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诗 走进蒙古族“曹雪芹”尹湛纳希的老家

2019-10-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里是成吉思汗第28代孙.清末蒙古族著名文学家尹湛纳希的故乡,海青房.四合院是这里的传统民居,留意老宅房角上的石雕花砖,你会发现精致的浮雕技艺呈现的各种吉祥图案美轮美奂--在依山傍水.人杰地灵的北票市下府经济开发区三府村,还有香喷喷的蒙古馅饼.甜滋滋的水蜜桃,吸引着人们来探寻古村落的风土人情--曹雪芹的诗 走进蒙古族"曹雪芹"尹湛纳希的老家村志北票市下府经济开发区三府村三府村位于北票市白石水库库区内,毗邻京四高速和京沈高铁,交通方便.村里有6个村民组,254户,689口人.村落总面积1

这里是成吉思汗第28代孙、清末蒙古族著名文学家尹湛纳希的故乡,海青房、四合院是这里的传统民居,留意老宅房角上的石雕花砖,你会发现精致的浮雕技艺呈现的各种吉祥图案美轮美奂——在依山傍水、人杰地灵的北票市下府经济开发区三府村,还有香喷喷的蒙古馅饼、甜滋滋的水蜜桃,吸引着人们来探寻古村落的风土人情……

曹雪芹的诗 走进蒙古族“曹雪芹”尹湛纳希的老家

村志

北票市下府经济开发区三府村

三府村位于北票市白石水库库区内,毗邻京四高速和京沈高铁,交通方便。村里有6个村民组,254户,689口人。村落总面积1400公顷,其中耕地260公顷,林地269公顷。因当地多山坡、沙土地,适宜种精品杂粮。

曹雪芹的诗 走进蒙古族“曹雪芹”尹湛纳希的老家

另外,村里还建有50多亩金丝枣采摘园、250多亩水蜜桃、锦丰梨、文冠果等采摘园,近年收成渐丰,已初见成效,金丝枣主要销往沈阳。同时村里正在建设美丽村庄,发展农家院,努力打造白山黑水绿色旅游胜地。

曹雪芹的诗 走进蒙古族“曹雪芹”尹湛纳希的老家

一块花砖 需要雕一天

今年60岁的村民高振江,就是当年建设惠宁寺的石匠高氏兄弟的后代,也是三府村石雕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在张立宇的引领下,记者来到高振江的家,只见院子里驴圈两侧的石柱上,也雕着葵花花砖。高振江的家人告诉记者,老高刚刚出门,帮人家修房子去了。

记者又一路追踪,终于找到了在村民家中干活的石匠高振江。高振江瘦削干练,一双大手灵巧坚实。他告诉记者,村落里老宅正面两侧的石柱,一般都是由几块横竖安放的石头组成,挑檐石上边就是石雕花砖,大多为35厘米至40厘米见方,多用深浮雕,也有少部分用浅浮雕,石雕刻画的内容多是各种吉祥图案,如鲤鱼卧莲花、葵花盛开、双鹿比肩、喜鹊登梅、龙凤呈祥、猴子摘桃,以及莲花瓣纹、祥云纹、牡丹纹、宝相纹等20多种花鸟鱼虫图案,主要技法就集中在雕、刻和切割这三种上,为了使雕刻的物件更加精细圆滑、栩栩如生,还要辅之以打光研磨的技法。

受祖辈、父辈娴熟石雕技艺的熏染,高振江从小就对石头活儿感兴趣,从18岁开始干石匠,周围村里的石碾子、石磨、石井、猪食槽等,很多是他制作的。

“刻石雕花砖可是个细致活,比较费工夫,手工雕一块35厘米见方的花砖,最快也要一整天时间。”高振江告诉记者,近些年南方修建的仿古建筑增多,来找他定做石雕花砖的人比较多,头两天刚刻好6块猴摘仙桃花砖发走。说起自己的石雕手艺,高振江很是发愁:自己有两个女儿,可是都不愿意学石匠活,因为手工石刻费时费工,不如电动设备无齿锯干得快。

三府村党支部书记杨占民告诉记者,因为附近山里有丰富的石头资源,目前村民中有20多人掌握石雕技艺,其中能刻石雕花砖的有七八个,高振江是祖传手艺,技术最好。

海青房四合院,三府村传统民居

获评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的三府村,位于北票市东南部,南面毗邻白石水库和大凌河,东临川流不息的牤牛河,西傍凉水河,村子西部和北部还有绵延起伏的端木塔杜山。整个村落北高南低、山水环抱,溪水绕村而过汇入白石水库。村落民居聚集在平地,顺应地形走势而建。

三府村是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因为白石水库移民搬迁,原有集中连片的传统民居大部分被拆除,仅留存下来近20户。“从清朝年间的青砖瓦房到上世纪70年代的海青房、四合院建筑,一砖一瓦都保留了传统的历史风貌,体现着三府村人的勤劳和智慧。”下府经济开发区建设所所长张立宇介绍说。

