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友公众号】李善友:创始人的认知边界 是企业真正的边界

2019-11-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8月13日,阔别一年,李善友教授又回到了混沌研习社的讲台,主讲<认知革命>.他说,很多没有跨越不连续性的公司,管理都非常好,而一旦遭遇不连续性,恢复增长引擎的可能性只有4%.死就死在了思维上.任何时候,我们都是关闭自己认知框架的囚徒.创始人的认知边界是企业的真正边界,因为它会形成遮蔽性,无法自我突破.[李善友公众号]李善友:创始人的认知边界 是企业真正的边界今天现场有2000名社员,线上直播有2万多名社员一起听课.过去几年,我一直讲<颠覆式创新>.<互联网世界观>,得到

8月13日,阔别一年,李善友教授又回到了混沌研习社的讲台,主讲《认知革命》。

他说,很多没有跨越不连续性的公司,管理都非常好,而一旦遭遇不连续性,恢复增长引擎的可能性只有4%。死就死在了思维上。任何时候,我们都是关闭自己认知框架的囚徒。创始人的认知边界是企业的真正边界,因为它会形成遮蔽性,无法自我突破。

【李善友公众号】李善友:创始人的认知边界 是企业真正的边界

今天现场有2000名社员,线上直播有2万多名社员一起听课。过去几年,我一直讲《颠覆式创新》、《互联网世界观》,得到中欧和混沌各位同学的支持,但我自己却越来越惶恐,因为讲了很多现象,可现象是流变的,如果找不到创新创业的根,就像是一个说书人。

【李善友公众号】李善友:创始人的认知边界 是企业真正的边界

所以我决定要沉下心来认真攻关,去斯坦福学习了一年。这一年我选了十七八门课,每天早上骑车去上课,晚上骑车回家,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为什么今天我们要开这样一门课?各位再想一想,拿中国为例,过去30年能够成功的大企业,不管是房地产还是互联网,完全是享受到GDP和人口增长的红利。

【李善友公众号】李善友:创始人的认知边界 是企业真正的边界

但是拐点已经到了,别人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跟着大盘增长获取红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的创业可能属于思考型的创业者。

今天我会讲2个基石假设:上午讲非连续性,下午讲组合进化。大概有六个小题目,上午主要讲三个题目:

建立在因果律上的连续性,只是心理假设而已

大家学过哲学就知道“归纳法”,什么是归纳法?比如,你看到亚洲、欧洲的天鹅都是白色,就认为全世界的天鹅都是白色。或者,过去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所以将来太阳会继续从东方升起。

人类百分之百的经验知识来自于归纳法。几千年里,我们一直使用这样的归纳方式。直到英国哲学家休谟第一个发现了归纳法的谬误:即使所有前提都正确,结果也可能错的。

因为归纳法有一个致命BUG,它的隐含前提就是未来需要继续跟过去一样,也就是连续性假设。但是这在逻辑上根本无法证明。一旦前提错误,归纳法失效,人类一切知识将失去根基。

那么,真实的世界到底是连续性的还说非连续性的?非连续性,连续性只是假设。接下来我们会证明。

因果律

你应该有这个疑问,如果现象世界是非连续性,为什么我们感觉世界是连续性呢?

休谟说,人类靠联想把不连续性的现象联系起来。换句话说,事物之间其实没有联系,你用因果律把两个现象连在一起而已。什么叫因果律?它有两个条件:

休谟说,我们从来没有发现任何力量,让A一定导致B出来,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事件伴随着另一事件。所以休谟的结论是,事物并非真实联系在一起,而是在我们通过联想联系在一起。

关于这一点,罗素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比喻,农场里面有一只鸡,每一次看到农场主来会被喂食,这只鸡就认为农场主的到来和喂食存在着因果关系。结果有一天,农场主带来的不是鸡食而是猎枪。

我们几乎在所有的时候都是这只鸡。商业上所有重大失误就是把心理假象当成了逻辑的必然。建立在因果律上的连续性,只是心理假设而已。

时空律

你如果觉得这个挖得还是不够,我再往下挖,时空律。因果律建立在时空连续之上的,今天发生的事明天还会发生,在这发生的事情在那还会发生。

那么,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存在,还是虚构的假设?其实都是主观的想象。

牛顿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客观存在,两者没有联系。但是爱因斯坦认为时间是相对时间,空间是相对空间,相对时间里,运动速度越快,时间越慢,相对空间运动速度越快,物体长度会变短。

历史上最后一个大哲学家是康德,康德的结论:时空不是客观存在,也不是独立的事物,而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先验性假设,如果没有这个假设,你的感知系统无法感知外界,也无法感知自己。

