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良心炮视频 “没良心炮”没那么牛逼(上)

2019-04-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没良心炮"就是飞雷筒.随着电影<集结号>和<智取威虎山>的上映,这一奇葩兵器很是火了一把,只可惜该两片的导演大概对这件兵器可能是完全的不懂,所以在影片中的使用是超级的错误.为什么?下面简要说说.没良心炮视频 "没良心炮"没那么牛逼(上)飞雷筒也称作炸药包抛射器.其雏形最早出现在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其技术成熟于解放战争时期则是无疑的.其发明者一般都认为系东北军出身的我军工兵连长聂佩璋,但我认为应该是我军广大指战员在战斗

“没良心炮”就是飞雷筒。随着电影《集结号》和《智取威虎山》的上映,这一奇葩兵器很是火了一把,只可惜该两片的导演大概对这件兵器可能是完全的不懂,所以在影片中的使用是超级的错误。为什么?下面简要说说。

没良心炮视频 “没良心炮”没那么牛逼(上)

飞雷筒也称作炸药包抛射器。其雏形最早出现在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其技术成熟于解放战争时期则是无疑的。其发明者一般都认为系东北军出身的我军工兵连长聂佩璋,但我认为应该是我军广大指战员在战斗中不约而同又互相借鉴逐步摸索出来的。当然,聂佩璋在其中的贡献可能是最大的。

没良心炮视频 “没良心炮”没那么牛逼(上)

众所周知,由于缺乏攻坚兵器,我军对敌坚固设防的永久性筑城的进攻,都是使用像董存瑞那样的爆破队逐次爆破的方法进行的。采用此法爆破,难免会造成爆破队员的牺牲。为解决这一问题,官兵们便在实战中琢磨并实验如何不用人力而用火药投送炸药包的方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炸药包抛射器应运而生了。

最早的炸药包抛射器就是在地上挖一个朝向目标倾斜着的筒状深坑,在坑底放置用于推送炸药包的黑火药,火药上面安放用于爆破目标的炸药包,利用火药的推力将炸药包抛射到目标点引爆。

这样全靠土坑作发射筒的方法毕竟太土太土了,因为临时挖出来的土坑对要求相对严格的坑壁直径、药室容积、坑的倾斜角度等很难把握,这对计算打击目标的距离、火药用量和炸药包的大小来说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于是后来便出现了直径与容积相对固定的洋铁桶或木桶,用以相对衡定抛射器诸元,飞雷筒便这样诞生了。

飞雷筒的口径很不一律,全由各单位根据手头现有的器材而定,从300毫米到500毫米都有。用以发射的炸药包一般十余公斤,大的有二十余公斤的。最大射程达二三百米,但以150米以内杀伤力较理想。主要用于打击敌筑垒、铁丝网、鹿砦等主、副防御设施,对运动中的步兵则基本不能对付。

飞雷筒的构成共四个部分,即发射筒、发射药、隔离板和炸药包。发射筒的作用是为炸药包提供一个简易的导向,这和迫击炮的炮筒的作用是完全相同的。一般用管状铁桶制成,也可以用厚木桶,但要用铁丝或铁条箍紧。

发射药的作用是为炸药包提供抛射的动力,这又和迫击炮弹的基本发射药以及附加药包的作用完全一样。飞雷筒的发射药一般使用黑火药。为什么非要用黑火药?因为黑火药燃烧速度慢,气体扩散速度也慢,可以降低炸膛的危险。

隔离板的作用是将发射药与炸药包隔离开,以避免殉爆。隔离板就是一块直径刚好与发射筒的内直径相同的圆形木板。它的下面是发射药,上面就是炸药包。发射药点燃后,是直接推动隔离板,再通过隔离板推送炸药包。实际运用中,也有用湿土替代木板做隔离的,即在放置隔离板的地方垫上一层厚厚的湿土并夯实,以密闭发射药,作用与木制隔离板是一样的。

炸药包就是一般的炸药包,但与电影中董存瑞使用的炸药包所不同的是,飞雷筒推送的炸药包不是那么四四方方的,它要么是圆饼形的,要么是圆球形的,要么是圆柱形的,因为只有它的截面是圆形的,才能很好地密闭火药的气体,最大限度地利用发射药的动力,也才能更好地在发射筒中得到一个相对理想的抛射导向,而绝对不会象《集结号》和《智取威虎山》那样使用截面为矩形的炸药包。

这就和迫击炮筒是圆的,迫击炮弹的截面也必须是圆的道理一样。若迫击炮筒是圆的,而迫击炮弹的截面是方的,你还想把它送出几百米几千米呀,你能把它抛出十米就不错了,而十米的距离,炸谁呀?

