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琵琶行名句 白居易《琵琶行》名家鉴赏(附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在今陕西渭南境内)人。生于河南新郑。少年时期,避乱江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元和十年李师道、王承宗遣人刺杀宰相武元衡,居易上书请急捕贼,以雪国耻,为当政者所恶,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又内召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子少傅等职,以刑部尚书致仕。有《白氏长庆集》。
今存白居易诗近3 000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对当时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主要是由于他的理论和实践,使诗歌得以突破大历十才子“流连光景”的狭窄范围,扩大了境界,能以社会政治重大问题为内容。
他早年写了许多讽谕诗,其中最有名的如《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首等,谴责宦官、藩镇互相勾结,危害人民和国家。他不顾自身的安全,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他之所以要写这许多讽谕诗是因为身居言官,理应将下情上达,希望朝廷采择施行,能调整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生产,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
在当时,他站在封建士大夫的立场,不可能否定唐王朝的统治,但是对黑暗面有所揭露,客观上对人民是有利的。
他写“新乐府”时间在他的朋友李绅、元稹之后,成就却超过了他们,提倡新乐府运动的影响也远比他们大。在艺术标准上他又是以通俗平易为世人所称许的,他之所以称得上唐代大诗人之一的原因主要就在这里。
白居易从两个方面继承了前人的传统。他常以陈子昂、杜甫并提,因为陈子昂诗多兴讽,杜甫即事忧时。在二人中,他对杜甫学习得更多。讽谕诗正是从杜甫《新安吏》《石壕吏》等作品变化而出。另一类,他自己所谓“闲适”诗,受陶渊明、韦应物的影响也不小。他在诗中也常表示对于陶、韦诗风的企慕。
这两个方面在他全部生活中并行不悖,既有“兼济天下”的志向,又作“独善其身”的打算。照作者自己的想法,认为“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乃士大夫的“本等”,他在“兼济”时也决不会不要这种“本等”。同样,他在所谓“独善”时,也不会完全不关心封建统治。虽然这两种思想是互相矛盾的。
他在前期以写讽谕诗为主,但也有消极性的东西,在后期也写近于讽谕的诗(如寓言及政治讽刺之作)。但前期的闲适和后期近于讽谕的诗在当时所起的作用不大,只居次要地位。
白居易把叙事诗中《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列于“感伤类”。事实上,这些诗和讽谕诗中《新丰折臂翁》《卖炭翁》等篇的艺术手法很相像。刻画人物,形象特别鲜明突出,前后脉络联系,达到叙事诗的空前的熟练程度,开辟了歌行体的新道路。
白居易诗的风格,深入浅出,以平易通俗著称。尤其是古体诗,意到笔随,没有雕琢拼凑的痕迹。这种平易自然的诗,并不是摇笔便成的。宋代看到他的手稿的人早说:“香山诗语平易,疑若信手而成者,间观遗稿,则窜定甚多。
”古代诗人少有能像白居易写得那样通俗化,也少有能像他赢得那样多的读者。元稹赞美白诗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这可能有些夸大,但决不会是没有根据的话。
(选自《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二、凭吊白居易诗四首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宣宗《吊白居易》
年光过眼如车毂,职事羁人似马衔。
若遇琵琶应大笑,何须涕泣满青衫。
──北宋·夏竦《题江州琵琶亭》
乐天当日最多情,泪滴青衫酒重倾。
明月满船无处问,不闻商女琵琶声。
──北宋·叶桂女《题江州琵琶亭》
枫叶芦花两鬓霜,樱桃杨柳久相忘。
当时莫怪青衫湿,不是琵琶也断肠。
──明·杨基《题江州琵琶亭》
