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汴都赋 宋词大家周邦彦 为何一生宦海沉浮
婉约派乃是我国古代重要诗词派系之一,其风格秀丽,文笔精良,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意,赢来了不少人的模仿与喜爱。婉约派最著名的两位文人便是柳永、李清照,然而集大成者却另有其人,那就是周邦彦。
陈匪石在《宋词举》中评价道:“周邦彦集词学之大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凡两宋之千门万户,清真一集,几擅其全,世间早有定论矣。”把周邦彦抬高到古代词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位。
周邦彦出生于公元1057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周邦彦儿时有些调皮,不听管教,令家长老师都无可奈何。不过周邦彦却很喜欢读书,阅读了许多经典著作,这也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公元1078年时,周邦彦来到了汴京,当时此处是宋朝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有许多知名大师在此居住,周邦彦也因此学习到了更多知识以及诗词的创作技巧。
六年后,公元1084年,周邦彦写出了一篇堪称奇作的《汴都赋》,该作品乃是模仿汉赋而成,但却充满了新意,用对话的形式描写汴州的美景,歌颂了皇帝的伟大,也赞许了王安石变法。而这个赞许在当时得到了宋神宗的好感。
宋神宗在阅读了《汴都赋》后颇为惊奇,便欣然召来周邦彦,与其在政事堂交谈,并让李清臣朗诵该文章。李清臣跟欧阳修苏轼算是一个时期的人物,他也是一代文学巨匠,虽没有什么作品留世,但史书却记载其“七岁知读书,日诵数千言”。
可就是这样一位饱读诗书的文官,却依旧难以读懂《汴都赋》,因为其中有许多古文奇字,李清臣基本上都不认识。李清臣估摸一番,觉得既然自己都不认识,那皇帝必然也不认识,于是他在朗读的时候,耍了一点小聪明,把不认识的字都只读偏旁,或者是瞎读一气,最后果然蒙混过关。
那时的李清臣已经年过半百,而周邦彦却尚未三十,两者之间的差距,从一篇文章中便可见一斑。但这并不代表李清臣文学修养差,毕竟他也是被欧阳修夸赞过的大师,只能说明周邦彦的文学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之后,周邦彦也凭借着《汴都赋》名闻天下,成为文坛的一颗新星,受到无数青年学子追捧。宋神宗也对其万分喜爱,嘉奖其为太学正。
然而,也正是《汴都赋》令周邦彦日后仕途颇为坎坷,毕竟王安石的变法派只是昙花一现。也因为《汴都赋》,周邦彦被归为王安石一派,在王安石失势后受到多番打击。
在此期间,周邦彦还写了一首名为《苏幕遮·燎沉香》的词,“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全文先是写荷花,之后由荷花引申,阐述自己的思乡之情,不过那时的周邦彦却难以回家,因为其正处于事业上升期,若是冒然离去,定会影响仕途发展。与此同时,周邦彦也在词中隐隐透露出了自己的骄傲,毕竟能一篇文章动京城,绝非凡人所能及之事。
后来随着宋神宗的驾鹤西去,周邦彦也被排挤出京城,去地方任职。这对周邦彦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但也有好处,那便是他了解了更多风土人情,丰富了见识。常言创作来自于生活,周邦彦便用这段生活,创作出了如《绕佛阁·暗尘四敛》这样表达怀才不遇,愤恨不平的佳作。
“暗尘四敛。楼观迥出,高映孤馆。清漏将短。厌闻夜久、签声动书幔。桂华又满。闲步露草,偏爱幽远。花气清婉。望中迤逦,城阴度河岸。倦客最萧索,醉倚斜桥穿柳线,还似汴堤、虹梁横水面。看浪飐春灯,舟下如箭。此行重见。叹故友难逢,羁思空乱。两眉愁、向谁舒展。”
一个“萧索倦客”的形象跃然纸上,穿越时光的孤独感,至今打动人心,在词中,周邦彦无比怀念汴京。
之后,宋哲宗登基,念及周邦彦文采出众,便将其重新调回汴京。之后,周邦彦的仕途在近二十年内都是顺风顺水,在宋徽宗时期更是担任了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主管音乐机构。这才令周邦彦有着更多精力去创作,他精通音乐,擅长填词,创作出了《六丑》这样的新词牌,还开了格律词派的先河。
后来,蔡京把控朝廷,周邦彦很不满蔡京的为人,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激怒了蔡京,再次被贬走。由于水土不服,周邦彦没过几年便撒手人寰。
周邦彦没有看到靖康之耻的发生,所以他的作品中也没有南宋文人独特的思念故国之情。
不由让人感慨,这样一个宋词大家,一生却是宦海沉浮。
参考文献:1.《宋史》(元)脱脱等 中华书局;
2.《清真集》(宋)周邦彦 中华书局;
3.《周邦彦词选评》刘扬忠 上海古籍出版社;
4.《两宋文学史》程千帆、吴新雷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