合馬步。或進馬,或側步。亦必須起腳。腳必定比手長,在很多情況下腳的接觸會比手的接觸為先。
以腳的接觸為例:假設體形及條件相約的雙方同時向對手起腳,所須時間較短者必定先命中對手,被踢一方的攻擊亦不能完成,亦即在還未命中對方時先被對方踢倒。在尋橋的中線理論亦訓練我們運用最短距離達成比對方快的要求。 小念頭的中線是靜止的,固定的。而尋橋的中線是移動的,雙方都在互動的…… 標指
標指這名字來自少林中的佛經,在經中有一段文字提及〔標月指〕。大意是說當自己的手指指向月亮時,自己的視線往往會被手指遮蓋,反而看不見月亮。即凡事應要向遠處望,不要被目前障礙遮蓋自己的視線。凡事不要過份執著,應將目光放遠。
小念頭其中有一個動作名稱標指,是雙手用指齊向前伸,大約至眼部左右的高度。固很多人都認為標指是專取對方眼部的狠辣套路。標指是詠春三套拳之中最後的一套,亦有人因此認為標指是最厲害的一套拳。假若標指最為厲害,我們又何須多學小念頭、學尋橋?直接了當的學標指還不更好更實際?勤練標指還不是一樣可以培育根基的嗎? 小念頭訓練我們朝形,即正身面向對手。
尋橋訓練我們追形,即在雙方正在互相移動時如何接觸對手。 標指要說的是敗形。
小念頭及尋橋並不是要求我們去如何瀟洒的去贏對方。事實上世上根本從來沒有任何漂亮或無敵的動作或方式,詠春拳學是要求我們與人對敵時盡量去減小犯錯。自己錯誤率越低,至勝率就越高。 但我們是人,人始終會犯錯。
時間、位置每每有所偏差;或對手根本比自己強。或當時自己作了一個錯誤的決定。當巳出現錯誤,而對手亦準備把握這機會時怎辦?若對方不只一人,同時向自己攻擊,或對方持有武器等自己應持甚麼態度去面對?在搏?過程中未必事事順景,正如人生亦是一樣。
標指要說的就是在不正常或雙方條件縣殊的情況之下我們應持的態度及方法。 標指在法度上很多時是與尋橋是相反的,因尋橋是面對正常情況,而標指是面對不正常或不均等情況下之觀念及手法。固此當尋橋根基有一定程度之下才適宜練習標指。 小念頭及尋橋要求我們兩利相權取其重; 標指要求我們兩害相權取其輕。
技擊理論及訓練系統
詠春拳學訓練系統主要分為兩部份,理論及根基系統及訓練系統。
技擊理論及根基系統: 小念頭、尋橋、標指為理論及根基系統,亦即一套詠春拳學全書,所有手法及意念理論均紀錄在這三套拳之內。 訓練系統: 黐手為詠春拳學之訓練系統,在三套拳及樁法之外,練習方式及要求都是根據詠春拳學三套拳之理論要求及方法訓練。
黐手
詠春拳學三套拳中都沒有教過我們怎樣向人攻擊,只教過我們怎樣發拳、守中、時差、路線、位置、角度等。這三套拳都是技擊學上的最高要求,技擊學的理論,在三套拳中要求我們能清楚瞭解我們的目的及集中我們的意念,亦訓練我們於技擊學上正確的理論觀念及技擊學之根基。
真正的訓練系統及訓練方法在黐手中,種種練習方式及要求都是根據詠春拳學三套拳之理論要求及方法訓練。 很多人都誤會黐手是專門將對方的手黏住,或誤會詠春拳實戰形式就是黐手般的模樣,未學過詠春的人會誤會只要自巳的手不跟你的手接觸,不讓你黐,所謂黐手便沒有作用,亦不能發揮。
亦有人誤會詠春衹適宜作近距離搏撃,即祇能作所謂埋身短打,距離稍遠的並不專長。但不要忘記搏擊是相對的,自己擊中對時對方亦有相同條件可擊中自己。
約要擊中對方,必須進入攻擊範圍之內,而這個範圍是雙方同時共同擁有的。難道對手可在對面街向自己放飛拳過來? 其實黐手祇是詠春訓練系統的名稱,牠可以叫作黑手,白手,殺手,任何名稱也可以。亦沒有甚麼招不招式。
經優秀訓練及有深入體會的詠春門人一般不會將詠春手法稱為招式的。黐手鍛煉我們一種反應,我們經常練習一些經過百年精密計算的聰明動作,久而久之便成為一種自然的本能,就像眼睛受襲便會自動眨眼一樣,亦即變成一種條件反射作用。
黐手亦訓練我們走最直接最有利的路線,遇到要使用武力時便能自動有所反應,爭取有利的條件,無須思索。從中亦訓練怎樣在短距離爆發力量﹙從前稱長橋發力,現稱寸勁﹚。還有如何感受對方的力點、力角、力向、力感,自己的動力,位置方向,時間節奏等等。
事實上勤練黐手,亦即經常拳來腳往;當萬一遇上須要保護自己或要與人搏撃時最底限度亦不會恐慌,亦較為鎮定。 黐手訓練切忌花巧,追手,鬥力,拉手向後,重心前傾或後仰……等等……久而久之便成習慣,習慣慢慢成自然,自然漸漸便成為本能。視乎所練的是否聰明及合理。
木人桩
木人樁是詠春其中一套器械練習方式。相傳是紅船上的詠春祖先前輩因無對手練習及紅船上地方狹窄而設計出來的自我練習方法。 木人樁是詠春拳徒手搏撃訓練系統中最後一套訓練方式,亦是集小念頭、尋橋、標指的手法於一身。
固一直以來都有門人誤會木人樁法為詠春之精髓所在,誤會詠春將最厲害的手法都放於木人樁法之中。同一道理,既然木人樁法這麼厲害,淨學木人樁法還不是更好?學小念頭、尋橋、標指只是浪費時間,亦是一個騙局。小念頭、尋橋、標指亦早應被淘汰,獨留詠春樁法存在世上!
