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近代史所 鲁道夫•瓦格纳、叶凯蒂教授在近代史研究所作学术报告
2015年12月22日上午,近代史所学术论坛2015年第23期活动在后副楼二层会议室举行。德国海德堡大学鲁道夫•瓦格纳教授、美国波士顿大学叶凯蒂教授,应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邀请,分别作了题为"清末民国新知识的中文百科书"、"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想象:商务印书馆1919年出版的《日用百科全书》"的精彩学术报告。
论坛由李长莉研究员主持,所内同仁赵晓阳、左玉河、罗检秋、吕文浩、唐仕春、邱志红、沈巍、张静、云妍、彭春凌、李珊、韩策、彭姗姗等20多人与会。
瓦格纳教授详细介绍了清末、民国新知识百科书的内容来源、形式、特点以及作用。他认为中文的新知识百科书受到英国、美国、日本百科书的影响。最早的中文百科书是1846年林则徐著的《洋事杂录》,后来,外国传教士携带一些英文百科书来华,成为中文百科书的内容来源。
与中国的传统类书不同,新知识百科书以理性和事实为导向,强调知识的实用性、系统性,其主要作用是普及新知识、新道德。瓦格纳教授对中文百科书的出版情况进行统计,发现1895年始百科书的出版数量突然增多,至1901年前后达到高峰,他认为这与甲午战争、清末新政、预备立宪有密切关系。
瓦格纳教授还比较了清末和民国中文百科书的不同特点,他指出清末中文百科书的编撰发行是为了培养外交、管理等新式人才,而民国中文百科书则是为了培养有新知识、新道德的国民,提高其全球化知识水平。
叶凯蒂教授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日用百科全书》为案例,通过比照1919年、1925年、1934年三个版本的差异,诠释不同时期中国人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想象。叶凯蒂教授认为,1919年版的《日用百科全书》,其知识结构体现了传统和西方的结合,既有对新文化的追求,又有对传统知识的继承;编撰者以商榷的口吻书写,将不同的观点呈现在书中,书中既有民众理解现实生活的道理,又有编撰者希望阅读者思考的新生活发展方向。
1925年版的《日用百科全书》呈现的社会思想观念则更为趋"新",编者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传统旧知识。
到了1934年,《日用百科全书》的条目删减则体现出强烈的政党意志,商讨的语气完全变成一家之言,这意味着国民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百科书编撰,是政治力量对知识的再编辑。
瓦格纳、叶凯蒂两位教授报告后,与会同仁就清末民国日用百科书的类别、阅读群体、出版者的知识背景、出版机构与国家的关系、民众对百科书的接受程度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