我在说什么呢?连续性的根基是时空连续,而时空本身居然是一个假设,如果这个背景都是假设,连续性当然是假设了。

科学取代了宗教,成为新的宗教

很奇怪,现象世界是不连续的,但是人类只能生存在连续性假设之上,所以古往今来所有的思想家的工作,就是帮助人类在不连续性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连续性的假设。

接下来我用两场革命证明这个观点,认知革命和科学革命。

认知革命

250万年之前人类起源于东非,15万年之前智人出现了,7万年前智人基因突变,引发了一场认知革命:

其他人类和动物只能讨论客观事物,牛、羊、食物、野兽,这是思维方式严重限制了他们合作能力,而智人不仅可以讨论客观事物,也可以讨论虚构的事物,这是大规模合作的基础。

由于有虚构的故事作为根基,就可以把因果连在一起了。

举个例子,文字是不是虚构的故事?可是今天离开文字我们寸步难行,它把陌生全连在一起了。钱是不是虚构的故事,当然是,任何两个竞争对手,不管打得多厉害,都会相信金钱。

还有银行业的秘密,如果你存了100块钱,银行就可以贷出1000块钱,中间有900块钱其实只是数字,如果所有储户都去银行提款,任何一个银行会立刻倒闭。

这不是诈骗,而是人们想象力的一个发挥,真正让银行和整个经济发展是对未来的信任,就是相信未来比过去更好,未来的资源肯定远远超过现在的资源。

过去的人不相信“明天会更好”这个虚构的故事,你问孔子,孔子会说周公时代最美好。基督教也是一样,都认为黄金时代属于过去。

1620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历史上开始出现“进步论”的概念。进步就是在承认我们的无知之后,认为只要投资科学研究,一切就能变得更好。

进步论这个虚构的故事,在过去400年来,建构了人们面向未来的连续性思维基础,所以整个资本主义现在成了一套伦理和信仰,增长成了无上的目标,未来更美好就是把现在和未来的因果律之间建立了一个连续性的根基。

科学革命

我再举另外一个例子,我们今天还处于之中的科学革命。科学革命为什么会出现的欧洲?

1775年,亚洲占了全球经济总量的80%以上,中国和印度占了2/3。但是,1950年,西欧加美国的经济总量占全球50%以上,中国只剩5%。如果欧洲人在1770年面对中国人并没有什么科技优势,为什么他们能在接下来的短短一个世纪,和中国拉开这么大的差距?

中国其实并不缺乏制作蒸汽机的科技,中国缺的是西方的虚构的故事体系,包括最革命性的——科学的思维方式。

什么叫做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前现代社会经典《圣经》、《论语》中,因果律法则一般都是用文字和故事叙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集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因果律建立在“微言大义”上。它的问题是不能精确预测,也不能证伪,其自身含义也经常飘摇。

牛顿改变了今天全世界人的思维方式,用三个简单的数学公式就解释天上所有行星的运动和地上所有物体运动的规律,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万有引力。所有因果律建立在不变的科学定律之上,可以预测,可以证伪。

牛顿墓志铭有一句话:自然被隐含在黑暗中,神说让牛顿去吧,万物顿成光明。换句话说隐藏着,科学取代了宗教,成为新的宗教。

因果律的根基已经变成了物理定律了,直到今天,所以科学无非就是两件事情,当初始条件和科学规律相结合的时候,人们会对未来预测,当最终状态和科学结合的时候,人们对过去进行解释。

牛顿的定律成为今天整个世界的世界观,我们相信机械论,相信连续性,相信可预测性。我在说什么呢?现象世界的本质是不连续性,但是人类只能生存在连续性基础之上。

当发生变化的时候,越是有丰富经验的人表现得越拙劣

第三个部分叫做思维的遮蔽性,非连续之间是不可直接跨越的。连续性假设一旦建立之后,你就突破不了。

很多人会问,善友教授,你夸大其词,这有什么难的呢?如果假设不对,我们放弃不就完了吗?

