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习俗 农村习俗元宵节“割三不割四 割四出凸土” 啥意思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下面山村梅花专门分享一下胶东一带元宵节割萝卜灯的习俗。
在胶东一带,元宵节有割萝卜灯的习俗,过去的萝卜灯都是十三日做,十四日不能做。有句俗语叫“割三不割四,割四出突士”,就是提醒人们一定在十三日这天做好。而且说必须正月十三割,而不能十四割,十四割了家里后代会出光棍人或不健全人,如今割灯是一种习惯,不只萝卜灯,还有苹果灯,寓意都是希望新的一年平平安安。
过去人们生活困难,会把吃过的萝卜疙瘩很好的的利用,到了正月十三,就会把这些萝卜疙瘩切成一块一块的,把中间稍微挖去一小层,当做灯碗,准备盛油。再把高粱秸的外皮扒下来,拆成一段一段的,一般长15至20厘米,宽0.
3至0.5厘米,把一头剪出尖。然后用花粘纸(农村上坟用的烧纸),把拆好的高粱秸缠起来,留尖的一头不用全包起来,而另一头得全包起来,还得多留一点花粘纸,把这一头折一下,让缠上的纸固定住,这时灯芯做好了,插在切好的萝卜上。然后是化油,过去人们会用猪大油或花生油,把缠好的灯芯浇上油,一定要浇透,并在油碗里加上油。这样,萝卜灯就算做好了。
十四这天把做好的灯要点上几盏,这叫试灯,检验灯的质量。到十五这天才正式上灯。 这是山村梅花每年元宵节要做的,在我们一带年长的人一直延续这一习俗。
春节刚过,又将迎来元宵节了。在我们胶东农村,元宵节也深受人们的重视,元宵节的时侯不光是吃元宵,还有灯会。农村人还有上坟送灯的习俗,这''元宵节割三不割四″指的就是元宵节割灯的规矩。
为什么叫''割灯''呢?
在过去,农村人用萝卜、胡萝卜做为制作灯的主要原料,将细萝卜或胡萝卜切成段,用小铁勺将萝卜段中间的''芯″挖出来,做成灯碗。
然后用高梁秸的外皮,辟成一条条细签状,用棉花将细签包裹起来,插进萝卜做的灯碗中间。将上头折一下,点灯的时侯做为灯芯。
接下来,就要给割好的灯浇油了。油料中主要是过年的时侯点剩的蜡烛头,将它们放入铁勺中在火上融化,加上一定比例的花生油熬均匀。趁热将蜡油顺着插好的灯芯浇到灯碗里,在浇油的时侯注意要均匀地将灯芯上棉花都用油浸泡透,这样做出来的灯等点上时侯不容易熄灭。
''割三不割四,割四出秃士''
农村人对于什么时候割灯,也有讲究。一般来说,大家都在正月十三这天割灯,而没有十四日割的。农村老人们常说''割三不割四,割四出秃士″,说的是如果是正月十四日割灯,那么后辈小孩子容易得''秃疮头''。所以农村人忌讳在十四日这天割灯,以防后人真的出现长秃疮头或身体不健全之人。
其实,什么时候割灯,与后代是否得秃疮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这种习俗却一代代地延续了下来,如今,割灯的原料也比过去丰富了很多。有的人家用苹果做原料,寓意''苹″安吉祥。也有的人家用面捏出形状各异的小动物,做成元宵节的灯呢。
小的时侯,家里有小孩子的人家,大人们经常用一整个的萝卜做成老鼠灯,那长长的萝卜根,正好用来当成老鼠尾巴,维妙维肖,很受小孩子的喜爱。
到了十四日晚上,要点''四灯'',在家中点上几盏萝卜灯。真正点灯是在正月十五那天,家里各个角落都点上萝卜灯,寓意来年日子红红火火。后人们还会到先人坟上去''送灯″,天一擦黑,去祖先坟前烧香焚纸,摆上供品,点上萝卜灯,也让祖先过元宵节。
大家都知道正月十五闹花灯对吧,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佳节之一,而每一个节日有每一个节日的习俗,比如正月十五吃汤圆,猜灯谜,闹花灯。