大致来说,飞雷筒的原理与迫击炮是一样的,即:1,滑膛(迫击炮少数也有线膛);2,大仰角射击,弹道特别弯曲;3,依靠地面承受与吸收强大的后坐力。

有些历史博物馆内有飞雷筒的实物展出(见图4)。这些供游人参观的飞雷筒呈一定的角度倾斜着摆放,前端用木架支住,那样子就和迫击炮的放列差不多。但必须明了的是,这仅仅是供人参观时的摆设方法,而绝对不可以是作战时的发射状态。

《集结号》和《智取威虎山》两部电影中表现的飞雷筒的发射用了与博物馆内的文物完全相同的摆法,这就大错特错了。若是飞雷筒在发射时也象在博物馆那样的摆法的话,那挨炸的就只能是这附近几十米之内的自己人了。

只要读过初中,物理考试及格的,就能产生这样的疑虑:能够将几十斤重的炸药包抛出几百米远的家伙,那膛壁的压力与后坐力得有多大?就靠一层薄薄的铁皮来承受那巨大的压力,能行?筒底就那么空悬着,丝毫的防后坐设施也没有,那巨大的后坐力如何承受?承受不起的后果又将会怎样?我真为谷子地和少剑波们冒冷汗。

飞雷筒与迫击炮的发射原理差不多,但这不等于说它就完全等同于迫击炮,二者是有着巨大的差异的。第一个不同,也是最大的不同,即飞雷筒的筒身没有迫击炮的炮筒那么坚固耐压。那怎么办?除了采用黑火药以减缓对发射筒壁的压力外,飞雷筒显然还借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军李文斯炮的发射方法,因而较好地解决了发射筒筒身的耐压问题。

李文斯系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皇家工兵上尉,由他发明的类似抛射器的东西被以他的名字命名为“李文斯炮”。该炮的结构十分简单,只是一根有一定长度的滑膛钢管,底部封死,按事先计算好的目标方位,将炮身的大部以一定角度埋入地下,再按顺序装入抛射药、密封装置和炮弹(最初主要是自制的燃烧弹),将发火具用电线联接,在远处以电钮操纵放射。

该李文斯炮是一战时一项简易的发明,曾取得一定战果。聂佩璋系工兵出身,在东北军时受到过严格系统的工兵教育,相信他应该知道李文斯炮,因而由聂等研发的我军“土原子弹”也和李文斯炮一样,在其发射时,其筒身也大部斜埋入地下,并将筒的外侧与坑壁间缝隙用土填实,借助坚实的大地吸收发射药造成的重压,并提高安全系数。

同时,发射筒的底部与坑底也要严密地贴紧,以承载那强大的后坐力。

飞雷筒第二个区别于迫击炮的地方,是迫击炮的炮弹一般采用着发引信,炮弹着地时靠撞击目标自动引爆,受技术与设备条件的限制,飞雷筒抛射的炸药包只能采取最原始的方法,即用导火索延期引爆的方式引爆炸药包。当然如何点燃导火索,各单位又有不同,有的是用最苯的方法人工点火,点燃炸药包的导火索的同时或稍后,再点燃飞雷筒的发射药;也有的采取当时相对先进一点的技术,以雷管做为起爆器,根据抛射飞行时间计算好长度的导火索做为延时器,以拉火管为点火器,把拉火管的拉火线固定在发射筒上,当炸药包飞离发射筒时自动拉燃导火索,延期引爆炸药包。

第三个不同是它的发射药。迫击炮的基本发射药是定装在弹体上的,附加药包装起来也十分简便,而且基本药管也好、附加药包也好,都是衡定了标准的,根据射表使用高低机可以很方便地调整发射角度,用以控制打击距离。飞雷筒没有高低机可调,更没有射表可供对照,它必须也只能根据打击目标的距离、土坑的倾斜角度与炸药包的重量等因素进行计算来确定发射药的装量,几斤几两都是现称现装,没有一个衡定值。

第四个不同是它的发射药的点火方式。传统的、多数的迫击炮弹的击发是靠炮弹的重力,使自由落下的炮弹的底火撞击安装于炮筒底部的撞针,从而点燃发射药,而飞雷筒做不到这一点,因而它的点火也相当的落后,一般是在安装发射药时,预留一条长长的引线,待一切准备就绪后,操纵人员躲到安全距离以外,点燃引线,延迟发射。

第五个不同是发射阵地的构筑。迫击炮的发射阵地相当简单,情况紧急时往往数分钟即可构筑完成,来不及构筑阵地时也不是不可以发射,而飞雷筒的发射阵地可就不是几分钟就能完成的了。因为这个发射阵地同时就是它这件兵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是必须要经过细密而扎实的土工作业才能完成的。

正是因为与迫击炮之间存在的诸多不同,使得飞雷筒的发射比迫击炮的发射要复杂十倍。像《集结号》《智取威虎山》电影里表现的那样,只是用两根木棍悬空着支着,就像迫击炮的发射那样,发射者就紧紧靠在飞雷筒的边上,只顾往筒里塞炸药包,然后炸药包便一个一个接二连三地飞出去在敌人的步兵群里炸开了……呵呵!这就不是夸张了,这也不是写意了,这简直就是小孩子过家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