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香美院士死亡】CNA2018|31年了 那个背影始终激励着陈香美院士
陈香美院士表示,感谢肾脏科前辈们的辛勤付出,为肾脏科基础的奠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一代人的努力,培养了大批的优秀接班人,让肾脏病事业薪火相传、砥砺前行。
陈香美院士
陈香美院士介绍了近一年来分会的工作成绩:完善分会组织架构,不断吸收优秀肾脏科医生加入分会,会员人数持续上升;由2015年启动的“万名肾科基层医生培训”项目,历时3年,累计受众达3万多人;组织全国专家、历时2年余,编写完成《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应用的中国实践方案》等。
陈香美院士强调,中国医师协会的宗旨是“服务、协调、自律、维权、监督、管理”,作为协会的一员,除了提高学术技能外,还应以维护并执行“十二字方针”为己任。全体会员共同努力,打造良好的从业环境,建立全国患者信任、爱戴的医师之家,这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
中国医师协会杨民副会长表示,目前我们有1.2亿肾脏病患者,作为一线工作者,肾脏病医师肩负使命、责任重大、任重道远。12年来,在陈香美院士的带领下,分会在组织结构、学科建设、国内外学术交流、指南制订、医生培训(包括专培、规培及基层医生培训)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杨民副会长表示,分会工作突出,成绩斐然,协会对其成绩给予了极大的肯定,连续3年被评为“中国医师协会优秀分会”。杨民副会长强调,协会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分会工作,希望分会再接再厉,开拓进取,更好地为中国肾脏病患者服务。
杨民副会长
年会既高屋建瓴,又贴近临床
陈香美院士表示,本届年会的主题为“一带一路,规范培训,健康肾脏”,大会秉持一带一路的理念,旨在架起一座与各地区医务人员沟通连接的桥梁,力求为肾肘学同仁间提供相互学习、提高临床和科研能力,促进学术百家争鸣,打造广泛交流的平台,心系科研,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姜杰会长
厦门市医师协会姜杰会长表示,本次大会特邀多位院士做专题报告,高屋建瓴内容,将为参会者开拓视野,对学术创新与科研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直以来,陈香美院士心系厦门的肾脏学科发展,时隔12年,再次带着团队来到厦门,带来了最前沿的学术,将再一次推动厦门肾脏学的发展。
据悉,本次年会有近5000人参会,会议内容丰富,包括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肾脏内科医生社会地位、人文素养及医患沟通培训,聚焦肾脏病患者用药规范,举办药物与肾脏病特色专题;为了培养科研人才,大会还设立临床研究设计与统计专场。
解放军总医院肾病科蔡广研教授主持开幕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万建新教授、厦门市卫计委王挹青副主任出席并做开幕式致辞。
蔡广研教授
万建新教授
王挹青副主任
主旨报告
韩家淮:细胞程序性坏死
韩家淮院士
过去对于细胞凋亡(apoptosis)的研究非常之多,其发生的分子机理研究得比较透彻。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细胞坏死(necrosis)和细胞凋亡一样也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一种方式,主要包括程序性细胞坏死(necroptosis)、细胞焦亡(pyroptosis)和铁依赖死亡(ferroptosis)等方式。
而由RIP3(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和 MLKL(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介导的的程序性细胞坏死是目前研究得比较清楚的一种细胞坏死途径。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韩家淮院士介绍了坏死样凋亡的分子机制及功能。韩家淮院士指出,细胞凋亡分两大类,一类是细胞内容物流出与内容物不流出,其中,前者是引起炎症反应的主要原因。
他总结,程序性细胞坏死是目前研究得比较清楚的一种细胞坏死途径,它是非常强的免疫刺激物,参与多种病理过程,经过研究发现,在体外将细胞冻容,内容物未溢出,重新植入体内后,对人体免疫功能没有影响;体内对细胞坏死最敏感的器官是心脏与肾脏;RIP3和 MLKL是发生细胞凋亡的重要环节;盲肠对细胞凋亡的刺激最为灵敏,且一个器官的病变会影响其他器官。
樊代明:医学的反向研究
樊代明院士
中国工程院樊代明院士强调,从历史看,现代医学为人类的繁衍和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无与伦比的贡献。但是,现代医学研究和实践一味向技术化发展,一味向微观领域深入,由此导致了专业过度分化(Over specialization)、专科过度细化(Over division)和医学知识碎片化(Fragmented knowledge),我们称之为O2F1。
O2F1使医学研究技术化的同时,忽略了对人文的重现;O2F1使研究微观化的同时,忽略了对整体的把握。技术化和微观化的医学研究已使医学的初衷和走向出现了偏离,已经引发自身难以解决的难题。
现今医学研究的同时,应该换一种思维,这就是反向医学研究(Reverse Medical Research)。就像我们开车,要从北京去上海,科学没有高速路,不止一条路,要走走看看;而且没有路标;也没有GPS,还从来没有人走过。如果你不顾一切,硬着头皮执着地开下去,那很难开到上海,有的能到,但只有“3%”(前面说的论文3%有用)的可能性。说不定你转了很多圈,回到了原地;要不开到郑州去了。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是问路对面反方向的车,是不是从上海开过来的。是的话,看着对方的反方向开,你肯定能到上海。对我们来说,他们是反向。但对他们来说,我们是反向,互为对照。其实双方都是向前,都是创新。
单向的跑车总是片面,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整合起来,才是一种规(归),才能体现全面,体现正确。医学上只有用这种方法形成的共识、指南或经验才不致偏颇,才能有用有效,才能持久。
