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南鹏的家世 沈南鹏:一个平衡高手的自我进化
如今的沈南鹏,早已摆脱不必要的干扰,成为一棵拔高的参天大树。
在影像里,还留有他早期时的模样。那时候的沈南鹏,梳着周润发式的大背头,举手投足一派“老克腊”式的儒雅,作风却十分硬朗。为了赢,他穷尽可能,七天去八个国家,只睡三四个小时,被周鸿祎称做一条迅猛的“鲨鱼”。
而被争议最多的那些事,则大多和其对收益的绝对追求有关。但人们也未见他激动冒火的样子,至多在微博里留言,“工作已经很忙, 我懒得理会,”一丝多余的情绪都不会被捕捉到。
再后来,人们看到他一点一点剪掉那些旁逸斜出的枝桠。“这几年,沈南鹏现在是相当的平和。”张颖这样描述沈南鹏这几年的改变。在他看来,一开始,是数家同行在一起,进行厮杀,很激烈。但后来,“我越来越焦虑......他却越来越稳健.....”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沈南鹏对投资决策的分寸拿捏,也变得愈发熟练起来。以他现在的觉悟,在回顾当初的投资节奏,“我其实是可以再慢点。”
在他看来,投资背后,是人性两面的微妙平衡。比如,“敏锐可能会让人的动作变快,但洞见可能会同时下滑。”
那谨慎呢?
谨慎的过度就是犹豫不绝,“但犹豫不决,是我对自己身上最不满的一点。”这位顶级VC脱口而出。
在这个人人都想成为赢者的行业里,为什么沈南鹏成功了?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到六年前的一档财经节目。在《光阴的故事》的歌声里,“携程四君子”的大合影,被摆放在舞台上方。照片里的季琦与沈南鹏,并肩而站。但这样的亲密,已经成为历史。
关于这段根源,一位职场新人绕着弯的问季琦,“创业过程中,您摔过的最大的跤是什么?”
季琦的回答不算出人意表,非典期间,在如家扩张期的战略上,他与董事会产生了分歧。在一次争吵后,某个夜晚,他一个人爬过墙头,跳进一座光秃秃的毛坯房里。“这段经历,我跟谁都没有说......推开窗,我的腿就悬在窗外”。
真正让季琦痛苦的,是商业以外的撕扯。他说,自己特别看重别人的信任和理解。但当它们一点点失去的时候,“人就像飘在宇宙里,特别无助、孤单。”
在这起事件中,沈南鹏身处于那种“将创始人亲手赶出去”的角色。用旁观者的眼光看,这样的做法,并不厚道。但沈南鹏告诉人们,从提议到执行,都是整个董事会商议的结果,他只是在尽自己的职责。“把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子上。”
困难主要在于寻找继续者,这个人选,不仅要有商战经验,而且还应该最擅长连锁经营。找了很久,他最后确定了孙坚。至于后续,他该怎么面对季琦,面对舆论,以及两个人的交情,是继续,还是就此江湖别过,他并不知道,也不关注。他只是带着理性的分身,在必要时,接过任务。
就像处理“季琦事件”表现的那样,很多时刻,在制定新的伙伴关系、利益分配、企业规则上,沈南鹏是可以把自己主观的很多欲、爱、恨、名、利、偏见都剔除掉的人。而这种高度理性的性格,也使得如家这家公司,即便是经历过重大人事变更,也从来没有发生过震荡。
但这样的做事风格,也让他吃过苦头。
沈南鹏是早年不缺黑历史的人。在几次股票的抛售操作中,他被媒体描述为,一个精明的“机会主义者”。
一位知乎网友这样写道。“我对沈南鹏的认可,缘于我首先认为他是一个标准的成功商人,尽管成功商人的标准,有时候和所谓道德标准并不完全一致。”
在收益率上,尽管沈南鹏排到了前面,但他并没有获得完美的名声。他成功地让人认为,他是那种对于他要做的事情,要获得的效果,要面对的问题,要回答的话,都处理得非常熟练的人。
但这也成功地让人忽略,他对自己的反思,对自我要求的升级、其实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沈南鹏早年投资过的一家公司的创始人、航班管家CEO王江,曾如此总结沈南鹏的优点:“他是一个不断努力学习自我完善的人,有次大家在一起开玩笑讲,他近两年来发型的变化也标示着他的进步。”
