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草春晖的故事 【捐赠故事】安永强:寸草春晖 感恩母校
编者按:为进一步丰富交大西迁博物馆捐赠纪念墙的文化内涵,将之打造成为传承西迁精神和弘扬饮水思源传统,激励广大青年学子潜心学习、砥砺奋进的宣传阵地,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启动“交大西迁博物馆捐赠墙背后的故事”征文活动,并向全体《助(筑)力西迁——交大西迁博物馆建设基金项目》捐赠人发出诚挚邀请。
近日,教育基金会收到电气工程系1978级电器83班(电器81)毕业校友安永强的投稿《寸草春晖,感恩母校》,文中他回忆了自己考上交大以及在交大求学的故事,真情实感跃然纸上。
母校西安交通大学交大西迁博物馆承载着母校厚重的历史和人文精神,西迁老一辈筚路蓝缕、扎根西部几十年,为西部高等教育及其工业、国防的发展贡献奋斗一生形成的西迁精神是母校重要的精神财富,能为交大西迁博物馆增砖添瓦,是交大学子的光荣。
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本人有幸以应届生身份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在那个城乡差别巨大的年代,从山区农村进入城市,实现了令众多乡亲和中小学同学羡慕的从农村户口到城市户口的转变。
那时的老家农村生活艰辛,收入很低,父母能拿出供我上大学的钱少之又少。能完成四年学业,得益于母校的关心和爱护。
记得接到母校的录取通知书后,欣喜之余,按照要求办理户口及粮食关系迁移手续,准备被褥及衣服。我家兄弟姊妹多,两个弟弟还在上学,父母负担重。我上高中时,离家近,吃的是从家里带的馒头,开水泡馍,很少吃学校食堂的饭;盖的是旧被褥,穿的是母亲缝制的衣服。回看当年高考准考证上的照片,我穿着一件土布棉袄,外边套了一件肩膀打补丁的我哥穿过的旧制服。
到城市上大学这样的行头实在是说不过去,父母从商店扯了布料,找村上的裁缝给我做了两身新学生装,缝制了新褥子;大姐帮我准备了新被子和毛巾、袜子、肥皂;二姐夫帮我制作了一个木箱,还帮我买了一套绒衣裤。带着父母给我准备的二十多元钱,告别故乡,踏上了大学之路,从未出过远门的我,心里很是忐忑。
左为安永强校友毕业证照片,右为安永强校友入学时学生证照片
报道入学后,评定助学金,我和班里几个农村来的同学均被评为甲等助学金,每月二十元伙食费,吃饭无忧,课本免费,忐忑之心始变安稳;个人只要负担作业本、穿戴、牙膏牙刷等日常花费,心里顿感轻松了许多。
入学后,我们接受了学校爱国爱校的传统教育,为学校的光荣历史而骄傲,也为能在如此名师荟萃、美丽的校园学习而自豪。我们上学时,母校从上海迁来西安刚二十年,老师大多数还是西迁时的老师,尊崇交大传统,教学认真严谨。
当年后勤部门甚至食堂都有当初西迁时上海来的师傅或子女。学校食堂的狮子头、咕咾肉、粉蒸肉属于淮扬菜,在西安高校独树一帜,享有盛誉。那时的后勤部门北上宁夏,南下汉中,想方设法采购主副食,只为学生花钱少吃得好。
在当年历史变革期,老师们夜以继日编写新教材,校办印刷厂的师傅们加班加点排版印刷,只为我们学生能学习到新知识。
感恩母校,感恩每一个为我们付出辛勤汗水的老师们、工人师傅们。
作为农村来的学生,学校的助学金和生活补助使我感受到学校给予的温暖。记不起是上学第一学期还是第二学期,我将洗过的衣裤挂在宿舍走廊上晾晒,不幸被小偷顺走,很受打击,班干部反映到系里后,系办公室陈茂松老师找我了解情况,并嘱咐我写了一封困难补助申请,给我批了十几元钱,自己再添了一些,重新买了一套衣裤,解决了困难。
毕业分配时,我被分配到地处边远且环境较差的黑龙江鸡西矿务局,系里了解到我的困难,除正常的派遣费用外,另补助了我几十元生活补贴,也使我心里生出丝丝暖意。
工作这几十年来,虽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但在工作过的单位、技术上一直处于前列,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单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工作生活基本顺心,这些都得益于母校的培养,感恩母校。
在2012年大学毕业30周年回校参加校庆活动,2016年母校建校双甲子及西迁60周年活动、二零一八年入学四十周年的助(筑)力西迁——交大西迁博物馆建设基金等几个活动中,我为母校做了屑末的捐助,寸草春晖,聊表心意。
安永强校友2017年9月21日回母校时的照片
虽然各人能力不同,我想,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只要我们每个交大学子尽自己的心意,饮水思源,拿出一份爱心回馈母校,必能在母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感恩母校,祝福母校,愿母校越来越好,早日成为莘莘学子向往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作者简介:安永强,陇县梨林川南村人,1961年4月生,198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电气83班(电器81)。佛山市顺德区永安水电消防工程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一级注册建造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佛山市作家协会会员。
交大西迁博物馆建设基金众筹募捐项目简介:为了更好地在新时代弘扬西迁精神,西安交通大学设立助(筑)力西迁——交大西迁博物馆建设基金,希望能够在最广大范围内汇聚西安交通大学全体校友师生、社会爱心人士及组织的爱心与力量,共同为交大西迁博物馆加油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