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初恋】屠格涅夫的《初恋》 结构耐人寻味
初恋,初恋故事,屠格涅夫,爱情,成长小说
文艺观察
作者:吴昕孺
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初恋》问世于1860年,是其创作最为旺盛时期的作品,绝不是一部随意之作,故我们也不能随意读之。
一般人涉及“初恋”这样的题材,很容易将它写成一部充满荷尔蒙气息的成长小说,写成一部激荡着诗意忧伤的青春之歌。屠格涅夫的卓越在于,他写出了远远超出这两者的东西,那就是命运的无常——爱情与死亡唇齿相依,初恋与绝恋不期而遇,信诺与背叛难解难分。《初恋》不是一支牧歌,而是一出悲剧,是通过爱情与死亡对命运的诠释。
小说开头有一个楔子。第一句便是“宴会久已散了”,这无疑是一场日常宴会的散席,但置于全篇之首,亦颇有“人生无不散之筵席”的意思。第二句“时针敲过了十二点半”,跨越了一天,既是当时时间之实指,也不无“不知今夕何夕”的况味。
接下来,宴会主人邀请留下来的两名客人谈自己的初恋。一个客人说:“我没有初恋,我是从第二次恋爱开始的”,因为他的“初恋”是他六岁时对乳母的爱;而主人的初恋故事用一句话就可讲完,他只和自己的妻子发生过恋爱。
然后,才引出弗拉基米尔写下来的这惊涛骇浪般的“初恋”。为什么要有这么一个楔子?我觉得,屠格涅夫是想告诉读者,他无意于为自己的爱情立传,他只想写一个普通人的初恋故事,但即便是普通人,也会拥有不同寻常的爱情。
而小说结尾,屠格涅夫近乎突兀地写到另一个人的死亡。弗拉基米尔在听到齐娜依达死讯的两三天后,他来到了所住小区一个贫苦老妪临终的床边。“直到她最后的力离开她的时候,她画着十字,不住地念叨‘上帝,饶恕我的罪过’……我记得就在这儿,在那贫苦老妇人的床边,我替齐娜依达担忧起来,我要为她、为父亲,也为我自己祈祷了”。
错过了与齐娜依达最后相见的机会,弗拉基米尔认为他所见证的贫苦老妪的死,也就是齐娜依达的死。弗拉基米尔对齐娜依达的担忧,实际上是为齐娜依达感到深深的惋惜。
屠格涅夫曾有过一次青春的冲动,生下了一个女儿。这件事让他自省且自警,所以当他后来对法国著名歌唱家波琳娜产生狂热爱情时,他有效地约束了自己,将爱表达得淋漓尽致,将欲疏导得井井有条。他应该感谢波琳娜,正是这样的女人,给予屠格涅夫灵魂的洗礼,才让他由一位蹩脚的诗人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小说家。(吴昕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