对于目标, 2018 年,他描述。“很多人都忘记了做投资真正要最后的成绩是靠什么?它是靠每一个基金有多少钱回给LP,这是最重要的。”----这个看法和 13 年前相同。
在目标一致,操作技巧相差不大的前提下,人和人的差距,或许就在于,个人预设的干扰。而沈南鹏的选择是,绝不偏执,在吸取信息时能尽可能地摒弃先入之见。
例如,对一个项目的好坏,当他听到另一种判断,无论与他自己的见解有多大偏差,他也很少急于说服对方,而是像在自己的信息库中打下一个记号般地说:“OK,你是这么想的。”
正是以这样的自我管理程度,做到了“戒掉我执”,然后他才可以不被固化,不断升级做为投资人的理念,带给LP更多的回报。
7 年前,沈南鹏在微博上,与网友有过一次交流。当时,他谈论了该如何看待,一些基金公司会专注于投资于pre-IPo阶段的问题。网友的观点非常鲜明:这是一种取巧的赚钱方式。但当你处于生存位置的时候,你无法回避。“做为小公司,也许就指着这1、 2 个项目IPO运营下去。”
显然,这不是沈南鹏希望得到的回答,但他的考虑,依旧体现出了一种实用主义的取向,既然胜率是所有人的最终目标,那么,人们最应该考虑的是,采用哪种方式,才能最终抵达它?
“短期炒作并不会真正带来高额回报。除非你能一直非常“幸运”
他再一次理性地,在某种取舍里,重新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机会主义,我理解的意思是每一个机会来的时候我都会抓住他,具备一个开放心态。”他当时总结,“我是个机会主义者,但我不是投机意义上的机会主义者。”
我们能理解,风投越来越需要明星创业者的加持,才能更有机会地从LP那里得到募资,但难以判断的是,对风投行业来说,创业者的身份意味着什么?是他们真心向往的桂冠明珠,还是只是用于行走江湖,完成盈利的工具?
“在红杉的价值观里,最可贵的是雪中送炭。”沈南鹏常常重复这样一句话。有人看到之后评论,如果这句话是某一些VC喊出来的,你会总有种看不清虚实的感觉,因为你都不知道,他在喊,要为创业者服务的时候,内心都在想着什么。
但沈南鹏不是。“如果他说仰望星空,那他是真的脚踏实地。”
沈南鹏是天生务实的性格,就连做金融最初,也只是他的一个基于实用的选择。“说起来有点残酷,我做它一开始就是为了生存。”
沈南鹏真正基于兴趣的理想,是做数学家。他曾是第一届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的冠军,但在来到美国之后,他却面临着自己不是数学天才的沮丧。
沈南鹏的学校是哥伦比亚大学,这里汇集了全球顶级的数学天才。在这里,他第一次意识到,数学是一门需要同时具备直觉、天赋和运气的学科。“我以为逻辑思维能力强,就能够成为天才,但这两者不能划等号。”
他的选择是,从数学转到商科。当时,他并不是没有退路,他已经修下了不少学分。只要他愿意,他随时可以回国在某个大学教数学,做个教授当当,但还是决定放弃。
很多人都对耶鲁时期的他,印象深刻。他的一位老师说,沈南鹏的最大优点是认真。为了一个课堂讨论,沈南鹏可以足足花一个星期去准备。
更难得是,他还不是那种一心求学习的书呆子,他的小学老师评价他,“情商高。”----小学三年级,班级上转来一个北方孩子,被排斥,和别人起了冲突,厮打起来。当时,沈南鹏把两个孩子拉开,只和他们各自说了几句话,他们的矛盾就化解开了。
“这可真不简单。”。到了国外,有一个来自纽约乡下的同学,常常因为某些问题,跟同学争执起来,只有沈南鹏觉得他是一个可以结交的朋友。“你们没有看到他有多认真。”后来,只有沈南鹏和他熟悉起来。
耶鲁有个传统,那里的商学院一直都很欣赏,那些有多元背景的申请人。一位当地学生说,“这种在不一样的环境中,依然可以survive的适应能力,就是一个人的闪光点。”
但即便如此,在初涉社会时,本土人士被录用的机率,依然远远大于半途转行的华裔。沈南鹏曾经说过自己找第一份工作时的艰辛。虽然细节不详,但碎片拼凑起来,大致可以还原:他碰到过十几次的拒绝,然后他做了一个决定,放弃需要大量实战经验的咨询,转而去投对数据处理,更看重的投资银行。接下来就是花旗银行的面试,一共有五六轮。然后就是考试通过,他被录取了。