总之,正月十五与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村里,素有元宵节割三不割四的说法,割啥呢?当然就是割灯了,我们老家这里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是要割萝卜灯的。
每年悠然的婆婆会在正月十三这天割一些绿萝卜,胡萝卜两种萝卜的灯,这些灯做好了以后,第二天就得用四个,也就是正月十四要提前试灯,在我们农村老家里的北桌上点四个灯,看看点的好不好。
那么割三不割四是什么意思呢?据说正月十四是包黑老婆包子的日子,这样的日子不宜动剪刀,刀子之类的锐利器具,所以这天如果谁家里割萝卜灯,就会受到惩罚,而黑老婆明显是慈善的,她的惩罚只是让割萝卜灯的人家里出秃子头。
以前正月十五元宵节,农村老人不仅仅割萝卜灯,还会为孙子孙女用纸盒做莲花灯,记得小时候悠然看到大伯母给堂哥家的侄子做的莲花灯可漂亮了,可惜悠然奶奶过世早,没人帮忙做那么好看的灯,提着满街转悠,美都美死了。
如今农村里也没有人会做莲花灯了,孩子们元宵节提的灯都是买来的各种动物图案的灯,还有音乐,比过去的纸盒做的莲花灯漂亮多了,但缺少了过去手工做的那个韵味。
记住了吗,正月十五割三不割四就是割四家里会出秃头子的意思。
后天就是元宵节了,各地元宵节的习俗不同。有的地方是吃元宵,也有的地方是吃汤圆,这个习惯南方和北方有所不同。北方人通常是滚元宵吃,而南方人都是包汤圆儿吃。元宵节习俗除了吃汤圆,还有就是“割灯送灯”了,俗话说的元宵节割三不割四,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里面又有什么讲究?
我们北方的农村人,除了吃元宵和赏灯以外,还有一个传统习俗,那就是元宵节的时候要割萝卜灯。割萝卜灯的日子并不是随便哪天都可以,而只能在今天,正月十三这个日子,明天十四就不可以。因为我们这里有个讲究说:割三不割四,割四出秃子。就是说,如果明天,正月十四割萝卜灯,家里的孩子将来有可能变成秃子,其实这都是没有道理的,只不过是老辈人教育子孙要勤快一点而已。
萝卜灯就是将白萝卜或者胡萝卜,切割成大约五公分高的段,然后将萝卜瓤中心抠出来一块,使萝卜中央成一个凹槽型。做萝卜灯当然是要有灯芯的,过去做的灯芯是用玉米结杆的皮,再缠上棉花,然后插进萝卜芯的中央,这样一个简单的萝卜灯就做成了。现在很少有人用玉米秸秆的皮,大家一般都用一根牙签,外面再缠上棉花,这样比较省事一些。
接下来要制作灯油,过程比较繁杂:找几块废旧的蜡烛和一个废旧的小铁桶,也可以是随便一个铁容器,给这个铁容器加温,将废旧的蜡烛融化,再用勺子一点点的把融化的蜡烛油,舀进萝卜凹槽里面,倒进凹槽里面的蜡油很快就凝固了。十五的晚上,把萝卜灯放在门的两边,直到里面的蜡油烧尽,为的是给回家过元宵节的祖宗们照亮。
结束语: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好的文章让我们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享受读书的乐趣。书让我们找到一个最好的、最忠实的朋友,它永远不会抛弃你,也不会背叛你。无论我们是在欢乐或痛苦中,还是在寂寞或彷徨时,书总会静静地伴在我的身边,分享我们的喜悦,
抚慰我们的心灵。爱点赞评论的您一定很幸福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