木人樁共有一百零八個動作,又稱一百零八式木人樁法。有人稱有一百一十六、一百二十八式,甚至超過二百式也有。似乎越多越好!其實數目並不重要,只要將其中手法重覆又重覆,過千也隨時可以。
數目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否能明白個中內容真義。 木人樁為修正手法技術及身位或補救過失之手法之訓練方式,或黐手中不經常會遇到,或出錯的手法集於樁法上以作補充。因樁是死物,固定而不會有大幅度的移動。而人是生的,固練習時自己必須遷就樁手之位置而令自己的手法固定,不會偏差,走樣。 實戰
當黐手訓練至一定程度,便開始作一個模擬實戰情況下雙方作最接近真實的練習。受訓雙方均沒有預先警告或提示將會用甚麼手法或方式去攻擊,在沒有規限之中去練習,基本上是用任何方式練習也可。只要雙方不是全心在練習過程中去傷害對方便可。
詠春本來就是為全無規限,沒有任何規則要尊守的徒手摶擊而設計的。訓練過程雖然盡量接近真實打闘,但始終不是真打。訓練是為提升自己技術,增強自己信心,豐富自己經驗。真正實戰,必須在訓練之外。
有人認為可以讓雙方戴上拳套在擂台上作競技,作比較。但擂台有最起碼的規則必須遵守,台下有裁判計分,台上有拳証維持比賽秩序。賽例亦不容許向雙眼、背後、下陰等位置攻擊。多數比賽的台上兩位拳手的首要任務並不是擊倒對手,而是千方百計的令台下的裁判認為自己的表現比對方優越,判自己為勝方。
大家雙手亦戴著拳套去保護對方。而且世上每個擂台有它們不同的勝負計分標準,視乎主辦或參予者的不同背景及目的而制定……..始終都衹能盡量接近實戰但永远不能代替實戰。一切比賽祗不過是不同形式不同標準的遊戲規則。大多數比賽巳發展成為供人觀賞的運動或商業行為。
真真正正的實戰是殘酷的、現實的……..用盡任何方法去傷害對方、令對方受痛苦,對方越痛苦就越成功,去侮辱對方,破壞對方的自信、掠奪對方的尊嚴,令對方驚恐,不守任何規則,…………將人類的獸性盡顯出來。從來就沒有美感過,有的衹是血腥、暴戾、甚至嘔心。
更沒有潚洒過。潚洒,只有在電影的武打場面才有。電影是為迎合一般大眾而制造的,所有動作及攝影角度均經過刻意安排,誇張了勝者的成功,亦誇張了敗者的失敗。電影中的武打場面不管看來如何真實,都只是提供娛樂。
有心學武之人更不能從電影的武打場面中斷章取義,或將之與任何門派之功夫比較,或甚至誤認為這就是實戰。 打,從來未好看過,潚洒過。要姿勢好看,形態潚洒,應該去學跳舞,而不是去學功夫。
練武精神
練武者的智慧並不是公式地盲目迎合教者之形式、標準,而是去探求動作背後的動機、神髓。
武器 詠春留傳至今共有兩種武器,六點半棍及八斬刀。 武器使用的概念及技術均與拳法不同,所以必須分開不同之獨立訓練系統及先後次序以作訓練,不能渾亂。亦不能先後次序掉轉。因為拳學得不好而練習武器的話,會將拳法帶進武器中。
拳可以搏,自己打人十拳而對手中打中自己三拳己算是成功了,但武器則不同,真的一下也不能搏,一搏就可能無命,除非來過同歸於盡。過早學武器亦會將武器概念帶進拳法中,平白為拳法加上缺點。 武器練習是針對對方亦是持有武器的,固必須練棍,練刀,是真正的鍛煉,而不是舞棍舞刀。
武器並不是針對手無寸鐵之人而練習,因為無須練習巳經是必勝的了。 中國武器五花八門,總數過千種之多。至今天仍然存在,沒有受時代巨輪淘汰之武器,必有其價值。
六點半棍 六點半棍法相傳是三德和尚在火燒少林後逃難至紅船中傳授予黃華寶及梁二娣等人。 六點半棍法是一套很簡單的棍法,內容全無花巧,更絕沒有無謂或多餘的動作。所以整套棍法很短,亦不須要長。
所謂六點半就是棍法有七個不同重點動作。其中有一個動作並不完全算是一個重點,所以稱為六點半棍。 棍法不同拳法及刀法,棍法概念是自己的單臂的延長,所以是行偏身及四平馬……。 八斬刀 經多方考據都無法孝證八斬刀這名字的來由,可能八斬刀這名字的來因真的巳無從稽考。
八斬刀亦即自己的雙手延長,亦是預計對手亦持有武器,固此刀法是走角馬,偏身。 拳可以搏,自己打人十拳而對手中打中自己三拳己算是成功了,但刀則不同,真的一下也不能搏,一搏就可能喪命,除非來過同歸於盡。
在拳法中要求我們追形不追手,在部份刀法中剛好相反,要求首先追手。因為當自己手拿雙刀時,對手亦持有武器,這時侯對手向自己攻擊的話,我們的敵人並不是這個人,而是他手上的武器,而武器必定比手長,固必要先應付武器後才應付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