三、两首描写音乐的唐诗
听颖师弹琴
韩 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四、《琵琶行》赏析(袁行霈)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篇。诗的内容是写他和一位琵琶女的邂逅相遇、琵琶女的弹奏,以及他们两人各自的身世遭遇,带有很强的叙事性。故事是这样的: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几只客船停泊在浔阳江头,船篷里透出微弱的灯光。岸边的枫树上满是红叶,和水中芦荻的白花一起点缀着秋色。
这时,诗人送客来到江边。主客登船饮酒,想驱走离别的悲凉,但谁也提不起兴致,连一句可以解闷的话也说不出来。推窗望去,寒江茫茫,水波不兴,一轮明月浸在江心,越发显得凄清。忽然,从水上传来动人心弦的琵琶声,诗人和他的朋友都听得入迷了。
顺着声音找去,原来是一位独守空船的妇人,在用琵琶排遣自己的寂寞和哀愁。于是,诗人移船相近,邀请她过来相见,并且拨亮灯火,重新安排了酒宴。这妇人带几分羞怯,推辞着,迟疑着,“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盛情难却,这妇人终于开始了弹奏。先是转轴、拨弦、调音,很利索的三两声,虽然未成曲调,却已是脉脉含情了。每一根弦、每一个音,都压抑着、幽咽着,显出沉思的样子,好像在倾吐自己的失意。她的弹奏自然,没有一点矜持,没有一点做作,也没有一点取悦于人的意思,只是借琵琶来诉说自己的往事和心中无限的感触。
她轻拢慢捻,左手的指法很能传情;又抹又挑,右手的动作十分准确。先弹了一首《霓裳羽衣曲》,紧接着又弹了一首《六幺》。
大弦嘈嘈,沉着而雄壮,宛如一阵急雨;小弦切切,细促而轻幽,宛如一片私语。嘈嘈切切交错着,就好像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一会儿像花下的莺语,宛转流走;一会儿像冰下的泉水,幽咽难通,曲调是多么富于变化啊!渐渐地,泉水冷涩,好像弦被折断了似的,声音凝结休止了。
但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弦外之旨,那若断若续的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忽然,如银瓶乍破,水浆迸泻;如铁骑突出,刀枪齐鸣。
音乐又以极快的速度和极大的力度展开着,进入了高潮。这时她忽然用拨子一划,四根弦一起发出声响,好像猛力撕开丝帛一般,乐曲就在高潮中戛然而止了。周围的听众被琵琶曲深深打动,东船西舫全都像着了魔一样,沉浸在乐曲的余音里默默无言,只见江心的秋月闪着皎洁的清辉。
琵琶女思忖着、迟疑着,把拨子插入弦中,站起来整理一下衣裳,从刚才的激动中恢复了常态。随即说起自己的经历。她本是京城长安人,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岁就学得一手好琵琶,列名教坊,属于第一部。她的演技曾使著名的琵琶师曹善才叹服,她的美貌又曾引起长安名妓秋娘的忌妒。
每当她演奏的时候,住在五陵一带的豪门子弟都争着给赏钱,一支曲子弹下来不知道要得到多少红绡。他们如痴如醉,一边听一边打拍子,镶金镶玉的云篦不惜打碎,鲜红的罗裙也沾了酒污。
就这样,一月又一月,一年复一年,在欢笑中轻易地抛掷了自己的青春,不知不觉已经衰老,那些醉心于她的公子哥儿便抛弃她另寻新欢去了。她的门前冷落,不得不委身于一个重利寡情的商人,跟他离开长安来到这浔阳江边。丈夫经常外出经商,抛下她一个人在江口守着空船,只有绕船的月光和寒冷的江水为伴。每当深夜梦见年轻时的生活,不禁妆泪纵横,从梦中哭醒过来。
诗人听了琵琶曲已经很受感动,听了她的自述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更是叹息不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感到自己的心和这琵琶女的心是相通的,忍不住也向她述说了自己不幸的遭遇。他说:“我从去年离开京城长安,被贬谪到浔阳,又患病卧床,心情十分凄苦。
这里一年到头听不到丝竹之声,住的地方低洼潮湿,房子周围长满了黄芦苦竹,从早到晚听到的不过是杜鹃的啼血和猿的哀鸣罢了。每逢美景良辰往往取酒独酌,可是没有什么悦耳的歌曲可以佐酒,那些山歌村笛实在是难以入耳啊!
今天晚上听到您的琵琶语,如同听到仙乐,两耳为之一新。请不要推辞吧,再为我弹奏一曲,我为您翻写一篇琵琶行。”那妇人久久地伫立着,听了这番话十分感动,重新坐下弹奏一支别的曲子。曲调急促而凄凉,满座的人都听得掉下了眼泪。其中谁的泪水最多呢?江州司马白居易的青衫都沾湿了!
