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士禄的儿子 彭士禄 激情燃烧的核动力人生
他是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主持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动力设计与调试工作,参与指挥了大亚湾核电站和秦山核电站二期建设,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集团顾问彭士禄。
北京三里河,一个普通住宅小区,人们每天都可以看到护工推着一位坐在轮椅上的银发老人,穿行在小区的街道上,时而驻足观看居民唱歌跳舞,时而跟大家闲聊说笑。这位老人,正是我国“潜艇核动力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顾问彭士禄(见图。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与核动力结下不解之缘
采访在中核集团二楼一间会议室进行。86岁的彭士禄坐着轮椅进入会议室,在场的记者们全部起立,向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行注目礼。只见彭士禄奋力挪动瘦弱的身躯,坐到中间那把为他准备的椅子上,用微笑环视在场的记者,跟大家打招呼。
彭士禄的童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1928年,彭士禄3岁时,母亲被反动派枪杀。第二年,党的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时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的父亲彭湃也在上海牺牲。4岁的彭士禄成了孤儿。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斩草除根”,党组织安排他辗转到20多户百姓家里寄养。那段时间,彭士禄见到年纪大的就喊爸爸妈妈,年纪小的就喊哥哥姐姐。
直至1940年,周恩来终于找到了彭士禄,并把他送到延安。1951年,彭士禄被派往莫斯科就读,在那段时间里,彭士禄刻苦学习,从未在晚上12点前就寝。他清楚地记得,当时苏联教授每教一节课,中方要另付80卢布的报酬。“80卢布啊!”彭士禄动情地用潮汕话说:“这是老阿妈用血汗钱叫儿崽上洋学堂,我们能不努力么?”
1956年的一天,正在苏联访问的陈赓大将把彭士禄召到中国驻苏大使馆,“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 陈赓关切地问。“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彭士禄坚定地回答,从此,彭士禄与核动力这个神秘的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零开始建造核潜艇
彭士禄常说自己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
中苏关系破裂后,苏方拒绝向中方提供任何图纸资料,毛主席毅然决然地表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在此背景下,核潜艇从设计到建造完全是由我国自主完成的,“没有用外国的一颗螺丝。” 彭士禄不无自豪地说。
1962年,彭士禄开始主持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当时中国在核潜艇的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识近乎为零,“我们有学化工的、有学电的,大多数人不懂核,搞核潜艇全靠四个字‘自教自学’。”彭士禄说。
在担任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期间,彭士禄主持了核动力装置的扩大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亲自建立了核动力装置静态和动态主参数简易快速计算法,解决了核燃料元件结构型式和控制棒组合型式等重大技术关键。
“每天晚上,彭士禄办公室的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同事黄士鉴回忆道。
“核潜艇项目的初期研究要演算大量数据,彭士禄的计算结果总是最精确。”黄士鉴说,等到自己当了核动力院的总工程师,已经退休的彭士禄还不忘叮嘱他 :“不管你现在的位置有多高,重要的数据一定要亲自算一遍,这样你心里才能踏实!”
1970年8月28日,核潜艇进行主机满功率试验,8月30日18时30分,指挥长何谦噙着热泪用颤抖的声音报告:主机达到满功率转数,“我们成功了!”而此时的彭士禄却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身为核潜艇总设计师、总工程师,他简直是把命都豁上了。
一次现场调试时,彭士禄突然病倒了,剧烈的胃疼让他的汗水湿透了全身。海军首长派专机将海军总院医师和麻醉师送到工地。手术立即在工地现场进行,切除了彭士禄四分之三的胃。手术时,医生发现他的胃上还有一个已经穿孔而自身愈合的疤痕。手术后,彭士禄被送回北京,在海军医院住院仅一个月后,他就又开始超负荷工作。
彭士禄的夫人多年患风湿性心脏病,但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她也来到常年潮湿的山沟里为模式堆的启动运行而奋斗;8岁的女儿患病住进了医院,而日夜都在核动力堆上拼搏的彭士禄夫妇俩却不能守护;10岁的儿子一个人去洗澡,不慎被碎玻璃瓶扎破了脚,缝了11针,留下的残疾让大脚趾至今不能自由弯曲……
1971年,核潜艇首航。彭士禄带领他的团队用6年时间和心血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
淡泊名利
作为英烈之后,彭士禄并未给人非同寻常的感觉。“我从没背过这个包袱,更不会以此自居。我只是一个普通党员,做事情一定要对得起老百姓、对得起党。”
熟悉彭士禄的人都知道他的座右铭:“无私奉献,支持弱者,敢冒风险,敢为人先;与世无争,与人无求,助人为乐;在别人的非议中走自己认为正确的路;要做减法化繁为简。”
彭士禄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困难,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但在名利面前,他却总是藏着、躲着。作为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常被誉为“中国潜艇核动力之父”,但他坚决不同意。由于经常在外忙碌,被送到会场了,他还不知道自己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彭士禄常说,做明白人不容易,做糊涂人更难。在他的人生历程中对公总是明明白白的;对私,诸如名利等,却很糊涂。
两个多小时的采访很快结束了,大家起立目送彭士禄离开会议室。这位86岁瘦弱老人诙谐幽默的话语和爽朗的笑声,仍久久回荡在会议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