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大掌柜姚真真 胡庆余堂“大掌柜”刘俊:传承不守旧 创新不忘本
采访刘俊是在上午10点,在他的办公室里,胡庆余堂的产品研发团队刚刚就一款新产品的功效与口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这样的头脑风暴如今几乎每天都在胡庆余堂上演,刘俊说,“即便是百年老字号,想要在市场上长盛不衰,必须拿产品说话——不是我们认为好的产品,而是消费者认为好的产品”。
坚守老底子,还是拥抱新变化?“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年近六旬的“大掌柜”刘俊,见证了胡庆余堂这位百岁老人,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探索出一条振兴之路。
修成规矩,乃得方圆
杭城的老百姓都知道,胡庆余堂里面的匾额很多,大都是朝外挂的,惟独有一块却是朝里挂,那就是“戒欺”匾。“戒欺”匾由创始人胡雪岩于开业之初亲笔写就,完整的86字匾文,胡庆余堂的员工烂熟于心。
1980年,20岁出头的刘俊进入杭州中药二厂,从基层一线干起,在各个岗位上经历了台阶式磨砺。当时杭州中药二厂的厂长正是“江南药王”冯根生,在刘俊的印象中,冯根生是位和蔼的长辈,常常身体力行地向他们讲授“戒欺”的道理。“冯老曾跟我们讲他年轻的时候当学徒,师傅会在门槛里放些零钱,考验学徒会不会一边打扫屋子,一边把钱藏进自己的口袋里。他一直强调,人品永远是第一位的,否则人越邪、能力越大,危害也就越大。”
由于杭州中药二厂原是胡庆余堂的一个制胶车间,独立出来之后既没有老底子的产品,也没有成熟的人才队伍,“唯一能做的就是创新”。在冯根生的带领下,中药二厂推出了不少具有突破性的创新产品,比如在全国首推中药口服液,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而刘俊,也是中药二厂艰苦创业的见证者与亲历者。
1984年,杭州中药二厂被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试点单位,冯根生向杭州市政府请求在企业内部实行合同制,打响了改革的第一炮。 国有企业的诸多弊病得到根治,企业效益好了,员工工资也涨了。到了1988年,中药二厂的销售额猛增到1.7亿元,在中国2000多个中药厂中第一个销售额超过1亿元,利税也在4年多时间内增加了9倍。
刘俊认为,这样的发展成果与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密不可分,“改革开放是国家为所有企业创造的机遇,这样的机遇是普惠的、平等的,关键在于企业自身能否踏准时代的节奏,顺应市场的变化”。
1992年,中药二厂改制为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与此同时,胡庆余堂却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无法适应商业体制的变化,发展速度陷入低谷。1996年,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全面接管胡庆余堂,刘俊被任命为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厂长。
为了让胡庆余堂这棵百年老树重发新芽,冯根生开出了“理清摊子、转换机制、擦亮牌子”的12字良方,不仅大刀阔斧地砍除没有市场竞争力的生产线,集中精力培育重点产品,还大胆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搬掉“铁交椅”。次年胡庆余堂就扭亏为盈,营收达5000多万元,此后每年利润均以超过100%的速度提升。
“胡庆余堂有产品、有质量、有文化、有品牌,唯一缺失的就是市场;在适应市场经济这个‘方圆’的同时,也不能丢掉‘规矩’,这个‘规矩’就是‘戒欺’。”在刘俊看来,“修成规矩,乃得方圆”,是胡庆余堂“戒欺”文化在新时代的注解。
大胆创新,勇于试错
近年来,胡庆余堂有不少让外界“大跌眼镜”的创新产品,也尝试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玩法,改变了老字号在人们心中“古旧过时”的固有印象。“过去我们做出来什么产品,就拿到市场上去卖;现在是市场需要什么产品,我们再去做。”刘俊认为,任何的百年老字号都得跟现代生活方式接上榫头,满足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