在他的描述里,他没有沮丧,没有不适,相反,在很长时间内,这种压力反而让他感到了刺激和兴奋,让他他成为了很早就认清现实的人,“在美国,你得面对现实”,“一个人在哪里,什么生存之道最好,可能就变成了我的生存之道。”
同样也是刚入行时,他也经历过,不被重视的时候,但在中国互联网崛起,跨国银行开始与中国业务往来的时候,他一举抓住时机。
当时,他的大部分同事,只想抓住财政部、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这些国有机构的业务。沈南鹏调查过,这些业务的利润并不好。人们之所以看重,面子占了很大因素。而沈南鹏需要的是利润,于是,他转而将精力转向企业发行所谓的“垃圾债”,后来,这种摩根斯坦利、美林根本不屑一顾的项目,给他带来了切实的收益。
一方面,他本身是个内心骄傲,有梦想的人;另一方面,他却每天都在担心失去,从一开始,高度竞争这回事,确实不给他提供诸如“从容磨练”的想象空间,对他展露的就是冰冷的现实面。
也可以由此理解,沈南鹏那些凶猛拼抢的选择。在初始积累阶段,他在积累经验,所有他不理解,不懂的领域,他要尽量尝试,同时,他也必须要加速,----早期的冲刺速度,对之后的主动掌控节奏,乃至最终的结果,有重要的影响。
有旁观者描述过,他那个时期的状态:他全年无休,甚至在春节,都在邀请创业者们,到自己的别墅度假。倪正东说, 2016 年之前,在晚上 12 点钟、深更半夜打电话给他的人中,“老沈是最多的”
在那个阶段,他很清楚,自己的唯一目标就是速度,但即使那时,他已经成为“成功者”,他也让对自己的真实状态,始终保持清醒。“做投资,不可能每次都那么幸运。我需要修炼的地方太多了。”
他后来总结,”我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黄金 10 年,大家发展都比较快。但快也会带来代价,会丢失很多东西。我有时倒过来想,当年,我能不能走得再慢一点。或者能不能补上一些,之前的缺失。”
作为一个内心骄傲,好胜心强的人,沈南鹏从没有自我陶醉于,成为众人眼中的赢家。对他来说,世上总是还有一条路,他下一次将要抵达的那条。
众人对他,永远会有一些高山仰止式的仰望,集中在他”买下全中国半个互联网”“全球创投圈排名第一”的记录中,但就连成功,也从来没有影响过他。
《mangazine·名牌》曾经提问:你本身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我一直很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沈南鹏的取胜之道,是踩中趋势的节奏。但过于忙碌,对投资人来说,未必不是损伤。如今他希望放慢节奏,一定意义上来是,也是休养生息。在一次圆桌论讨上,他曾解释:“一方面,你固然要对一个变化的事情做出快速反应。但是,在你快的时候,你的洞见能力必然会变弱。 ”
这种平衡实际上,最难把握。沈南鹏曾说过,他本来可以有好的时机买下京东,但最终因为自己的天生保守,错过了。“我是想出手的。但是 2008 年金融危机,影响了我对它的判断。”
沈南鹏从来不是热爱冒险的赌徒。 2005 年底,他与一家医药公司进行了一番讨论。聊过之后,虽然沈相信生物医药市场存在巨大的机会,但因为,他没想通为什么一家只有一款产品的公司可以生存壮大,他的本能是“害怕”。
此后,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学习相关行业知识,才确信,自己可以做出判断。
从这个角度上说,沈南鹏的投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高难度的平衡:他只能依靠去系统学习各类所投资领域的专业知识,来对冲其性格中保守一面,让局面可控。
后来沈南鹏常向媒体回忆, 2011 年,红杉中国耗费了 40 亿美元,投资京东的后续轮。而如果是一年前进入,他只需要花费一亿多。他反复讲这段遗憾,也是因为,当时太懊悔自己的选择---他的理性分析没问题,但他的感性,却因为外界环境,倒向了恐惧。
