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千佛洞 红与蓝的交辉

2019-06-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离开克孜利亚峡谷,穿过一路的雅丹风光,来到了位于拜城县的克孜尔石窟.在木扎特河的河谷里,依着明屋塔格山的悬崖,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地分布着一个个石洞窟,所以也被叫做克孜尔千佛洞.克孜尔,在维吾尔语中是红色的意思.这里的山体和大峡谷一样,呈现出鲜红的颜色.克孜尔千佛洞 红与蓝的交辉龟兹国曾是西域的一个大国,最盛时辖境相当于今库车.轮台.沙雅.拜城.阿克苏.新和六县市,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重镇.佛教由印度沿着天山南麓的古丝路传入西域后,龟兹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佛教中心,也是佛教进入中原的重要通道.唐代高

离开克孜利亚峡谷,穿过一路的雅丹风光,来到了位于拜城县的克孜尔石窟。

在木扎特河的河谷里,依着明屋塔格山的悬崖,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地分布着一个个石洞窟,所以也被叫做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在维吾尔语中是红色的意思。这里的山体和大峡谷一样,呈现出鲜红的颜色。

克孜尔千佛洞 红与蓝的交辉

龟兹国曾是西域的一个大国,最盛时辖境相当于今库车、轮台、沙雅、拜城、阿克苏、新和六县市,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重镇。

佛教由印度沿着天山南麓的古丝路传入西域后,龟兹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佛教中心,也是佛教进入中原的重要通道。唐代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经曾路过龟兹,他在《大唐西域记》描述龟兹当年的佛教盛况:“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取则印度。”

克孜尔千佛洞 红与蓝的交辉

佛教的盛行造就了龟兹灿烂辉煌的石窟艺术,其中成就最高的克孜尔石窟是中国现知最早的大型佛教石窟寺遗址,历史比敦煌莫高窟更加久远。

克孜尔石窟的开凿时间大约从公元3世纪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元9世纪。历代的龟兹国王在位时都没有停止对克孜尔千佛洞的开凿和建造。

克孜尔千佛洞 红与蓝的交辉

克孜尔石窟目前已发现的洞窟总共有349个,已编号的洞窟236个,在木扎特河河谷的明屋塔格山上,呈东西向分布,绵延约1.7公里。沿山势走向分为谷东区、谷西区、谷内区、后山区(现在只有谷西区的6个洞窟对游人开放),是世界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

经历千年风沙雨水的侵蚀、国外探险队的劫掠,以及保护单位成立前的人为破坏,石窟里的雕塑基本已经没有了,只有墙壁和窟顶上残留了一部分壁画。满目疮痍、伤痕累累的洞窟,看得叫人很是心痛和惋惜。但即使如此,现存壁画所呈现出的精美造型和丰富色彩依然足以让我们感到震撼,可以想象,千年前这些石窟寺是如何华丽壮观。

当年的画匠们用天然的矿石研磨成粉末当颜料作画。其中最美丽、最昂贵的便是那来自1500公里以外的阿富汗的叫做青金石的宝石。青金石的蓝色光辉,像海洋碧波,像宇宙星空,而且永不褪色。

历经千年的时光,虽然红色的朱砂已被氧化成了黑色,然而青金石的蓝、绿铜矿的绿、白石灰的白,还依然鲜艳无比。

可以看出当时这里的人最崇尚青色和绿色,以及菱形格的构图。

菱形格佛本生故事画,是克孜尔千佛洞的精华。这些反映佛教经典的本生故事画,描绘了释迦牟尼转世前苦难修行、积善积德的故事,画师把复杂的故事巧妙地描绘在一个个菱形的画面中,造型独特、艺术水平极高。克孜尔石窟内的佛本生故事画数量多,比敦煌、龙门、云岗3处石窟的总和还要多出一倍。

壁画上佛像左半边原本用金箔制成的袈裟已经全都被抠走了。

克孜尔石窟所在的山体是结构松散的沙质岩石,所以长久以来,雨水、洪水的冲刷,渗水,岩石崩塌等自然和地质灾害,对石窟和壁画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世界曾掀起一阵西域探险热潮。一批批西方的探险家进入中国新疆等地进行探险、考古,盗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克孜尔千佛洞也未能幸免。其中大部分是被1906年到此的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馆考古队的勒柯克带到了德国。外国探险家将壁画割成一块块,整块整块地从墙上揭下来,装箱带走。除了壁画和塑像,德国人还从龟兹盗走了手抄或印刷的汉文、梵文、突厥文、吐火罗文的文书等上百箱。

目前流逝海外的克孜尔石窟壁画等艺术品有一大部分收藏在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馆。在二战后期,柏林曾遭毁灭性轰炸,城市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博物馆里的大量克孜尔石窟壁画精华在这场战争中被毁,而且没有人知道被炸毁的壁画是什么样子。

2008年,致力于拍摄玄奘取经之路历史文化影像的上海博物馆摄影师丁和通过与柏林民俗博物馆馆长的沟通、交涉、商量,终于获得许可对存放在博物馆地下室、未对公众开放的克孜尔石窟壁画进行翻拍。在隔了100多年后,克孜尔壁画终于以照片的形式回归故里。

下面几张是从柏林拍回来的壁画照片→

壁画上的横竖切割痕迹,外国探险家就是这样将壁画割成一块块地从墙壁上揭下来。

龟兹人还擅长音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也记载了龟兹的音乐文化:“管弦伎乐特善诸国”。龟兹发源有多种龟兹古乐器和著名的龟兹乐舞。这些乐器和舞蹈,曾在隋唐时传入中原,然而现在,我们只能从残留的壁画和文物上一窥大概了。

克孜尔石窟门票上的飞天壁画。我们去的时候,这个壁画所在的窟室没有开放。

说到龟兹的佛教,不能不提其中一位最重要的人物,鸠摩罗什。这位翻译了《大品般若经》《法华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大量经文佛论、创造出“极乐”“地狱”“烦恼”“苦海”“未来”“心田”“爱河”等词汇的佛经翻译大师就出生在龟兹,他的母亲是龟兹王的妹妹。

鸠摩罗什自幼天资聪颖,5岁日颂千偈,7岁出家,9岁跟随母亲到天竺学习佛经。12岁返回龟兹时,龟兹王亲自远迎,并专门为他造了金狮子座,请他登坛讲经,鸠摩罗什名闻西域,并且传向东方。

然而鸠摩罗什一生并不平顺,龟兹被灭后,他几被胁迫、监禁,颠沛流离,但从未停止过翻译佛经、传播佛法。想了解更多关于鸠摩罗什的生平,这里推荐看几部纪录片——

《河西走廊》(第五集:造像)

NHK2005版《新丝绸之路》(第五集:天山南路,青金石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