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风水局 从嫦娥奔月看中国自主化才是大出路
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在嫦娥四号成功的背后凝聚了我国工业配套建设的最新成果。事实上,伴随着新中国工业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建设方面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始终是摆在众多企业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薄弱的工业体系,我国依靠引进技术建立了工业配套体系。此后,随着企业逐渐做大做强,自主创新成为越来越多企业提及的关键词。无论是航天工程还是中国高铁,无不印证了自主化路线的重要。
正像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原市场部总监徐建向《中国经营报》记者所言:“正如中国航天和中国高铁一样,只有坚持自主化的路线才能闯出一条路子来,核心技术是永远买不来的。”
配套实力的集中展现
嫦娥四号的成功再次提升了中国工业配套体系的整体实力。
1月3日,嫦娥四号在太空遨游26天后,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在这个人类从未到达的区域实现了软着陆。这一人类创举由中国航天实现。登陆月球后,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在“鹊桥”中继星支持下顺利完成互拍,地面接收到了清晰完好的月球背面影像。
回溯历史,早在14世纪的明朝,中国人就开始追寻自己的飞天梦。然而,在那个科技水平极度有限的年代,人们能够做到的仅是将数十个火箭绑在自制的椅子上,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如今的中国,载人航天的梦想已经实现,嫦娥探月工程也已实现了绕、落两个阶段。此次嫦娥四号更是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壮举。
正如美国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后所说的那样: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中国航天取得如今的成就同样离不开中国工业配套体系的力量。
“中国航天所有液体润滑产品都是我们这边提供的。”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空间润滑技术中心主任辛虎说道。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组建于1958年,其前身621厂正是为了“两弹一星工程”而设立的。长城润滑油的成长正是中国航天工业配套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工业水平极度薄弱,重工业几乎为零。当时的中国从苏联引进先进技术,在1953年至1957年期间,从苏联获得了156个援助项目,也就是“156工程”。
在苏联的帮助下,一大批企业拔地而起,比如北京电子管厂(京东方前身)、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鞍钢、包钢、112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工业建设对外国专家的技术依赖也在逐渐提升。“引进来”的思路为中国搭建了工业基础,但是未来的发展仍然要靠自己。中国领导人及时看到了这一点,1957年前后,苏联专家逐渐从中国撤离。中国的工业体系必须也只能由自己去搭建。自此开始走上自主化的道路。
“苏联专家撤走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依靠我们自己。那个时候就逐渐明白了真正的技术是买不来的这样的道理。”辛虎说道。
此后,依托在研发原子弹方面的技术积累,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开始走上了一条完全自主化的道路。
“当时的621厂已经开发出了适用于原子弹工程的全氟油产品。但是这种油品能不能应用在航天上还未可知。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辛虎说道。
此后,621厂在原有全氟碳油的基础上,研发出了性能更加优秀的氟氯碳油。并逐渐调整技术参数,让这两种油品满足航天需要。最终,这两款润滑油产品顺利完成了适配航天润滑油的任务。
引进来与自主化的碰撞
“引进来”的路子可以实现短期内的快速发展,但是真正的核心技术却只能依赖自主化的探索。
改革开放后,在市场化体系中,以往计划经济环境下的供需平衡被迅速打破,为了保障更多产品供给,中国许多企业选择引进国外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