“我讨厌自己的犹豫不决”。
翻开他的个人投资史,在历经摸索、非议、红杉最终明确进入投资激进期的一刻,是在 2014 年、 2015 年。
据It桔子数据显示, 2015 年,红杉的投资数量达到第一个峰值,值得注意的是,在那一年,红杉的投资金额始终保持在低位,那是一个大丰收年----只花费了619. 1 亿,却足足投资了 157 个项目。
对沈南鹏来说,他之所以愿意知难而进,本质上是因为,当投资的关键点推演到这一步,他已经很有把握。
自 2009 年寒冬后,红杉已经开始尝试一些项目的投资。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是,资金合伙人周逵,所整理出的一份移动互联网“产业地图”。-----在这张图上,不但产业链环节被列了出来,同时,各个环节链条之间的关系、趋势、变动也做了梳理。
“因为张图解,我们才得以提早布局。”他的具体方法是,沿着这个图解不断深入和补充,直到达到“如果我们没有投,那是因为我们实在梳理不出来”的程度。
一定意义上,如此缜密的研究过程,与他的把保守主义互为表里。但在此基础之上,他性格里,天性乐观加喜欢承担风险的一面,开始展露。 2013 年,头条融B轮,新浪也想投,但是价格上的纠结,让目标更加坚定的沈南鹏。抢走了C轮的领投。
他甚至还可以更极端----以电商举例,在这个领域,红杉投资了八十九家公司,投资了整个领域。在美国,美国红杉第一代创始人瓦伦坦的投资理念是“下注于赛道”,而沈南鹏的表现是,“他干脆把整个场子都买下来了”,唯品会的董事长沈亚称。
以他现在的江湖地位,他的每一步且不说寄予厚望,至少也是带着,想要继续证明自己的心气。 2017 年,红杉推出“红杉种子基金”,这是红杉企图全面发力天使投资的一次新尝试。想必,他是对自己带有期待的。
在国内的一些TMT行业的大项目中,早期的红杉,很少发力天使轮。 2016 年,红杉的出手次数有所放缓。投资数量从 2015 年的 165 个,降至 93 个, 2017 年 104 个。
事实上,在市场越来越谨慎时,VC通常的选择是,向更确定的中后期挪移。但这种更稳妥的方式,会让大基金公司,受到微词。 2017 年,徐小平就打趣,”我要是没投头条,那就只能是永远的遗憾。不过沈总错过A轮,没问题,他还有钱投B轮。”
甚至还有一些更直接的表达,“可能有一种心态应该在沈总心里很久了,我不在乎多贵,错过了也没关系,反正我得在。当然,人家有钱嘛,也有这个资格。”某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人略带谑意地说。
当然,沈南鹏的态度,照样是不回应。只谈道路漫长,不讲志存高远,但在行动里,却给出千言万语。
对沈的这一次举措,第一创客的CEO马宁给出了一个有趣看法。他认为,沈南鹏正在从后期,向前期延展,来证明他的野心。“往好的方向看,有可能,下一代的互联网巨头,或者也许已经在来的路上了。在沈南鹏成为风投界的翘楚之后,他想要继续超越自己,也许要的就是一个,能够超越腾讯或者IDG的历史性天使投资。”
沈南鹏在 2018 年,做了个访谈节目,当时,他已经是一个中国的顶级VC,但看到他的日常状态,你还是会感到冲击---为什么比你优秀的人,总是比你还要勤奋。
但是对于自己这种忙碌、拼抢的工作状态,如今的沈南鹏,终于可以成熟的看待。“对于一些已具规模的打基金来说,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可能更重要。“
沈南鹏之所以拥有一种超乎常人的自我升级能力,或许就在于,他从来都是身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里长大的。沈南鹏小时候出生在海宁,但七岁那年,就来到上海,但短短几个月后,他开始开始体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