走在三府村的小路上,记者看到这里的民居大多是独家独栋,房屋前围合出自己的小院子,可种菜、歇息、晒谷等。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便于聚暖。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房屋多为起脊青砖瓦房,房顶中间高,南北低,下雨时不存水,俗称“海青房”。

村头敖春生家的老宅院,是清末建的海青房四合院,由敖春生的外祖父分给儿孙们居住。如今小两口外出打工,只有铁锁把门。外观看房子用料坚实大方,前脸还探出宽阔的廊檐,方便遮风挡雨。朝南一溜窗户分上下两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风。细看老宅错落的窗棂图案,古朴清新,依然能感受到当年木质插接工艺的考究牢固。

在74岁的村民陈秀琴家,记者被热情地让进屋。“我们家的房子是我老婆婆的奶奶婆婆建的。”陈秀琴的家人估计,这幢海青房老宅院,能有130多年的历史。在正屋炕梢放置着一个老式衣柜,柜上整整齐齐叠着被褥用品。一旁的厢房则设成碾坊和仓库,安放杂物。房外四周环砌着围墙,虽然院落不大,但被陈秀琴老两口拾掇得井井有条。

尹湛纳希将《红楼梦》译成蒙古文

成吉思汗第28代孙、清末蒙古族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尹湛纳希,就出生在三府村(清代为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忠信府)一位文武双全的军官家里。他的父亲旺钦巴勒是土默特右旗管理军事的协理台吉(相当于二品武官),汉名宝荆山。在鸦片战争时期,曾奉命率本旗蒙古骑兵入关与英军作战,因在沿海地区消灭一股英国侵略军而受到朝廷嘉奖。

旺钦巴勒酷爱藏书,在家族宅邸忠信府内,设立了3处藏书楼,藏书万卷。他非常重视对蒙古族子弟的文化教育,在府内办学堂,聘请汉族秀才教授汉语知识,自己也致力于历史和语言学的研究,撰写《大元盛世青史演义》,但他只写到《青史演义》的第八回,就投笔从戎,奉命出征,以后便无暇顾及文学创作,《大元盛世青史演义》一书后来由其子尹湛纳希续写。

在北票市尹湛纳希纪念馆,展示着尹湛纳希创作的《红云泪》等长篇小说的蒙古文手稿。副馆长白梅向记者介绍,尹湛纳希兄弟8人,他排行老七。大哥古拉兰萨、五哥贡纳楚克和六哥嵩威丹忠,都秉承家学遗风,精通蒙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互相激励,创作了大量的蒙汉语文学作品,将蒙古族书面文学创作推上了一个高峰,因此,父子五人被誉为“漠南五宝”,其中,尹湛纳希的贡献最为突出。

尹湛纳希(1837年—1892年)汉族名叫宝瑛,他天资聪颖、博览群书,幼年便在私塾学会了蒙、汉、藏、满和梵文,从小就开始了诗歌创作,还长于琴棋书画、骑马射箭。30岁以前,他致力于读书之外,漫游了内蒙古各盟旗和江南各地,开阔了眼界;30岁以后,他家道中落,妻子病故,孩子夭折。

受到这些沉重打击后,他锐意著述,不间断地创作了20多年,续写了他父亲未完成的巨著《大元盛世青史演义》,再现了成吉思汗和蒙古民族许多战将的英雄形象。

此外,尹湛纳希在蒙古族文学史上,第一个脱离了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的依附,创作了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红云泪》,后来又创作了《一层楼》《泣红亭》等长篇小说和许多诗歌、散文,存世作品有200多万字,开创了蒙古族长篇小说的先河,被誉为蒙古族“曹雪芹”。他还曾将儒家经典《中庸》和长篇小说《红楼梦》的部分章节翻译成蒙古文,为蒙汉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

“尹湛纳希的许多作品具有强烈的反抗思想和高度的艺术性,是蒙古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白梅介绍,尹湛纳希创作了很多诗歌,他将汉文古典诗歌的形式运用到蒙古文诗歌中,写出的蒙古文五言和七言绝句清新、流利、动人。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译成汉文,国外也有好几种文字的版本,有些国际友人还因专门研究尹湛纳希的作品而获得了学位。

1891年,热河地区爆发动乱,忠信府被焚毁,宝贵的藏书也随之化为灰烬,尹湛纳希携家小避居锦州药王庙,次年2月于忧愤中病故,终年55岁。

山中盛产石料,山东石匠兄弟来此定居

走在三府村街道,随处可见民居屋顶房角的石雕花砖,古香古色,极具韵味。张立宇告诉记者,三府村位于辽西山区,这里山峦起伏且多为石头山,石料品种也多,主要有砂岩、石灰岩、花岗岩、片麻岩、页岩等,丰富的岩石储量和种类,为这里的石雕艺人提供了艺术创作空间。而三府村的石雕技艺在周边一带大有名气,这还要从村里有近300年历史的清代建筑群、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惠宁寺说起。

