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父亲】叶永烈:父亲教我成为一个细心的人
叶永烈,著名科普作家,报告文学作家,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纪实文学和长篇小说为主要创作内容,唯一一位参与从1961年第一版到2013年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写者。
我父亲是一个企业家,当时在温州是钱庄的总经理,又是银行的行长,还兼职一家医院的院长。他从小念私塾,后来到保定军官学校念书,他书法很好,会写诗词,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我父亲曾经每天在开门J营业前,把所有的员工召集在一起,由他主讲《古文观止》,当时这在温州是绝无仅有的。我小时候似懂非懂地在旁边听,这其实是我最初的文学熏陶。
“要紧的东西一定要收拾好。”
我父亲是个非常细心的人。我小学时的成绩单,一个学期有两三张,我都交给他,他全部保存下来,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总共有39张,其中小学的23张,中学的16张。第一张成绩单是1945年的,我的母校都没有这种档案。
现在这些成绩报告单很珍贵。父亲告诉我:“要紧的东西一定要收拾好。”我11岁的时候开始投稿,《温州日报》当时叫《浙南日报》,门口有一个投稿箱。我心血来潮写了一首诗,扔进去了。过了几天我收到平生第一封信,信封上写着“叶永烈小朋友收”,信上说,你的稿子写得很好,下个星期会登出来。
爸爸看见报纸上登出了我的诗,显然很高兴,说要把这些要紧的东西保存下来,所以他就把这些东西收拾好,一直保存到今天。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时候要填一张表,要填写我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发表作品,我就写1951年4月28日在《浙南日报》发表诗歌。幸亏父亲把原件保存下来了。
细心是永远需要的。细心的基础是耐心,有足够耐心的人才会细心。慢慢地我也知道了,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耐心坚持下去,东西才会保管好,有条有理。
我收到很多读者来信,写得有意思的信我就保留下来。在整理五千多封信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封信是1979年2月25日北京大华仪器厂一个工人写给我的。他当时是一个24岁的文学青年,没有写过什么儿童文学作品,在工厂里当空调工,发表了几首诗,厂里面对他议论纷纷。
面对这种压力他还是坚持下去。他说,他走路眼睛朝天看,一边走路一边背诗。有一天《光明日报》头版发表我的报道,他看了报纸,很喜欢,晚上给我写了满满两页纸的信,没有一个字改过,一口气写下来,字端端正正,文笔非常流畅。
尽管他是一个工人,但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人很有才华。他向我求教写作的问题。我不仅把信作为读者来信保留下来,还回信给他,写明回信日期。这位工人就是现在的童话大王郑渊洁。
后来郑渊洁成了编辑,曾经向我约稿,还来过我家。因为这封信,电视台做了一期节目,讲当年郑渊洁还是一个文学青年的时候如何如何。幸亏这封信保留下来,可以看到24岁的郑渊洁心里是怎么想的,也可以看出他成为作家不是偶然的。
继承细心的基因
我的作品写了三千多万字。有人开玩笑说,如果谁跟叶永烈过不去的话,让他抄叶永烈作品,一天抄五千字,没有节假日,要抄整整十六年。有的内容在写作的时候需要考证,这就用得着父亲传给我的习惯了,要特别认真细心,提供详实的内容。
比如说我早期的作品《十万个为什么》,1961年出了第一版。最早的版本已经很旧,发黄了。化学分册中“重水是水吗?”是我写的。第一版出版之后,我收到读者来信,我在书里说自然界50吨天然水中有1公斤重水,那个读者说,他看别的一些书,说法跟这个不一样,我就查了很多化学方面的著作,发现在这些科学著作中,天然水中所含重水的数据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差好多倍。
我是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的,我们系主任张青莲院士是中国著名的重水专家,我写信请教他。
他告诉我,100噸天然水中有17公斤重水。后来我把张青莲院土给的最准确的数字写进书里,一直用到现在,最新的版本里也是用他的数据。为了这样一个数据,我要查那么多的参考书,最后还得请教重水专家,才能够得出一个比较准确的数字。
我写的书,要么是科学性的,要么是历史性的,一个是自然科学,一个是社会科学,恰恰这两类书要求特别严谨,一个小小的数字都差不得,需要一丝不苟。我在后来写中国重大题材纪实文学作品时尤其注意这些,包括年代、数字、地点。在一些采访中当事人的回忆可能有误,我要反复核对文献,并不是采访的人这么说就可以这么写到书里。
父亲教我一定要细心,当作家之后,细心是更加需要的。做文字工作,一个逗点,一个数字,一个人名,一个地名,都不能写错,因为会影响千千万万的读者,要对历史负责,要对读者负责。
“年份日期不能丢。”
我现在也做了爷爷,也有孙子孙女,孙女喜欢拍照。有一天,电视台采访我,当时正好是逆光,孙女就拿手机拍了我的头像高反差的剪影,出版社很喜欢她拍的照片,做了我的自传封面,《叶永烈科普全集》新闻发布会上也用了这张头像。
她很高兴,我告诉她,拍的照片要存入电脑硬盘,一个一个文件夹保存,每个文件夹写好什么内容.什么年份拍的。特别重要的照片应该用标题加以说明,这样才能保存好。把照片拷到移动硬盘里,还觉得不保险,就刻在光盘上。我有3三个移动硬盘拷贝我的照片,到一定的数量后刻成光盘,做好光盘的编号。希望我的下一代能够传承这个细心的习惯。
我从温州去北京大学上学的时候,父亲跟我说:“你写信时,年份日期不能丢。”我一直记着这句话,所有的信都写有年月日,我父亲给我的所有的信,不仅信末写着年月日,信封上还写着哪年哪月哪日发,他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
我后来看了他的日记,他的日记每一行开头写年月日星期几,农历哪月哪日,天气,还有气温,每天都是如此,都是手写的。我想对我父亲说:“阿大,1968年你过世之后,到现在已经将近半个世纪了,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你。
你是非常细心的人,对我言传身教。我本来是很粗心的人,慢慢养成了细心的习惯。细心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尤其在我成为作家之后。因为细心,我在采访中非常注意捕捉细节;因为细心,我在创作的时候非常注意把资料整理得井井有条;因为细心,我对纪实作品和科普作品的要求非常严格,希望每个数据、年份、人名和地点都是很准确的。得益于你的教育,我在创作中养成这么多好的习惯。
其实细心不光是作家才需要,从事任何工作永远都需要细心。我希望我的孙子孙女都能够继承家里的细心基因,能够永远保持这个良好的习惯,永远细心,而且要耐心,要在工作中养成有条有理的习惯,把所从事的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