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光返照简书 “回光返照”不是离死不远 而是佛家高超境界

2019-07-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常人理解,人一旦到了"回光返照",怕是离大去之日不远矣.有时候,昏迷多时的病人突然清醒,甚至与亲人进行简短的交谈;有时候食欲丧失不吃不喝的人会突然想吃东西.一旦有了这些病情"减轻"的现象,有经验的人知道,这有可能是病人向亲人诀别的信号.有人描写,弘一大师就是在"回光返照"的时候,挣扎着写下对生命的最终感悟"悲欣交集".回光返照简书 "回光返照"不是离死不远 而是佛家高超境界有人还理解说,"回光返照

常人理解,人一旦到了“回光返照”,怕是离大去之日不远矣。

有时候,昏迷多时的病人突然清醒,甚至与亲人进行简短的交谈;有时候食欲丧失不吃不喝的人会突然想吃东西。一旦有了这些病情“减轻”的现象,有经验的人知道,这有可能是病人向亲人诀别的信号。有人描写,弘一大师就是在“回光返照”的时候,挣扎着写下对生命的最终感悟“悲欣交集”。

回光返照简书 “回光返照”不是离死不远 而是佛家高超境界

有人还理解说,“回光返照”是常见的自然现象。过去人们点香油灯或煤油灯,当灯里的油即将燃尽时,也会突然一亮,然后熄灭。现在用电灯,在灯丝寿命将尽时,钨丝燃烧,电灯也会突然一亮,于是灯泡报废。这些都被人看作是“回光返照”。

回光返照简书 “回光返照”不是离死不远 而是佛家高超境界

其实这是一种误读。

油灯和电灯丝在熄灭前的骤然一亮,不管用什么样的解释,都跟“回”字和“返”字挂不上一点关系。因为这两个都是有方向性的字,骤然一亮,原来的光照着哪里,还在照着哪里,光的方向并没有改变,那又何谈一个“回”?依我说,这种情况准确地形容叫做:“增光不照”,呵!亮了一下就完了。

回光返照简书 “回光返照”不是离死不远 而是佛家高超境界

但是习惯很可怕,“回光返照”用得时间长了,约定俗成,甚至会让人产生一丝丝的悲切之意,但是这种用法总感觉有些生拉硬拽,把人家硬摁在这里,逼迫纳降的意思。

百度百科里,对这个成语还有第四种解释,只有五个字:“谓自我省察。”又似乎语焉不详。

思来想去,这词应该是来源于佛教,还得从佛学中去寻找。

禅宗祖师们对这个词一点都不忌讳,反过来,他们还提倡要“回光返照”,这是让修行人反求诸己,照见自己本来面目,要求时时刻刻体悟、觉察、反思自己的当下一念,不断地澄清自己内心的杂念,真正作到“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其心”的境界。

这话说得有些玄,说得简便一点,就是人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原本都是向外感受的,都在接受外界的信息,他们像是光一样照向外界。“回光返照”要求你关掉六根向外的欲求,把光照回来,照向自身,去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去向内求。

当看到自己内心澄彻,以至于能像黄龙南禅师所说,“诸禅德若能一念回光返照,到自己脚跟下,褫剥究竟,将来可谓洞门豁开,楼阁重重,十分普视,海会齐彰。”及至照见全身通透,“五蕴皆空”,直接看到自己的脚跟底下,那就算是照出了境界。故临济录里也说:“你言下便自回光返照,更不别求,知身心与祖佛不别。”

有时候,人的眼睛看世间、看万物、看他人,就是看不到自己;能看到别人过失,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能看到别人的贪婪,却看不到自己的吝啬;能看到别人的愚昧,却看不到自己的无知;能看到别人的目光短浅,却看不到自己的见识狭隘。

梁启超先生写道:“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这种“常思既往”也何尝不是一种“回光返照”,回想自己少年时的孟浪,回想自己青年时的狷狂,然后才能慢慢地咂摸出人生的一些像是茶后回甘一样的况味。非如此,何以能如《礼记·工制》所言:“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又何以能如孔子所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回光返照”再说得具体一点,就是要不断地检省自己,佛法里说,人身难得。人之所以贵而为人,正是因为有检省进而悔悟进而提升的能力,我们没有禅师那样的境界,我们也未必能做到如曾子“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只是普通人,但普通不是可以随便浪费这番生命,到了俗语所说“回光返照”的时候,才怅叹一声,这辈子白活了!

所以,要时不时给自己一个独自静想的时间和空间,清夜扪心,回光返照,当我们能够照亮自己的时候,那一刻,整个世界都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