清乾隆三年(1738年),为修建一座宏伟秀丽、风格独特的惠宁寺,尹湛纳希的先祖从各地广泛招收各种建筑工匠,有石匠、铁匠、瓦匠、画匠、铜匠、油匠、木匠、窑匠,俗称“八大匠”,其中山东青州府的石匠高存信、高存志兄弟,也随大批工匠来到北票市三府村,参加惠宁寺的修建工程。

高氏兄弟等人发现三府村附近山上有很多细砂岩,这类岩石质地较软,不像硬石一雕就碎,特别适合用做石雕材料,于是就地取材,雕琢了很多石刻。寺庙的山门、台阶,全部用当地产的天然石条砌成,内部钟楼、鼓楼也都是石雕构件组成,精美的雕刻图案令人叹为观止。历时10多年,工匠们建成了集满、汉、蒙、藏艺术风格的惠宁寺,虽然经过近300年的风雨侵蚀,这些石雕作品仍然完好如初。

村民们告诉记者,惠宁寺建成后,高氏兄弟等外来的石匠艺人就留在这里定居,选用当地石头材料,给村民建设住房院落、干各种石料活儿,留下许多精美富丽的石雕花砖存世,盛产石头的小村庄因此得名“高家石场”。

尹湛纳希故居 正在复建中

在白石水库旁的尹湛纳希墓不远处,记者看到,一座建设面积1500平方米的尹湛纳希故居(忠信府)正在紧张复建中。白梅告诉记者,有关部门根据走访尹湛纳希后代,忠信府杂工、养花工及维修工等亲历者,及对旧址、遗物、碑记等实地实物考证,发现尹湛纳希撰写的小说《一层楼》中描述的忠信府,除对有些景致略有夸张外,其建筑物的位置、规模、布局、特色以及院落景致,基本是纪实性的。

因此复建工程以此为参照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年底竣工,经过内部设计装修、陈列布展后,明年可对外开放。

据研究人员考证,尹湛纳希故居的整个宅院占地约11亩,建筑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是一座蒙汉风格结合的清代建筑群。整个院落布局工整对称,宅院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景致古朴典雅。全府宅院大多是灰白色的石条奠基,青砖砌墙、青瓦铺顶,屋顶均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即具有蒙汉民族建筑特点的前出廊、后出厦的大瓦房。

在忠信府的大门前,耸立着一块巨大的镇石。正中大门是由一座单檐歇山式三间门楼、三个对开大红门组成。忠信府内由两个大院和介寿堂、逸安堂、绿竹斋、教谕斋等若干四合院组成,以主院和主体建筑为轴心,左右配院一顺铺开。

前后主院与东西各配院之间,均有相应的门洞相通。整个大院有亭、堂、轩、斋15处之多,还有东西厢房、门房、耳房10多处。由此被当地人称作“忠信府有屋三百三,有门九十九”。在忠信府的后院,还有一座山水、林木、花卉辉映的后花园——荟芳园,包括一亩多的平地花园、五六亩左右的人造湖,花园背靠端木塔杜山,景色优美。

在忠信府内东侧,还有一所学堂,是家族开展文化教育活动的中心。旺钦巴勒曾经三请汉族的张秀才到这里来任教,传授汉族语言文学,也请过汉族的诗客、画客到这里来吟诗作画。此外,府内还建有楚宝堂、学古斋、东坡斋3个藏书楼。

尹湛纳希在《大元盛世青史演义》序篇中说,自己到藏书楼“翻阅贤哲学家珍藏的四种文字的典籍,选取了与蒙古历史有关的史书、传记、故事共十册。其中有汉文典籍、满蒙文史料和从藏文、维吾尔文译出的各种轶卷、奏折、杂记……”从中可见,藏书楼的建筑规模之大、藏书种类之丰富,称得上是当时漠南地区最大的私人图书馆。

记者手记

三府村党支部书记杨占民告诉记者,村民中,蒙古族占60%。与汉族人在喜庆节日吃饺子不同,蒙古族人过年、端午节、中秋节时,都要吃味道鲜美、做法独特的蒙古馅饼。

据说,明朝末年,蒙古族蒙郭勒津部落定居阜新地区后创制馅饼,后来这些蒙古族人逐渐迁居到三府村,也带来蒙古馅饼的制作方法,代代相传。

因色、香、味、形俱佳,蒙古馅饼在周边很有名气。杨占民说,蒙古馅饼有三个特点,一是个大皮薄,锅里一次就烙一张大馅饼,面和得稀,包好馅后用刀翻手拍,皮儿不会破漏。手艺精湛的,烙出的馅饼都能透过面皮看到里边的馅料,菜馅绿如翡翠,肉馅红如玛瑙。

二是蒙古馅饼馅剁得特别细碎,细如鸡粉,馅料多以牛羊肉为主,辅以时新青菜。三是烙法独特。最初民间采用干烙水煎的方法,后来改用奶油、牛羊油、大豆油煎制。现在又有先烙馅饼,待烙出后再往饼上刷油的煎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