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变色龙 童道明走了带着契诃夫式的悲悯和温厚

2019-08-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当学生的时候在期刊上读过他不少剧评,篇幅通常不长却很有力量,不难看出这是一位对青年创作者和先锋改革派非常包容和鼓励的学者.工作后相识,进而走进他的家,开始了此后长达数年的交往.契诃夫变色龙 童道明走了带着契诃夫式的悲悯和温厚童老师的稿件都是手写,完成后由我录入电脑,因此,我有幸成为他人生最后几年里很多文章和剧本的第一位读者.童老师多次提起他上世纪50年代留苏时的老师--俄罗斯契诃夫学会主席拉克申,感念是他牵着手将自己引入了契诃夫的文学殿堂,自此,童老师与契诃夫在精神上再也没有分离过.契诃夫变色龙

当学生的时候在期刊上读过他不少剧评,篇幅通常不长却很有力量,不难看出这是一位对青年创作者和先锋改革派非常包容和鼓励的学者。工作后相识,进而走进他的家,开始了此后长达数年的交往。

契诃夫变色龙 童道明走了带着契诃夫式的悲悯和温厚

童老师的稿件都是手写,完成后由我录入电脑,因此,我有幸成为他人生最后几年里很多文章和剧本的第一位读者。

童老师多次提起他上世纪50年代留苏时的老师——俄罗斯契诃夫学会主席拉克申,感念是他牵着手将自己引入了契诃夫的文学殿堂,自此,童老师与契诃夫在精神上再也没有分离过。

契诃夫变色龙 童道明走了带着契诃夫式的悲悯和温厚

从童老师身上,我清晰地感知到契诃夫式的悲悯和温厚。每次晚饭后,童老师坐于饭桌旁,后背笔直地靠在椅背上,悬空手持纸稿用他极有辨识度的沙哑声音念了起来,不时停顿等我的录入跟上。俄罗斯名字不少长串儿,遇上我不熟悉担心拼错的,童老师就耐心地一字一字拆解。

契诃夫变色龙 童道明走了带着契诃夫式的悲悯和温厚

录完一大段就停下来,由我念一遍确认。那里面常常有俄罗斯广阔大地上的森林,笼罩整片森林的暖阳,被温柔注视着的平民……不时偶遇闪光的句子,诸如 “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无论是面孔,还是衣裳,还是心灵,还是思想”(契诃夫语),或是“我的忧伤透着亮光”(普希金语),仿佛我也漫步于俄罗斯文学百花园里。童老师的译笔偏散文风,我边听边录,也是别样的享受。

年龄似乎并未影响写作进度,他终年笔耕不辍,自律又认真,不曾浪费时间。明明刚送给他一个新本子,不到一个月竟然发现已经写满了,一本小书就此成型,这让送本子的我也颇有成就感。他一定有很多个本子,且从不丢弃。一次我在一个已然泛得深黄的旧本子里看到夹着的一张小卡片,上面记着我看不懂的俄文,原来那竟是半个多世纪前他留学苏联读大学时所记,依然完好无损。老派知识分子的惜物让人动容。

伴侣相扶相携的一生

每次录文稿都是在晚饭后。是的,这些年我在童老师、付师母家里蹭饭无数。等阿姨开饭前,照例是我们三人的国际大事讨论时间。师母爱看凤凰网资讯,童老师有翻阅报纸的习惯,他们紧跟时代,一点不曾落伍。

各自表达观点难免会产生分歧。师母大概属于阳光积极派,很容易看到光明面;童老师更理性一些,会提出光明背后存在的问题。于是就常常看两位老人斗嘴。我的观点大多时候比较靠近童老师,可又不好太明显地站过来,于是只能两边劝和。童老师如果多辩解两句,师母很可能义正词严地来一句:“你不要再说了!”然后童老师真就立马不说了。绅士气十足。

每次辩论后的晚餐都很丰盛。童老师常常指着盛了五六个鸡翅或鸡腿的盘子对我说:“我们不能吃,这些都是你的。”师母在旁补充:“这些肉和菜是我在某某大超市买的,不含添加剂,安全,你放心吃。”我每次都是主力。

