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莓影评】《野草莓》影评 | 蜕变的野草莓

2019-10-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英格玛·伯格曼(Ernst Ingmar Bergman),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瑞典导演.编剧.制作人.幼时的他对于文学艺术有很大热爱,沉浸在美好的神学构想,可生于乱世以及家庭生活的不幸,使得浓重和沉郁作为普遍的底色沉淀在伯格曼的影片中,著名作品有<野草莓>.<第七封印>等.影情简介: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性格古怪的老学究伊萨克前往隆德接受学位授予,之前,途中,结束后的三次梦与现实的交织反思,使这个孤独了一辈子的老头,能够在行将就木之时,看清了自己,反思了自己,更救

英格玛·伯格曼(Ernst Ingmar Bergman),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瑞典导演、编剧、制作人。幼时的他对于文学艺术有很大热爱,沉浸在美好的神学构想,可生于乱世以及家庭生活的不幸,使得浓重和沉郁作为普遍的底色沉淀在伯格曼的影片中,著名作品有《野草莓》、《第七封印》等。

影情简介: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性格古怪的老学究伊萨克前往隆德接受学位授予,之前,途中,结束后的三次梦与现实的交织反思,使这个孤独了一辈子的老头,能够在行将就木之时,看清了自己,反思了自己,更救赎了自己。这种表现手法真切而高超,一边是跨越时空的重游,一边是老伊萨克的自我解剖。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那是一种不愿接受却还得承认的无奈与悲哀,却又是一种明白一切及时救赎与忏悔的淡然,欣慰。

作为一部心理分析影片,导演可谓是把人物的心理蜕变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第一梦境里,老人进入了一座空城,死寂中弥漫着恐惧。缺少指针的时钟诡异的矗立,加速了老人的心跳,有了一种生命不前的预兆,令人窒息。面部扭曲的男子暗示着老人对自我的认识的扭曲与模糊,面对棺材中死去的自己的拖拽,老人拼命挣脱,那是行将木就的危机感,更是迷茫的反抗。

就这样三个场景的串联一下子把我们就带入了情景,这不再是单纯的噩梦,我想应该是对于一个暮年者的解脱的召唤,仿佛在说如果不想把恐惧孤独留给晚年,就去改变吧。梦和现实的交替,也能让我们于细微处感觉到一丝丝蜕变。

在第二重梦境中,老人先后回忆起了自己的初恋未果和失败的婚姻,那是一种情感的失败,是一种无能的控诉。因为老人的孤僻自私,老传统的高高在上,他意识到他不会去爱,也不会接受被爱。尤其是在面对三个热血年轻人的一捧鲜花时,他表现的局促,就像小孩子一样的回应。

在他与儿媳的对话中,也可以映射出在一个缺失爱的家庭中,情感观的畸形,他们不是没有想过对自己的解脱和束缚,但是却缺少了面对情感勇气,宁可选择死亡,也不愿走的更近一些。

经历了这两重梦境,在影片的尾声,老人有幸的抓住了心头温存的那点儿情感,对那三个年轻人说出了”记得写信给我’’,对儿子也给予多年未曾有的关心,对儿媳表达了感谢并得到了宽容,对自己的女管家也含蓄的表达了感激和愧疚。最后一次的梦境里,他又重回了童年,不同的是,这次他抛却了恐惧,遗憾与自责,牵着萨拉的手,看见了沐浴在阳光下的父母,他的脸上顷刻就洋溢童真般的笑颜,我想他的晚年一定会多一点安逸。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我谈不上有什么心理分析的权威,但我想说:人生来就是野草莓,野草莓是生命微小起点的象征,却也应该是生命的最后追求,轮换蜕变才得圆满。生命的起初我们就要像它一样正确的认识自己,可以渺小但不能有失真实,这样才不会迷茫。

其次,就是要学会爱与被爱,爱是它一生的代言,对于我们自己而言,我们永远不会和孤独和解,与其干熬,倒不如在苦涩中加以一份甜蜜,何尝不是一次自我的救赎,到头来就会发现一切的美好都来自于爱。在老年将至之时,我们则要做的是一种回归,像老伊翁那样,回顾反思救赎,余留最后的美好,享受最好的安逸,感叹着一生被爱,得不到都已释怀的幸福。

人的一生就应当像野草莓这样度过,愿你我都能够在心田的一隅种下一片野草莓,静享蜕变的香醇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