但是,我们今天认知的判断系统里面,怎么判断一个信念是对的或者错的?《世界观》里有一章谈什么叫真理,有两个标准:

第一个标准是真理符合论。道理跟客观世界相一致就是真理,否则就不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一个妄想,客观现实根本离不开我们的主观信念,比如我们看到了红色,觉得是客观世界,但是客观世界根本没有红色这个东西,这本身是一个波长。这是人类无法突破的认知局限,我们看外在世界都是带着主观感官进行的再现。客观世界是不存在的。

第二个叫做真理连贯论。一个信念如果能与整个信念体系连贯一致,它就是正确的,否则就不是。

但是你怎么来判断整个信念体系就是正确的呢?这里会陷入循环论证,你用你的集体信念本身去判断集体信念是否正确,当然是对的。自己看自己永远是对的。

我们从两个方面证明:文化的遮蔽性(王东岳)和创新者的窘境(克里斯坦森)。我接下来举的例子,都是学术大家分别在学术领域证明过的。

文化的遮蔽性

王东岳说文化会有三个要素,第一个是生存结构。第二个是会产生特定思维方式。第三,一旦你的思维方式成立了,无论过去多么有效,环境变化了之后,就变成有遮蔽性了。

比如说农业时代,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儒家文化,儒家文明非常好地帮助中国适应了2000年的农业文明时代,但是今天当农业文明这个底层的根基已经被工商业文明所取代的时候,恰恰是由于儒家的强势产生巨大的遮蔽效应,让中国很难自发转换进入工商业领域。

文化的遮蔽性,大到人类、国家文化,小到企业、个人,文化都是一样的,你必须生活在连续性上,文化不就是连续性吗,而这个文化通道一旦建立之后,它维护了你原来的生存,而生存结构一旦改变之后,你几乎是过不去的。

创新者的窘境

这跟你的能力无关,而是跟你的思维结构有关系。连续性一旦建立、不可突破,所以我认为遭遇不连续性是企业兴衰的第一因。

为什么呢?管理者通常是基于过去的经验预测未来,认为其中有因果关系,而过去的经验和未来的现实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是你的联想而已。

当产业变化比较慢的时候,用过去预测未来不会有大的变化。如果你从一个S曲线向另外一个S曲线转折的那个当口,就是不连续期,如果再用过去预测未来,不但无用,反而有害。

几乎所有的大公司是死在这个时刻,当发生变化的时候,越是有丰富经验的人表现得越拙劣,越专业的人在下一个时代死得越惨烈。

举个例子

1984年的IBM,税后净利润已达65.8亿美元。其中,PC销售占据市场份额的80%,但是就利润来说,占IBM整个体量很小。IBM主营业务还是大型机。

1985年,大型机业务负责人埃克斯晋升为总裁,他认为IBM一直会保持爆炸性增长,事实上之后IBM陷入巨大的危机,轰然倒下。为什么?因为连续性发生变化了,当时遭遇的是从大型机到PC机的不连续性。

IBM之所以跌这一跟头,跟认知遮蔽性不无关系。就在大型机的主导地位逐渐消逝之际,埃克斯与IBM所熟知的这个世界正在他们眼前急剧变化,但他们一无所知,甚至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再举个例子

你跟我说这是个案,我们来看诺基亚。

2007年,诺基亚销售额占全世界手机销售额的40%,同年,iPhone1上市了,谷歌开始做安卓。诺基亚的CEO看到苹果手机说,苹果手机就是一个小玩意,我们对手还是摩托罗拉。最后,在功能手机连续领先14年,诺基亚最后在智能手机时代插草卖身。

当诺基亚现任CEO在最后的记者招待会宣布把公司卖掉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死了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你可能会说这是管理的问题,其实很多没有跨越不连续性的公司,都是管理最好的公司。我在说什么?管理不是企业兴衰的第一因,一旦遭遇不连续性,恢复增长引擎的可能性只有4%。死就死在了思维上。

所以卡尔波普尔讲了一句话,任何时候,我们都是关闭自己认知框架的囚徒而已。尽管跳出去只是一个更大的囚徒框架,但是也毕竟比以前宽敞很多。

一声叹息!创始人或者领导人的认知边界是企业的真正边界,因为他无法自我突破,会形成遮蔽性,你过去的成功才是你未来的最大障碍。

为什么要加入混沌研习社?因为每个公司都已经形成自己的集体信念,在内部永远无法突破自己;用其他人的世界观来观照自己。看到了,才有可能到达。

所以,科学革命跟前现代社会最大的不同,就是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前现代社会几乎所有的经典都假设:所有的重要事情已经被圣人或者神知道了。

愿意承认自己无知,会更有求知欲。所以《人类简史》里讲这样一句话:科学革命不是知识的革命,而是无知的革命。

还是要交代一下,我讲的都是错的,我今天努力在哲学和科学的基础之上给大家找一个关于创新的基石,这并不容易。我今天讲哲学,讲科学,讲生物学,你可能要说,李善友教授,你自己又不是专业学这些的,凭什么来讲?

我不敢说我讲的都是专业的,但是我讲任何东西都很真诚的,我努力做到任何素材都有至少三个出处。也许是错的,我希望你能帮我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