师母担心我下班回家辛苦,于是每次都给我准备一大袋零食和水果,或是稻香村的糕点,或是朋友从国外带来的巧克力。我每次都和她说千万不要麻烦,可她仍然一次不落地准备好,还让我带到单位给小伙伴吃。他们家请有阿姨帮忙做事,可像出门买东西这种事,师母总还是要亲自同去。

记得有一回她给我买了很多独立包装的青豆,卖家问已然白发的她牙好能吃青豆啊?她告诉人家:“我有个30岁的小朋友,她爱吃。”听到师母的转述,我笑了好一阵子。

有一天童老师说:“ 本来我要出去给你买烧鸡的,可是一看外面,雾霾实在太大了……”我差点泪目。他那会儿已经80岁了啊。后来一次还真就准备了一整只烧鸡让我带回家吃。师母解释说:她原本想自己去买的,可是那天实在太忙了,就派老童去了。

童老师回来后,很兴奋地介绍店里有卖啥卖啥的……师母讲到这儿的时候,一脸嫌弃表情,说:“我天天去,能不知道里面有啥吗?他呀,从来不自己买东西,就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童老师立马低低地说:“我也是买过东西的,XX年我去厦门开会,给你买过一双鞋子……”

一次童老师突然和我说:“你师母觉得我小气。”我很诧异地问为什么。结果他说:“你师母说请你去旁边的广西大厦饭店吃饭,我说在家里吃就挺好。你师母每次充话费都是200,我只舍得一次充50。”听完后我笑得不行。

师母把童老师的生活安排得妥妥帖帖,我曾见过她手抄的一本菜谱,告诉我怎样给童老师搭配饮食更健康。每次见到童老师,着装都是干净利落,一看就是家里有位好领导。我也曾看过师母弹琴童老师看报,传统相扶相携的爱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童老师这些年能够心无旁骛地结出这么多硕果,和师母的辛苦付出绝对是分不开的。

念旧和感恩

提议让于是之的灵车绕首都剧场一圈后离开

童老师是个特别念旧和感恩的人,这从他对亦师亦友的于是之的态度上最能体现。

上世纪80年代,他们在戏剧领域有过多次合作,精神上非常投契,彼此欣赏有加。童老师念念不忘90年代初于是之在《茶馆》谢幕演出时的场景,是他陪着于是之走出后台,这位演技卓绝的演员就此彻底离开了他倾注一生心力的话剧舞台。

于是之不幸得病,在以后的数年里日渐衰退,卧床多年。每年大年初三下午两点,童老师都雷打不动地去医院探望老友,虽然于是之早已认不出他。

于是之离世时,夫人李曼宜把童老师叫到家里商量后事,最后采用的是童老师曾经的提议——让于是之的灵车绕首都剧场一圈后离开,让他最后一次再看看心爱的剧院。这样从未有过的举动,得是多么知心的朋友才能想出来的啊。

于是之逝世后,童老师在多个场合多篇文章里反复提到他,我分明能感觉到,他特别希望这位伟大的演员不要被世人遗忘。

他曾不止一次给我讲过关于于是之先生的故事。一次,一个拥有众多头衔的人把名片送给于是之,当他拿到交换来的名片时,发现上面只有“演员”俩字。于是这个人回去重新制作了名片专程送来。

童老师曾经说过,他觉得于是之是他认得的人里最像契诃夫的人。他曾在文章中引用高尔基回忆契诃夫的文字:“我认为每一个人,到了安东·巴甫洛维奇身边,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自己产生了一种愿望:希望自己变得更单纯,更真实,更像他自己。”他说自己来到于是之身边,也会产生这样温暖的感觉。他觉得于是之既“正”又“真”。

两三年前已经开始思考死亡

随着友人一个个离开,童老师也渐渐高龄,我总以为他的身体状况相对于他的年龄来说算是不错的,耳聪目明,思维非常敏捷,我总感觉很多年轻人的反应速度可能都比不上他。当然,这可能与他多年从事文学研究工作有关,他对理解人性总是保持着通透的敏锐。

