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衡医院】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 擅用附子有秘诀!
吴氏擅用附子,视“附子味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中药十大主帅》)。善于广用、重用、专用之,胆识兼备,屡起疑难大症,世誉“吴附子”,可谓实至名归。其用附子风格、法度直逼郑钦安。当代著名经方学家黄煌教授曾评价吴氏:“他对附子的研究颇深,其医案中对阴寒证的识别、附子的用量以及那确切的疗效,既让你惊心动魄,又让你不由称奇叫绝!”(《医案助读》)
吴氏治疗阴证,可谓方方不离附子。但凡面色淡白无华或兼夹青色,倦怠无神,少气懒言,力不从心,动则心慌气短,自汗食少,畏食酸冷,溺清便溏,诸寒引痛,易感风寒,甚或形寒怕冷,手足厥逆,恶寒蜷卧,喜暖向阳,多重衣被,口润不渴或渴喜热饮而不多,舌质淡或兼夹青色,舌苔白滑或白腻,脉象多见沉、迟、细、弱、虚、紧等症,都可以用附子治疗。
“凡遇阳虚不惮用姜附,且以人身脆薄,药必胜病之故,分两稍微加重,岂有他哉?诚以病情病势如此,不能不如此也。乌附虽为毒药,若用之得当,煎之极熟则有立起沉疴之功”(《医验一得录》)。
在《吴佩衡医案》中,阴证计有55例,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多个病种,每案均用附子,且均为君药,剂量恒重,远超过其他药味。其中四逆辈37案,麻辛附子汤8案,含附子方如真武汤、乌梅丸、潜阳丹、应症方加附子等10案。尤可钦者,孕妇患阴证,亦用附子,且量重惊人。
作为火神派传人,吴氏不仅广用附子,而且善用大剂量,惊世骇俗,可谓无出其右者。他认为:“病至危笃之时,处方用药非大剂不能奏效。若病重药轻,犹兵不胜敌,不能克服。因此,处方用药应当随其病变而有不同……古有‘病大药大,病毒药毒’之说,故面临危重证候勿畏惧药毒而改投以轻剂。否则,杯水车薪,敷衍塞责,贻误病机,则危殆难挽矣。”(《吴佩衡医案》)
“切勿效终身行医而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若医而遇附子之证,何以治之?于临证时应分清虚实寒热,当用则用,有是病用是药,定能指下生春,活人无量,切勿以人命为儿戏也。”(《中华中医昆仑·吴佩衡卷》)
在《吴佩衡医案》中,使用附子共计55案,其中成人47案,初诊方100g以上者22例;60g以上者11例;30g以上者12例。复诊逐渐加量至150g者4例;加量至200g者5例。剂量最大者如治省立昆华医院院长秦某独子(13岁)的伤寒重症,初诊方即用250g,后加至每剂400g,而且昼夜连进2剂,合起来就是800g,终于挽回厥脱重症,令人惊心动魄。
吴氏投用附子,强调“开水久煎”,一般要煮3~4小时。他说:“后世因煎煮不得法,服后往往产生麻醉,始用种种制法而成熟附片,意在减少其麻醉之性。其实附子只在煮透,不在制透,故必煮到不麻口,服之方为安全。”有时为了抢救重症,大剂投以附子,则药壶连续置于炉上不停火,久煎附子,随煎随服。(《医验一得录》)
初诊用附子,以60~100g多见,60g为其规范用量,观其书中多次标示附子用量可知。“桂附理中汤:附片二两,干姜一两,肉桂三钱,白术三钱,党参八钱,甘草二钱;四逆人参汤:附片二两,干姜八钱,甘草三钱,人参三钱;吴萸四逆汤:附片二两,干姜八钱,吴萸三钱,甘草三钱,加肉桂三钱尤妙。
”(《中医病理学》)潜阳封髓丹:附子二两,西砂三钱,龟甲四钱,黄柏二钱,甘草二钱(以上药物剂量为吴氏核定)(《中药十大主帅》)
按:看得出,附子都用二两(即现在的60g)。
在应用附子等辛热药物治疗阴证时,是否夹用熟地等滋阴之品,是温补派与火神派的重要区别。吴氏在这一点上,表现出鲜明的火神派风格。他认为扶阳驱寒,宜温而不宜补,温则气血流通,补则寒湿易滞。因此,他用扶阳诸方所治阴证案例,绝少夹用滋补药品,这方面他较郑氏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张景岳所制回阳饮,系四逆汤加人参,郑钦安虽然认为人参是阴药,“用为补阳回阳,大悖经旨”,但他在临床中有时或用之。而吴氏所用回阳饮,乃是四逆汤加肉桂,称为“大回阳饮”,摒弃人参不用,不夹阴药。
不仅如此,补气药也绝少应用,嫌其掣肘。“正治之方决勿夹杂其他药品,如果加入寒凉之剂则引邪深入;加入补剂则闭门留寇,必致传经变证,渐转危笃费治。”(《医药简述》)观吴氏各案,用药专精,法度严谨,确有十分丰富的经验。
前面讲过,吴佩衡用附子,初诊以60~100g多见,60g为其常规用量。初诊得效后,通常加量,不以病减而减量,与“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之旨相比,另备一格。观吴氏各案,大都如此处理。取得显效后,再逐渐减量,所谓“阳气渐回,则姜附酌减”。
这一点,他与另一火神派名医范中林先生(1895—1989)颇为相似,后者各案初诊方附子通常用30g,得效后增加用量,一般是翻番加倍。取得显效后,再减量改为初诊剂量。(《中医火神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