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游记 【游记】遇见你是我最美的意外——云冈石窟
牛轰轰小分队背起简单的行囊,沐浴自由的风,牵着彼此的手,来到了武周山麓的云冈石窟。
在这段东西绵延1公里的山崖上,矗立着个254窟龛,59000余尊精美的佛像,它们最大的高17米,最小的仅有几厘米,或立或卧,或微笑或沉思,无不动人心魄!这是中国第一个规模巨大的石窟群,是石窟艺术在中国走向全石化的起点。
在这里,多种造像风格,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实现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每个面对云冈石窟的人都会被它恢宏的气势所震慑。那么,究竟是谁把这段山崖打造成了一座流光溢彩的艺术殿堂呢?
沧桑、浩瀚的长城蜿蜒在中国北方,守护着这座不断变化的塞上古城。历史上的大同叫做平城,历朝历代,它都是边关重镇。千年以前,一个叫做鲜卑的少数民族越过长城,在这里建立了北魏王朝,从此,平城鲜活起来,寄托了这个剽悍的游牧民族一统天下的梦想。
现在的大同以产煤著称,飞扬的煤屑掩盖了它曾经的辉煌,没有人会无端的想起,它那段百族咸聚,锦衣华饰的平城岁月。与平城的被淡忘一样,昔日的鲜卑名族,也消逝在历史的烟幕中。只在这古都的一角,留下了这座沉默千年的丰碑。
来到了云冈石窟中最富标志性的露天大佛。大佛正襟危坐,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面呈微笑。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一样的表情,光明普照,即使和蒙娜丽莎微笑相比也不遑相让吧。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
在第五窟石壁上,有因岁月风化而形成的小孔,通过小孔就是第六窟,因此五窟、六窟之间的石壁厚度仅有2厘米。我们很难想象当时的工匠们,是如何把握斧凿的力度,稍一用力过度,就可能前功尽弃。凝视这个小孔,我们在惊叹北魏工匠们高超技艺的同时,也为他们对佛教的虔诚和执着而感动。
历史的平城已不单是北魏的首都,俨然变成了一座规模宏大的佛都。山在,佛在,北魏的王权就存在,鲜卑拓跋氏的统治真的能像武周山一样亘古不变。
草原越走越远,云冈石窟也越走越远,那段游牧名族驰骋天下的荣光,也随着平城一起,像煤渣一样被深埋在厚厚的黄土里。
千年过去,鲜卑、胡人等字眼只存在于历史的典籍中,勇猛的鲜卑族用武力创建的北魏王朝,仅仅存在一百余年,只有透过这个精美的佛教艺术宝库,我们才能捕捉到那个消逝了的游牧名族的影子,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尊严和信仰,他们的收获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