可是大约两三年前的一天,他突然问我,如果得知他突然要离世的消息,我会出现吗?后来我才知道,这个问题他还问过别人。想来他那段时间一定集中思考过死亡这件事。

再后来一次我接到他的电话,问我是否去了八宝山送别童庆炳老师。接着告诉我,有一家报纸的编辑打来电话,听到他接起的声音后有些迟疑,原来对方误以为去世的是这一位“童老师”。电话那头传来哑哑的笑,还跟我描述了接通的那一刻气氛的些微尴尬。我隐隐感觉到,忧伤多过释然,那也许就是年龄所带来的无可避免的无奈吧。

担心出版社赔钱,放弃版税还主动购买两三万元的书

大概因为一生研究契诃夫的缘故,他对旁人已有或潜在的困境有着超出常人的敏感。一次师母抱怨童老师出了新书买来送朋友,非要一次买上一千多本,整得客厅都放不下了。童老师只悠悠地说:“家里有粮,心里不慌。”师母和我又何尝不知道他是担心出版社编辑赔钱,于是放弃版税还主动提出购买两三万元的书,他这是在兑现承诺。

就我所知,童老师早几年便学会使用微信,发信息给他,很快就会收到回复。前两年,80岁的他在外孙的鼓励下开起了微信公众号“童道明札记”,文章由他写好后发给女儿,然后由外孙在公众号里编辑推送,祖孙三代接力完成。每周两篇短文,内容大都与文学以及戏剧有关,每篇不超过400字,他秉承的是契诃夫的那句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姐妹”。这样就可以让人用不超过两分钟的时间读完,并从中得到一点知识或是感悟。

他努力用不侵扰大家更多时间的便捷方式,与人世发生着温暖的联系。

而他的个人公众号,永远地停留在了2019年4月13日18:42,文章的标题是《感念拉克申老师》。

没等来《演员于是之》上演是最后的遗憾

他曾经说过最想写三个剧本,一个是关于契诃夫的,一个是关于冯至的,一个是关于于是之的。契诃夫和冯至是他最喜欢的作家,他已经分别写过以两人为主角的剧本并成功上演,在今年2月份,他终于完成了第三个剧本——《演员于是之》。

童老师托我把剧本送给李曼宜老师请她指正,还不忘叮嘱我要跟曼宜老师说如有任何认为不妥的地方,他都可以删去。小心翼翼的语气倒像个编剧新手,可他此前已经写出过十多个剧本了。我理解为那是对老友和家人的尊重。

曼宜老师很快读完后,认认真真地写了两页纸的意见,当然大部分都是肯定和感谢,也指出了其中微小的人名错误。童老师接到反馈后很是开心,有种石头终于落地的稳妥感,之后他便着手联系剧场和导演。有一天发来一条信息,告知我定于7月上演,并嘱我暂时不要告诉曼宜老师,等最后确定了以后再说。谁承想,他有生之年竟然没有机会让曼宜老师知道这件他筹划了这么久的大好事。

我确定,如果没有这么突然的离世,新剧上演时他一定会邀请亲朋好友同去现场观看,我太知道于是之对于他的意义了。

他近乎完满的一生里,嵌下了这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他看不了的剧,我们会替他好好看。

童老师家的客厅里,摆放着濮存昕赠送的书法作品,上面是弘一法师的一则偈语:“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不被彼此的盛名所累,回归到朋友的真义,这大概就是他们的写照。

剧作家过士行曾说过,童先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后的士大夫。大概就是因为在这个喧嚣驳杂、戾气丛生的时代,童先生始终秉持着做人的正直善良和做事的干净纯粹,静水深流,他默默地夯实思想的根基,提醒我们生命所能呈现的更好姿态。

我总相信,为他开启的天堂大门口,一定站着前来迎接他的契诃夫、于是之,他们从此可以抛开现实万千羁绊,自在地写戏、演戏、谈戏。犹在人间的我们,怀揣温暖念想,好好生活,认真做人,踏实做事,不枉费此生曾被他们的光芒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