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菊英现任丈夫】钱菊英:心血管病介入治疗

2019-07-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自1999年起,她成为华东地区首创的中山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急症介入治疗"绿色通道"的主要成员,24小时待命,只要有病人需要,就有她的身影.做医生,就是选择了辛苦,谈及自己选择医生这个职业的初衷,钱菊英说,"作为一个心血管病医生,尽管压力很大,很辛苦,但是我很享受治病救人带来的成就感,不是所有职业都有这种感觉的.很多病人满怀希望来到他们心中的顶尖医院,而冠心病患者随时面临着病情的突然变化,焦急的心态可想而知.我们要尽全力帮助他们,在技术创新方面,敢于尝试复杂病变的新技术,这是

自1999年起,她成为华东地区首创的中山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急症介入治疗“绿色通道”的主要成员,24小时待命,只要有病人需要,就有她的身影。

做医生,就是选择了辛苦,谈及自己选择医生这个职业的初衷,钱菊英说,“作为一个心血管病医生,尽管压力很大,很辛苦,但是我很享受治病救人带来的成就感,不是所有职业都有这种感觉的。很多病人满怀希望来到他们心中的顶尖医院,而冠心病患者随时面临着病情的突然变化,焦急的心态可想而知。我们要尽全力帮助他们,在技术创新方面,敢于尝试复杂病变的新技术,这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责任。”

【钱菊英现任丈夫】钱菊英:心血管病介入治疗

时间就是生命

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冠心病是导致死亡的第一大杀手,其发病率为5%左右,即每20人中即有1人患有冠心病。在中国,虽然冠心病发病率还没有西方国家那么高,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呈显著上升趋势。估计当前中国每年冠心病相关死亡人数超过100万。

【钱菊英现任丈夫】钱菊英:心血管病介入治疗

心脏主要是由心肌构成的,冠状动脉负责为心肌供血。胆固醇及其他物质可在血管壁内侧沉积形成斑块,使冠状动脉硬化和狭窄。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心肌供血就会减少,从而引起胸痛、胸闷等症状或心肌梗死。多数心梗是因为血栓形成使血管突然完全堵塞,对心肌造成永久性损害。

【钱菊英现任丈夫】钱菊英:心血管病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有血清心肌标志物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时间就是生命。钱菊英解释说,“每耽误一分钟,就有大量的心肌细胞死亡,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如果尽快通过介入治疗或药物溶栓的方法开通血管,治疗效果就更好,心肌细胞坏死就会减少一些,存活率就会越高。所以,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以分钟来计算,越快越好。”总体上来说,介入治疗的血管开通率高于药物溶栓。

这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往往生死就在一线之间。及时获得有效的治疗,一个生命就此得救,而如果在院外或者院内延误时间,则加大了患者死亡率。钱菊英说,“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在30%左右,有一半的是医院外就发生了。

所以呼吁社会上应多放置一些急性心梗的抢救设备,多培训人员,可以让急性发病在院外增加救治的机会。还有一半的死亡是发生在医院内。这些病人即使经过救治,仍然有6%~10%的死亡率。能够接受再灌注治疗和介入治疗的病人,死亡率降低到5%~6%。”

为了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水平,1999年,由葛均波院士倡导成立了中山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急症介入治疗“绿色通道”,改善医院流程,一旦有急性心梗病人急诊,直接到导管室进行介入治疗,院内抢救时间缩短到90分钟左右,抢救成功率提高到95%以上。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理念和创新。钱菊英正是这个绿色通道的骨干力量。

绿色通道的开通,意味着24小时随时待命状态,病人何时发病,医生即刻听候召唤。回忆当初的情况,钱菊英说,“那时候手机还没那么普及,都用呼机,一有急性心梗的病人,医务人员的呼机就一起响,我们就奔向导管室。逢年过节,经常被叫过来抢救病人。”

让钱菊英印象很深的一次,年三十的时候刚刚吃完年夜饭,就被叫到医院抢救病人,抢救到大年初一早上才结束。病人由于年龄大,病情重,情况不好,需要麻醉科配合,一呼叫麻醉科,结果麻醉科薛主任马上出现在导管室。“尽管最后病人没有抢救成功,但是病人家属仍然非常感谢医生。医生尽最大的努力,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到病人,绝大多数病人都是能够理解的。”

微创化介入治疗

在中山医院心脏导管室内,8个导管室一字排开,同时有8台介入手术正在紧张地进行中。这里是上海最大的心脏介入治疗中心,去年一年的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近一万例。

手术室内,医生密切监控着冠状动脉造影的情况,其中一些堵塞的血管也清晰可见。医生通过心脏导管技术,将支架放入堵塞的血管中,释放的支架起到支撑作用,可使原本狭窄或堵塞的血管恢复通畅。

