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哪些清规戒律 道教修行需要遵守清规戒律吗?

2019-10-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道教讲求道法自然,修行人也都保持着万事随缘的态度,所以并不会对某些事物产生执著心.<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提到一句"常应常静",是说修行人在面对红尘的纷纷扰扰时,总是能够保持事来则应.事去则了的态度.但在此基础上不禁要提出一个疑问,既然一切都是可以随缘的,那为什么修行人还要强调戒律的意义呢?佛教有哪些清规戒律 道教修行需要遵守清规戒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戒律为什么会存在.道教认为,人生天地之间,难免会产生贪嗔痴,并因此要背负身心意上的业障.想要断除所有不好的果报,

道教讲求道法自然,修行人也都保持着万事随缘的态度,所以并不会对某些事物产生执著心。《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提到一句“常应常静”,是说修行人在面对红尘的纷纷扰扰时,总是能够保持事来则应、事去则了的态度。但在此基础上不禁要提出一个疑问,既然一切都是可以随缘的,那为什么修行人还要强调戒律的意义呢?

佛教有哪些清规戒律 道教修行需要遵守清规戒律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戒律为什么会存在。道教认为,人生天地之间,难免会产生贪嗔痴,并因此要背负身心意上的业障。想要断除所有不好的果报,必然要以断缘为前提。隔断自身的七情六欲,这便是“戒”。

佛教有哪些清规戒律 道教修行需要遵守清规戒律吗?

戒律是修行的基础和规范,没有一定的规范,就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不该做的去做,该做的反而不做,这样便没有规范。道教中有一句话叫“顺则成人逆成仙”,想要修仙道,就需要按照修仙的法则和规范去做。也即是说,想要超越这一层人间世,先要用“逆成仙”的方法去戒持自身,去断除万缘,由此才能从红尘纷杂中寻找到身心意上的清静。

佛教有哪些清规戒律 道教修行需要遵守清规戒律吗?

如果只知一味贪恋红尘,这不但对修行不利,更会日益损耗自己的精炁神,对整个人的身体健康都是非常不利的。

既然谈及修道,就需要把问题的焦点放在“修”字上。修道之人,是可以通过对自身某些行为习惯的戒持,实现超越自己的欲念,进而达到更高一层的明达与开悟的状态。庄子曾提到,修道的精神在于“独与天地相往来”,强调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二章中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若整天都让肉体沉浸在肉色财气中,就只有“眼瞎耳聋”的结果。这并非是指生理上的病变,而是说长此以往之后人们就会看不见真实的自己、回想不起曾经的初心。一个忘却了本真是什么的人,又何以能够谈论修真的意义呢?

因此,道教修行必须要以戒为师。断却贪嗔痴爱,这是修行必须要走的一个阶段。只有历经过这一场,才能生出无限的智慧。修行人拥有的应是参悟天人宇宙的智慧,而不是互相算计的小聪明。因此,对一名真正的道教修行者来说,持戒之后所获得的是一种安然与快乐。

因为戒律并不是限制,不是对吃苦的痴迷,而是可以通过某种对生理的锤炼,进而实现精神的升华。正如于谦在《石灰吟》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能从戒持中锤炼出等闲视之的气度,才可真正实现道教修行的人间清白。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有些向道之人虽然明白戒律的重要性,却又往往陷入了对戒律的执着中,认为唯有持戒才是唯一的修行。这其实是另一种狭隘之见。持戒本是要清除心中的是非,如果反倒因此而产生了是非,那这一场戒律或许正是其修行路上的最大魔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