顾晓松:组织工程再生医学创新与转化
顾晓松院士
中国工程院顾晓松院士指出,当今世界上,在全球已有一千多万病人正等待着角膜移植,全球每年超过百万人因肝衰竭死亡,每年数百万人因神经损伤导致残疾,百万人因皮肤烧伤导致残疾和缺陷。纵而,地震及自然灾害,交通与工伤事故,恐怖袭击与战争环境污染与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威胁正在逐渐增加,影响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生活质量与经济社会负担。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涉及生物材料、干细胞、基因重编程、活性因子、组织工程构建技术,新技术新产品通过企业研发、临床试验与FDA监管,制定技术与产品标准,在安全性与有效性获得客观评价后,才得以将组织工程新技术新产品转化应用于人体,因而这是一个多环节的复杂工程系统。
面向转化应用的生物材料研究发展的趋势是,一方面深入了解或阐述材料对机体的影响,这包括生物材料化学特性、表面构型及其材料在人体内降解过程出新的中间产物与最终产物对机体的刺激、诱导与影响;另一方面深入了解机体对植入的生物材料的应答,这包括机体对材料的识别、代谢、排异、耐受与整合、融合及材料彻底代谢途径与微环境重建。
这些都应从分子应答调控模式、细胞水平及组织形态与功能重建这几个层面综合分析,从而在安全性与有效性方面给予科学的客观评价。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的创新与转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涉及到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科学,又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干细胞学、生物大数据及转化医学学科间交叉与融合。在学科发展进程中与FDA监管相关政策法规、金融投资、企业发展与市场培育,与医疗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密切相关。
组织工程一般认为材料支架、种子细胞与因子三大要素。新近的发展已提出,组织工程包括生物材料、种子细胞或支持细胞、活性分子(因子或核酸)、细胞基质与构建技术。我们课题组经20多年的创新与科技攻关,在组织工程神经构建与临床方面开展了系列的研究工作。
☆ 提出“构建生物可降解组织工程神经”的学术观点;
☆ 研制生物力学性好、降解可调控、低免疫原性、有利于血管生长和神经导向生长的组织工程神经,发明了构建组织工程神经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 发明生物可降解人工神经移植物,在国际上率先将壳聚糖人工神经移植物应用于临床,受试患者损伤肢体功能明显恢复,优良率85%。已经完成临床试验,正进入产品注册证书的申报;
☆ 创建了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神经修复长距离神经缺损的新技术方法,成功修复人正中神经干8厘米缺损,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良好;
☆ 创新性地研制了新一代细胞基质化丝素组织工程神经,并获中国发明专利及美国、欧亚、澳大利亚等国际发明专利;
☆ 揭示了组织工程神经修复神经缺损,并实现功能重建的分子调控机理。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的创新与发展是人类面临的挑战,是全球的工程系统,每一位科学家与工程技术人员应积极投身其中,推动其发展。人类社会在未来的5~10年发展中,实现组织工程皮肤、组织工程角膜、组织工程脊髓、组织工程心脏、组织工程血管、组织工程肝、3D生物打印与干细胞治疗等转化应用的目标,尚需全球科学家与工程技术人员们协同攻关,携手共进;尚需各国政府与相关机构在政策方面,研发资金投入方面和人才队伍培养与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给予持续的重点支持。
陈香美:大数据时代医疗发展的新模式
2018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三次出现“大数据”,可见政府对大数据的重视,大数据将在日后的各个领域中发挥作用。
陈香美院士指出大数据的5V特点,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Veracity(真实性)。陈院士强调,真实性是大数据的重中之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医疗大数据不仅包括患者在医院或卫生机构就医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还包括临床医疗研究和实验室数据、制药企业、生命科学数据、智能穿戴设备带来的健康管理等等。
陈香美院士就以下四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医疗大数据在学科发展中的地位
如何进行临床数据库和生物样资源库建设?
肾脏病医疗大数据促进医疗质量控制。
大数据促进医疗发展。
万建新:容量管理,为透析患者保驾护航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万建新教授指出,透析患者的预后,取决于毒素清除、容量管理、营养管理三项工作的优劣。目前,将近半数的血液透析患者存在容量负荷过多或不足的问题。欧洲对2000余例血透患者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血透后,16.7%的患者存在严重容量不足;而在血透前,28.3%的患者存在严重超负荷。
长期容量负荷过多与心血管病死亡风险相关,影响透析患者预后。而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监测,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
万教授认为,干体重是随营养状态、自主神经功能、RAS系统活性、心功能状态等演变的动态过程。如果干体重评估不精确导致患者风险升高。
万教授详细地介绍了干体重监测方法,如生物电阻抗技术、体液管理工具、肌肉组织指数和脂肪组织指数趋势图,血压-容量负荷二维图等。
万教授强调,通讯设备、温度等,都可能影响干体重的测量结果,所以在测量时,一定要尽量远离通讯设备,温度保持在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