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冠山风景区 【散文】雨中探秘鸡冠山
在七月的炎热季,爬雄伟、俊朗的鸡冠山,确实要有很大的决心,天空作美,准备爬山时,居然淅淅沥沥下起了毛毛细雨,为我们的行动,添助了活力,也许在今天草木疯长的季节爬山,将带给我们别样的风味,别样的感受。
我们是带着掠奇和探寻的目的而前行的。仰望云雾迷蒙的山峰,时隐时现的山谷,心中多了几分神秘感。沿着初具雏形的鸡冠山游步道,一路晃悠悠来到“造蔡头”,发现原来的一排房屋早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些许断垣残壁,但是挪开茂密的藤蔓,一大一小的两个长方体,用青石扣就的纸浆池依然保存完好,而且发现里面清水盈盈,青苔蔓池。
一路来到龙谷,发现山谷幽深,溪水畅畅,怪石嶙峋,抬头一看,一面直径2米半圆形的石面,豁然展示在大家面前。据说山龙爱美,每天早上,以石为镜,整理妆容,修炼养心。稍微往上爬20来米,龙脉横路豁然就到,龙头地端,高高的岩石,凌空拔起,崔巍高昂,峭壁嶙峋,足足有50多米,但是为了掩饰自己的锋芒毕露,从上面挂下了许多绿色、阔叶的熟藤,一根根排列有序,随风悄悄拂动。
沿着龙潭横路一路走,往上面的岩壁细看,巨石或卧、或立、或躺随心而为,有的像金龟子,有的像蟾蜍,有的像乌龟等等,没有棱角,一路延伸四五百米,让大家感叹造物主的伟大,从而也提升了“龙脉”存在的可信度。
来到白石岩,峻、险、奇在此被渲染得恰到好处,高高的突兀岩石凌空飞出;万丈的沟壑,望而生畏;,黑幽的山洞,异想天开;千年熟藤,蓬松如盖,使鸡冠山山变得神秘莫测,让人在此变得非常渺小。
吃了山间天然锅灶香米饭,疲惫顿消。沿原路回到龙头处,手脚并用地往上爬一条杂石嶙峋的山路,发现了一个一米见方的“冷水潡”,以为这就是“龙眼”。但是,导游却说,“真正的龙眼却在倒臼捣臼丼”。继续往上攀爬,山路曲径,跨过一个小山坡,迎面吹来一阵凉风,幽深的山谷处,有一个黑色的凹口,泉水盈池,下面有一个破的石倒臼,接住这甜润的山泉水,据说这石捣臼是鸡冠山石匠为了不让泉水渗流而故意设置的,为山间忙碌的人们提供了方便。
继续前行,穿过满是木哑树白色落花的山道,每踩上松软的花路,心中会隐隐作痛,谁说落花不是无情物,难道不是它化作春泥更护花吗?峐(gai)起石䃮(da)默默地注视着人间百态,但是它也成了真正的护花使者。
一路的喘喘巍巍,一路的抱怨声绵绵,但是脚还是往前走着,终抵不过探寻的欲望。人世间就是“人”最有深意,你看,一个个石塘,沟壑重重,峭壁直立,那都是人工用铁凿一下一下开垦出来的,那密密麻麻的凿印,见证了人之耐心,人之伟大,他们创造出的绚烂奇景,让大家叹为观止。
终于可以下山,回归踏实的家了。但是导游杨小平却说,鸡冠山还有更惊奇的景点,值得大家观赏,而且余味无穷。我们嘴边嘟囔着,脚还是跟着节奏行,一次次艰难攀登,一次次的滑脚,险像万生,爬过千年的绿蔓青苔,攀着藤蔓,探身到了“滴水岩”,滴水岩已经不是滴水,而是小瀑布,在万丈沟壑下,形成一个小小的水潭,掬起一捧水,甘甜无比,有人顺势拿了一块毛巾,擦一把脸,通体舒凉。
此时,大家也不忘估摸岩壁上挂下的那根树藤有多少粗细、韧劲,开心地想象一下攀岩的乐趣。
山势越来越平缓,我们猜测应该到山脚了,然而,一干人继续往西走,走过九曲十八弯,终于来到一个突兀的岩壁下,这里是“陶灶岩”,岩峰挑出,在下面构成一个大大的空间,按照陶灶岩三个字,望而生义,大家猜测:难道我们的原始民族,就在此休养生息,用陶烧饭,过着山居生活。
而且据说,日本侵略者来时,鸡冠山村民就躲在此处,曾经有一个孩子心慌偷哭,差一点被父母蒙死。此时,有人忽而叫起来:“哎呀!石壁洞里长石楠。”叫声带动了大家的视线,原来这棵石楠,真的在如此贫瘠的石缝里,顽强生长着,并且旁逸斜出。
我仔细抚摸着这毛糙糙的岩壁,发现有许多鸟窝,原来这就是黑燕的巢,难怪这里还有一个别名“燕窠。”更让大家惊奇的是,旁边有一大蓬熟藤,茎秆粗壮,盘旋缠绕,呈大蛇盘绕之势,千年老滕,茎秆足足有30公分粗,假如在晚上,我忽而被丢在这里,肯定会被吓得大哭。
一阵感叹以后,终于可以蹒跚回家。忽而发现,今天下雨,雨儿只是飘忽了几下,没有真正阻我们探寻之路,鸡冠山还是可亲可爱的。环视每人手中的宝贝,山中桔黄色的灵芝,白色起着细圆点的鲜嫩蘑菇,长长的扁笋等等都让大家爱不释手。走在平实的水泥马路,跛着脚一摇一摆丑态百出,但是,大家还是不忘回头再一次审视鸡冠山,好像自己在鸡冠山还留下几样宝物,准备下次再去获取。
主 编:徐丽军
主办单位:杭州蓝墨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国风蓝墨轩文学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