所谓心脏介入技术是一种诊断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微创技术,无需开胸,在影像学方法的引导下,经过穿刺体表血管,借助某些器械,通过特定的心脏导管操作技术对心脏病进行确诊和治疗。它介于内科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之间,是一种有创的诊治方法,可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的诊断和治疗。

钱菊英在冠心病的介入诊治领域有颇深的造诣,她说,“介入治疗对于有适应证的病人,有很多好处,比如对于心绞痛的病人可以改善胸痛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严重缺血的病人可以改善心脏功能、降低死亡率,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人群,介入治疗大大改善了预后。”

对于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未来发展,钱菊英非常看好,“现在,微创化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的大趋势。不仅是冠心病,对其他如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疾病、心律失常等很多心血管疾病,都可以用微创的导管介入技术治疗。心血管介入治疗发展很快,得益于医疗器械的改进,很多以前必须通过外科手术的复杂病变也能够通过微创介入治疗,这让一些不能耐受外科开胸手术的病人多了一个生存的机会。

未来,心血管治疗中,心内科、外科医生会密切合作,前一段我们医院成立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内外科合作,共同制订方案,这是一个大趋势。”

钱菊英认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一方面院内做好流程,缩短抢救时间,另一方面患者的健康教育也非常关键。病人发病后要及时就医,拨打120送入医院。院外的延迟、抢救时的沟通延误都会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我们最希望看到百姓能够提高健康意识,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

到医院来看病,能充分信任医生,配合医生更好地完成治疗。能做介入治疗的,一定要做;没条件做的,先溶栓,再转院,评估是否还要做介入治疗。总之一句话,充分信任医生,医生会用专业的医疗知识为患者做出最优的选择。”

她严肃地指出,“临床上常常碰到这样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时候,不会正确判断自己的病情,不知道及时到医院急救;知道去医院的,又常常没有找到能进行介入或溶栓治疗的正确的医院;到了医院,医生拟定了治疗方案,却不信任医生,不肯配合签字,结果白白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机。

国际指南规定,从病人急诊到院内介入治疗,应该在90分钟以内,最近欧美指南更将这个时间缩短到60分钟,而国内常常要120分钟左右,其中很多时间都是医生在与病人家属沟通中延误的。”

急救体系的建立

急性心梗的救治,单单靠一家医院的绿色通道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自中山医院建立首家急性心梗的绿色通道以来,这一理念逐渐被医学界所接受,目前由中华医学会牵头建立了急性心梗救治网络项目,20多家医院参与,与周围医院结合成网络,形成了社会救助系统。从前期的健康教育,到120救护车转运到医院,到转运到有救治能力的网络医院,涵盖了整个救治流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曾留学国外的钱菊英,在对比国内外救治网络时说,“国外的救治网络更先进,在急救人员的培训上更专业,在救护车上已经可以进行溶栓等治疗,到医院后可以直接送到导管室里。而且在国外,救护车通道优先理念很完善,而我们目前仍存在救护车堵在路上的情况,这涉及整个社会的救护能力。

上海人大代表也曾提出,上海要建立院前急救培训体系以及免责条例,从公务员、大学生开始培训急救知识。现在上海已经有了这个意识,一些地铁、机场已经安置了AED(自动除颤机器),今后大型商场、公共场所都会加强急救措施。”

临床工作之外,作为学科带头人,钱菊英还要兼顾科研、教学。她善于结合临床的实际问题开展科研工作,针对影响我国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冠状动脉疾病,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围绕“冠状动脉疾病临床介入诊治中的重要问题”,带领多学科的研究团队,通力合作开展了长期系统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

她还曾应邀到国内10多个城市进行有关血管内超声和多普勒的专题学术讲座和手术操作表演,对血管内超声技术在国内冠心病诊治中的应用推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冠心病的诊治水平提高作出了贡献。她说,“血管内超声是对冠心病诊断的一种辅助造影技术,是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一种补充,医生将导管送入血管中,对血管斑块的结构能看得更清楚,提高疾病的诊断水平,优化对疾病的认识,改善治疗的效果。

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更合适的器械和方法,支架介入的效果更好。利用腔内影像技术,能更好掌握介入治疗的指征,借助于这些技术更好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钱菊英不仅是患者心中的“好医生”,还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她十分重视医学教育工作,长期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授课任务,带教病房实习医生、住院医师和研究生,作为卫计委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导师,对学生一丝不苟,除了知识和技术的传授外,还注意对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的学生出类拔萃,曾获得中山医院“教学管理先进个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