胡庆余堂有一本代代相传的堂簿,里头收集了胡庆余堂多年积累的治疗广谱疾病的药方。刘俊专门组建团队对其中祛湿、美白的方子进行筛选,经改良后,制作成功能性食品“美白膏”。“功能性食品以往在制药厂看来是低端的、上不了台面的产品,但是像这类有保健功效、食用方便、口感又不差的产品,其实很受市场欢迎,这款美白膏投入市场已经三年,销量一年比一年好,去年卖出了一个亿。
”刘俊说,堂簿中还有不少外用的方子,加入现代工艺后,也被制成面膜、脚膜等新产品投入市场销售。
除了产品开发,胡庆余堂还将创新延伸到经营模式上。胡庆余堂在行业内率先开设“名医馆”,提供名店、名医、名药三位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为同行竞相效仿;还成立了电子商务公司,进驻天猫、京东、一号店等主流电商平台,通过互联网扩大销售半径。
五年前,刘俊专程去乌镇参加互联网大会,向阿里的技术总监讨教微信营销是否可行,虽然得到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但刘俊最后果断借力开辟了微营销这条销售渠道。如今,胡庆余堂在互联网各个渠道的年销售额已经上亿元。
“我们在电商平台上线过传统雪梨膏,其膏体的颜色较黑,外包装也比较传统,上线后销量平平。后来,我们针对网上销售的雪梨膏的包装、口味进行改良。没想到新产品的价格相对更高,却依旧卖得比原来更好。”刘俊说。
近两年,胡庆余堂还推出了口味新颖的“汉方咖啡”,在朋友圈内受到了年轻人的热捧。刘俊表示,自己也曾对“汉方咖啡”提出过质疑。但在他看来,传承与创新的碰撞中,唯有尝试才是试金石。“在我们公司中,时常有新老思想的碰撞,但是我们会尽可能去支持新想法落地。
我不能以60岁的思维去否定年轻人的创新做法,有想法就去尝试,在可控范围内,市场反响不好就及时止损。”他坦言,每一次创新都得承受巨大的压力,担心脚下走出的每一步是否会砸掉胡庆余堂这块牌子。
在刘俊的带领下,胡庆余堂完成了以药材种植、饮片加工、成药生产、商业零售、医疗保健、新品科研、文化旅游等为主业的中药全产业链布局。2016年,国有企业青春宝集团启动了混合制改革的进程,胡庆余堂集团公司以4.8亿收购青春宝集团66%的股权,完成了自身的寻根与回归。
与人为善,予己为善
“杭州河坊街上有一间叫‘潘永泰’的弹棉花作坊,始创于清光绪二十四年,是杭城最后一间弹棉花作坊。棉花店的第三代掌门人、省级非遗技艺潘文彪老人去世了,但这门古老的手艺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继续留存下来。”作为浙江省老字号企业协会的会长,刘俊一直非常关心杭城老字号的传承与发展。
他说,许多老字号流传至今,其社会功能已经发生了转变。比如弹棉花,上个世纪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艺,但如今已经成了一个文化符号;还有王星记的扇子,最初具有夏日解暑的实用功能,现在基本已经转变为工艺品,主打审美价值。幸运的是,胡庆余堂的产业方向是亘古不衰的,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只增不减,关键在于如何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
走进杭州河坊街,第一眼就能看到一座徽派风格建筑,临街高大的白墙上,“胡庆余堂国药号”七个大字十分显眼。这是全国原址保护最完好的工商型古建筑群,也是国务院授牌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胡庆余堂斥巨资在原古建筑群基础上创建中药博物馆,自正式开馆以来,接待了数百万中外游人,让全世界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袭击杭城,在胡庆余堂国药号门前,数百人排起了长队抢购“非典”预防药。随着需求量的猛涨,中药材供应价节节攀升,一贴“非典”预防药的零售价是5元多,当时就金银花一味来说,已经从每公斤20元涨到280元,成本就要4.2元。
但在“非典”期间,胡庆余堂的预防药不但没有一天短货,没有一次提价,还带头向抗非典第一线的各界人员赠送药物,总共贴补了50万元。胡庆余堂的大伙自豪地说,胡庆余堂创建初期,江浙一带流行瘟疫,胡雪岩曾经免费开仓送药,济世救民,这就是传承百年的医者仁心。
“胡雪岩当年富可敌国,从丝绸、客栈、钱庄,到军队粮械、漕运,无不涉猎。但站在144年后的今天回头看,其他产业都没有了,只剩下胡庆余堂。这个当时想用来做善事的药铺,反而比那些赚钱的生意存活得更久。”刘俊感慨道,“与人为善,予己为善”,是胡庆余堂人血液里传承百年的基因,也是支撑胡庆余堂百年基业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