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果子日语 田庄台刘家的媳妇和果子
辽河水运让田庄台这个小镇曾经风光了很久,也攒下了很多老铺子,留下来很多老说道儿。嫁娶方面就有这样一句老话:嫁女要嫁山东汉,娶妻要娶河北女。这是因为,过去田庄台居民以山东、河北的移民为主,山东人素向不大瞧得起河北人,觉得他们小本小利又小富即安,然而却公认河北人的闺女是娶得的,称她们个个孝顺贤良,尤其会过日子善持家。
田庄台的老刘家便是迎娶了祖籍河北的姑娘姚秀君,二十多年过去,老刘家以事实验证了此说不假。
老刘家是田庄台经营果子铺(糕点铺)的百年老户。从姚秀君的丈夫刘成的太爷爷刘喜忠那辈儿就开始制果子了。刘喜忠原籍河南,清末民初闯关东来到田庄台。到刘成的父亲刘俊华顶门立户之时,已不允许个人做小买卖,他却还偏偏喜欢且擅长做面食,于是就被分配到了田庄台食品厂。当年的田庄台食品厂汇聚了众多的老手艺人,刘俊华如鱼得水,“偷”学了许多本事,越发身手不凡,下岗后就结合着自家祖传的老方子做起了糕点生意。
刘成在1990年迎娶了姚秀君,当时两人分别在田庄台造纸厂和高家供销社工作。夫妻二人继承了刘家做果子的手艺。十年后,姚秀君将家里的小门市翻新为一栋二层小楼,百年老店“刘家果子铺”自此由刘成夫妇打理。不过,大家也都知道那果子铺的当家人是老板娘姚秀君。
姚秀君对老式糕点情有独钟,原因是刘家和姚家都是回民,回民向来对茶点颇为看重,逢年遇节之时,晚辈儿带给老人的贺礼往往就是二斤好茶、两匣果子。姚秀君的爷爷和父母也都从早到晚茶不离手,而品茶必佐茶点,就是传统的“老八件”“小四件”之类。
姚秀君从小就对这些老果子别有情愫,很乐意将这手艺传承下去,加之市场对她的手艺表现出越来越浓的兴趣和需求,也就做得更上心了。这些老口味儿的月饼、白皮、炉果、江米条、槽子糕等成了刘家果子铺的镇店招牌,并被列入了盘锦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姚秀君的心里始终揣着一个不好意思说出口的愿望:将自家的果子铺开遍全省!刘家的这个媳妇儿,到底怀着怎样的雄心?丈夫刘成可能也不得而知。刘成是个老实人,终年忙乎在作坊,蛋糕做得最拿手,还擅长一应器械的维护,店里所有沉重的器具都被他逐一装上了轮子,推来移去的极便利,可谓心思灵巧得很了。
但刘成却不会做饭,无论姚秀君在外忙到多晚多累回到家,总能迎头撞见坐那儿等她摆桌儿开饭的刘成。知根底儿的人都说:老刘家娶了个好媳妇儿。
有人问,到底是刘家果子铺成全了姚秀君,还是姚秀君成全了刘家果子铺呢?刘成瞅着媳妇儿,笑而不答。
▎作者:杨春风
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盘锦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第24届高研班学员。创作出版了《红海滩》《闯关东纪事》《田庄台事情——辽河水道文明纪实》《辽宁地理文化》《情系大地肖作福》《印象盘锦》《辽宁地域文化通览•盘锦卷》《盘锦文化丛书之一:湿地风》《盘锦事情——辽河口湿地的城市印象》等十余部著作,其中《闯关东纪事》《田庄台事情》连续获评第七届、第八届辽宁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