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运河的前世与今生
隋大业元年至六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动用百万劳工修筑大运河,可谓旷世神作。隋朝大运河西线从渭水自长安到黄河段称"漕渠",东线淮安到扬州称"邗沟",此二段在隋之前已凿成。而中段最长一段史称"通济渠",则是在"鸿沟"的基础上拓宽、疏浚、改造而成,被称为"地管御河"。
通济渠是大运河上价值最高的一段,成为纵贯南北大运河的中心段。如果从地图上的走势看大运河,那便是一个巨大的"人"字,而郑州恰好处于其中心地位。
距今4000年前,大禹治水时,在圃田泽东面开挖了一条鸿沟,把泽水经开封引入了淮河。这是历史文献最早对鸿沟的记载。
鸿沟之所以久负盛名,完全与秦末那场金戈铁马、蜂起八荒、群雄逐鹿中原的楚汉之争有关。中国象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即指"鸿沟"。
大禹治水首先为了免除人民的水患之苦,其次为了原始的农业灌溉。同时他开凿的鸿沟,是中国大运河史的发端,也是中国漕运建设的伊始。
由于在数千年的时光演进中,郑州大运河因此而有着不同的名称:先秦两汉到南北朝时期,被称为鸿沟,隋唐时期被称为通济渠,宋代被称为汴河,元明清时期被称为贾鲁河等。
通济渠自黄河南岸引黄河水到泗水入淮河,全长650公里,直接沟通了黄河、泞水、淮河、长江四大水系。通济渠西连洛阳以通长安,东接淮河抵达杭州,一路浩浩荡荡,波涌奔腾。其长度举世无双,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宽度及通航能力也史无前例。
渠宽四十步,烟波浩渺,沿渠筑有御道,风吹柳絮似烟腾雾。唐代白居在《隋堤柳》中写道:"西至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以此赞美汴河隋堤的胜景。大运河上曾一度出现"商路往返,船乘不绝"的繁忙景象。
公元605年秋天,杨广率领后妃、王公、百官二十余万人,从洛阳登上装饰豪华的"龙舟"——堪称浮景的"水殿"九艘,开始南巡江都扬州。江面上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巍巍凛凛,甚为壮观。正所谓"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其奢侈糜费实为罕闻。
北宋建国后,定都汴京开封,改变了长期以陕、洛为全国中心的政治格局。汴河是东京与外界相联系的主要河流。而郑州段运河作为汴河的上游,在国家漕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顺治荥阳县志·舆地》记载:"附居者烟火千家,往来者贸迁万种。"沿河两岸,铁器、瓷器、盐业、烟草、药材、丝绸,及各种杂货应有尽有,热闹非凡。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郑州大运河申遗办,对运河遗址进行了全线调查和考古发掘,基本摸清了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的走向。现存包括索须河运河故道和一段汴河遗址。其中索须河段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现存最完整的遗存,它西起丰硕街,向东汇入贾鲁河,全长约十六公里。
根据考古发掘可知,惠济桥始建于隋唐,与通济渠的建筑时间相同。现存的惠济桥,属于元末明初重修建之遗存。如今两端的桥楼已荡然无存,在漫长岁月的磨砺后,它已被锻造成了一座永恒的丰碑。(苏 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