这首诗的突出成就是在叙事方面。中国古代叙事诗不发达,比较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在唐代以前只有《绵》《生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寥寥可数的几首。到唐代,杜甫的诗里叙事成分已明显增加。而到白居易生活的中唐时期,才集中地出现了一批叙事诗,如元稹的《琵琶歌》《连昌宫词》,李绅的《悲善才》,刘禹锡的《泰娘歌》,以及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
在这批诗人里,尤以白居易的叙事技巧最突出,就拿这首《琵琶行》来说吧,其中就颇有一些值得总结的艺术经验。
首先是叙事与抒情的结合。在叙事的过程中,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那女子的同情,深挚而隽永。诗人很善于刻画对方的心理活动,而在刻画对方心理的时候流露出自己的感情。例如邀请琵琶女相见的几句:“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把一个女子的迟移、腼腆,既难忍受独守空船的寂寞,又不便在夜间与陌生人相会的矛盾心情,十分细致地刻画出来了。又如“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这些叙述都使人感到诗人对这女子是很理解、很体贴、很同情的。
诗中穿插的景物描写也很好地起到了渲染感情的作用。借“枫叶荻花秋瑟瑟”抒写惜别之情,借“绕船月明江水寒”抒写琵琶女的孤单与寂寞,借“黄芦苦竹绕宅生”抒写谪居卧病的凄苦与无聊,都是诗中画龙点睛之笔。
其次,《琵琶行》的叙事富于详略虚实的变化,脉络分明,曲折生动。诗从秋夜送客写起,由“举酒欲饮无管弦”引出琵琶声和琵琶女,这些过程都写得比较简单。接着一段音乐描写,一共用了22句,写得很详尽。把曲调的变化、弹奏的技巧、曲中的感情,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来。
再下面又是简单的交代和过渡,只用四句诗说明音乐的效果和琵琶女放拨插弦、整顿衣裳的动作,便转到琵琶女叙述自己的身世。这一段又是22句,写得比较详细,特别是她在长安的欢乐生活,连细节都写出来了。
接着是诗人的自述,贬谪以前在长安的生活一字不提,着重写谪居浔阳一年来的寂寞。在这一段话里,反复三次诉说没有悦耳的音乐,至于其他种种的细节则一概从略了。在诗人这番话的感动下,琵琶女作了第二次演奏。关于这次演奏诗人改用略写、虚写,只用“凄凄不似向前声”这样一句话便交代了过去,随即结束全诗。
《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尤有独到之处。音乐形象是难以捕捉的,如何借助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呢?这是描写音乐时常常遇到的一个困难。但这个困难在白居易笔下似乎并不存在,他写得那样灵活,那样自如,使人读着他的诗仿佛亲耳听到了音乐一般。他是怎样取得这样好的效果呢?他运用了三种写法。
第一,是比喻,用一连串比喻反复形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些诗句都是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作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
“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用珠玉相击的声音摹拟琵琶这种弹拨乐器的音响效果,真是再恰切不过了。人们常以珠圆玉润形容歌声的婉转,“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珠玉,也给人以圆润之感,使人联想到乐曲的和谐。
第二,写弹者与听者的感情交流。如“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满座重闻皆掩泣”等等,都让人感到那琵琶声中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听者的共鸣。像这样声情结合,以情绘声,显然比单纯客观地描写声音,效果要好得多。
第三,不但写有声,而且写无声。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是以无声衬托有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强调乐曲的效果。如同篆刻艺术的“计白以当黑”,戏曲艺术对舞台空间的运用,这种虚中见实的表现方法,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的特点。
《琵琶行》写于元和十一年秋,白居易贬官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的“国辱”,首先上书请求捕贼。当时他的官职是赞善大夫,权贵们便指责他不应越职奏事。又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名教。
白居易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其实他得罪的真正原因,还是在于他写的那些针砭时政的讽谕诗,早已引起权贵们的忌恨。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这次打击给白居易的心灵留下很深的创伤,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体验了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正无处倾诉,恰巧遇到这原为倡女的商人妇,听到她的富有感情的弹奏,知道了她的悲凉的身世,诗人那压抑已久的感情便像开了闸的河水,一起倾泻而出。
琵琶女和诗人,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相同,两人的遭遇也各有不同的具体情况,属于不同的社会问题。但诗人还是把她引为同调,引为知己,说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深挚的话来,这说明诗人对被侮辱的女性抱着同情与尊重的态度。一个封建官僚能够这样是很不容易了。
(选自《唐诗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