先是语言上,他开始阿拉阿拉不离口,接着是气质上,他会马上入乡随俗,显现出上海人的精打细算。有一会,上街买菜,他告诉妈妈,少买几根葱就够了。----因为可以省钱。
他是在7岁时,来到上海姑姑家的,在同龄人还在受家庭保护的时候,他已经需要适应新的环境。而且,他的家庭并不给他以温室般、隔离式的保护——他的母亲是一家国有企业负责人,曾经在工厂濒临亏损边缘时,扭转了时局,这种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也对沈南鹏耳濡目染。
这些年里他通关太多,回看往事,他总能积极面对,或许证明,他所有的改变,都是出于,发自内心的希望自己变得更好,而非出于敏感的较劲和不服。
所以,才可以对自己有种实实在在的认可。四年前,美国女记者桑晓霓,曾在一次对沈南鹏的采访里,提及过沈南鹏的敬业,那时,她看到,沈南鹏把三部手机依次摆在桌子,对他产生了一个印象。“一个受过文革磨难,争分夺秒的,并努力弥补失去的时间的人。”
当她把这点观察告诉他时,他的脸上却显示出了一种困惑,显然,他不认可这个人设。但他也没有流露出任何情绪,只是委婉地告诉她,“我过段时间要去苏格兰打高尔夫”,似乎在提醒记者,一个讲求生活与工作平衡的沈南鹏,本来就是他的真面目。
在沈南鹏的好友余华看来,外界似乎对沈南鹏总有一种误解,凶猛、激进、拼、aggressive........“但这并不足以概括他的全部。”在他眼里,沈南鹏更是一个平衡主义者,他最重要的特质是,总能在各种截然相反的特质里,维持着一种平衡。“骄傲与谦虚,激进与保守,强硬与温柔,忙碌与放松.......”
只是,这些工作以外的另外一面,似乎都被沈南鹏隐藏了起来。
人们印象里,他是创投圈的老大,他冲杀在时代的第一线,他的容貌会出现在目之所及的财经新闻上,他的动态会接二连三推送到每个人的手机,然而真实的沈南鹏,他在想什么、做什么呢?
就连多年的伙伴,也未能得窥全貌。在工作上,倪正东很早就常常跟沈南鹏有联系,他感觉沈南鹏是个有着”鸿鹄之志”的人,“在VC圈,许多人小富即安,投了一两个成功公司,就觉得自己牛了。而沈南鹏的努力是他在投资了一百个以后,还要投下一个。”
这也让他好奇,沈南鹏保存精力的方式。他说,自己曾私底下向红杉员工打听过,但以他们的相处方式,但最后却都变成了互相揭秘的玩笑。“原来,你就连锻炼身体,都不曾告诉任何人。”
在所有采访过沈南鹏的记者眼里,沈南鹏给公众留下最多的印象,是“神秘”。人们想知道他有压力的时候,什么样?他怎么转化自己?他在面对任何质疑的时候,是强撑?是委屈?还是毫不在意?
但他从来不会在节目里,去展现这些。就像他连自己锻炼身体,都像是一个秘密。
在工作以外,倪正东认为,日常生活里的沈南鹏,吃穿用度马虎到不像一个商界精英。比如说,有一次会议商,沈南鹏偷偷溜了出来,原来他昨晚,只睡了两个小时,太饿了,就跑到茶歇处,找了两个甜甜圈。跟拍的摄影师很惊讶,“他吃这个就行了吗?而且他吃的这个,到底算是早餐还是午餐?”
在和沈南鹏见面之前,记者桑晓霓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很不在乎吃的人了,结果发现了人外有人。“沈南鹏,选了一份不知浇了什么肉羹的意大利面条,看起来,也没有一副好胃口,对午餐也没多大兴趣.....最后盯着新闻,摇着头,盖上吃了一半的米饭。”
在人们看来:属于沈南鹏的私人时间实在是太少了,哪怕是吃饭。但生活里细细角角的地方,你又能感受到他这些年的温柔。尤其是提到家庭,这几年,他的员工会常常听他说,“女儿给我画了一幅画。”“女儿的画上写,do not worry ,be happy 。”他提起家人的时候,感性的地方,会溢出好多好多。
所以到底哪些细节会打动沈南鹏?
看到了某一部小说,和家人共处,和老同学一起聚会、爬山,都会让他感到喜悦。
当然也有友情,在《mangazine·名牌》里,有记者问,你最看重朋友的什么特点?他答,“懂得团队精神和妥协”。
千言外语,尽在其中。
也许对一个真正的理性人来说,正因为人性中的美好,才值得一个战士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