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中国文化冷风景 笨地瓜读书笔记系列——李劼《中国文化冷风景》
关于书: 我买到的版本是台湾的允晨文化出版社的,李劼的著作都是由这个出版社出版,自从他旅居美国之后。既然是台湾版本,字体就是繁体,其他和内地的书没区别,大多数情况下不影响阅读,只不过书里有许多是涉及到古文,这样对应的繁体很难认,而且引用的古文没有翻译成白话文,所以阅读是有一定困难。
内地买不到,不过有某宝在,不成问题。书到手价格是近百元,还是很贵的。虽然国外工资高,但书对他们来说也是很贵的,至少在美国的高校有个笑话:想要炫富,每学期都换新的教科书。
书有六七百页,厚重厚重的。书是平装的,没有精装版,书这么厚,没有保护,很容易损坏,没多久我手上的书封面就折痕破相之类。书的纸张比其他主流的要好,很有韧性,不必担心质量问题。字印刷清晰,字体略小。排版有区分正文和引用文,没有发现错字或其他如漏字、缺页、重复之类问题。所以本书的短处在于封面的设计等于没有,其次是没有精装版导致封面很容易破损。
关于李劼: 李劼在国内就是很出色的文化批评家,之后与政府不和出走美国,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李劼的短处有两点。一是遇到有关政府、毛泽东、左翼、共产主义就会好似猫被踩尾巴炸毛,明显的血液上涌,语气激烈,在这方面他是有个人感情偏见在的;二是由于毕竟去了发达国家,看到国外比国内先进,一下子被震惊了,好比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导致他似乎对国外是没见过批评,常常拿国外的事物来攻击国内,可谓“严于律国内,宽于待国外”。这类实例并不罕见,像李劼的有陈丹青、石康、罗永浩。
如果关注李劼的人会很容易注意到李劼是一个很傲气的人,脾气不小,很像评论员、太平天国研究专家陶短房,他也是在国外。因此李劼是个恃才傲物的人,还好有才华,不然肯定比现在还被人讨厌。
导读;《中国文化冷风景》精要辑义。这部分的内容就是名字的内容。把各个章节主要内容浓缩下来,看这部分相当于把书的整个脉络串起来,我们在读书之前先看一下,在后面阅读时能够清楚知道自己阅读到什么地方,接下来又是到哪里,总而言之就是不迷失方向。李劼认为“华夏文化的两大源头是河图洛书、《山海经》神话”。
绪论。我觉得这是本书的精华,是本书的总结,就像是辩论的最后的陈述,把书的关键观点都放在书的前面,可以说是业界良心,相比那些书用塑胶袋封住不让人看,让人买回去一看便后悔莫及。敢把书的精华直接开门见山地给读者,李劼也是相当地对后面的书的内容有自信。
如果没时间看完书,或想装装样子,就看这部分就够了。另外我不知道为什么他要在这部分穿插评价关于毛泽东、蒋介石、共产党,虽然很精彩很有创见,许多的见地是在其他地方看不到,但从后面的书的内容来看并没有牵涉到这些东西,而且就我个人的观点正如我在前面提到的“遇到有关政府、毛泽东、左翼、共产主义就会好似猫被踩尾巴炸毛,明显的血液上涌,语气激烈,在这方面他是有个人感情偏见在的”。
李劼提到毛泽东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集权力话语和话语权力于一身的,其他的古代帝王是没有这样的,帝王只有政治权力,没办法拥有话语权力。李劼认为毛泽东的白话文极为好,所以在话语权方面轻松单方面碾压蒋介石。
第一章 历史的混沌是如何被开窍的。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殷商巨变。 殷商被灭及周公建制意味着中国从原始民主走向中央集权制。我们传统认为是秦始皇开始,实际是周公开始的。中国原始民主的第一破坏者就是大禹,他没有按照惯例禅让而是故意拖延没有选则后续者,从而让自己的儿子启续位。殷商之前,中国处于未开化的部落社会,一切平等,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殷商,大禹把国家传给其儿子启,也就是历史教科书讲的“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从此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但即便如此,原始民主仍未变,因为夏以及后来的商都只是联邦国的召集人而已。当时国与国的关系就是国与国,但到了周国与国则是君臣关系。周武王灭商成为第一个暴力建国的朝代。另外关于商纣王的暴行更像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摸黑。即周灭商既不合.法又不合天道。
在这里,李劼严厉地批评了司马迁的《史记》的弄虚作假,司马迁是信奉儒家,儒家吹捧圣人如尧舜禹,那如何解释大禹私自传位给儿子启呢?司马迁在这里违背了史实,硬是为启找借口:天命所归云云。其实启是运用武力、恐吓、威胁等手段抢夺国家的,并不是如司马迁笔下的美好。
第二章 周公建制的历史意味和人文影响。
李劼详细对比了商朝与周朝的 ,二者之间的巨大区别或者说是实质区别,商是把道德约束给统治者,而周则相反是统治者对百姓的道德约束。按照书中所讲商是”道德指向权力“,周朝以及之后的朝代是”道德指向民众“。这意味着周之后对百姓的桎梏 。
李劼在这章为商和纣王平反,其实,近来有许多的人为商朝平反。商朝和纣王并不是像儒家所讲的那么不堪,有许多是周朝的抹黑和儒家的立场先行。李劼的有力反驳在于他用历史文献和合乎逻辑的推理。
比如:商纣王的暴行集中在孔子,司马迁《史记》,汉代儒生及后来《封神榜》的控诉。后两者不可信因为他们都离商太远。孔子的提供的是他删减过的资料,司马迁则是孔子的追随者,对纣王多有偏见。在对纣王的控诉中最有力的是周武王及周公的话。
有趣的是他俩控诉商纣王的两条大罪竟然是妇女参政和商朝上下酗酒。酒池肉林,炮烙之刑,挖怀孕女子的孩子,挖比干之心都是后来儒生的捏造。大臣批评纣王也是集中在酗酒及看不到周的威胁。孔子的故意删减及司马迁的情绪扩展让人看不到真实情况。可见关于商周的历史并没有完整客观地记录下来。
直到商朝,商纣王与其他诸侯的关系是国与国的关系,周灭商,也就是周公建制之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君与臣的关系。
第三章 《易经》误读河图洛书的四维时空座标。 第四章 姬昌演易的心术独白和《周易》卦爻的必然性结构。
河图洛书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起源,河图洛书直接导致伏羲画八卦,接着姬昌也有后天卦卜出六十四卦,在接着孔子修订成《易经》,之后儒家得势《易经》被捧为六经之首,算命的也出来了。李劼对姬昌的八卦是持批评态度的,书里一大堆图和术语又连接到国外的哲学、物理学,总之一句话姬昌的八卦图是错误的,因为姬昌漏掉了八卦中一个重要的东西:时间维度。
而阿城的新书,就是那本卖得奇贵的像是花光前来抢钱的,观点就是河图洛书其实是天上的星河宿图。
李劼对姬昌的六十四卦的卦辞评价是:这《易经》没什么神秘的,实质就是一个老谋深算的多疑、犹豫的姬昌企图颠覆商朝,借助卦象来断吉凶,卦辞里面充满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推断、思考。.李劼认为解读《易经》关键在于姬昌被囚而演易这个语境。《易经》不是什么伟大的事,这只是姬昌利用占卜来权衡夺天下的内心独白而已。如此才能说通《易经》。
李劼认为《周易》最大的弊病在于它是一个封闭的循环的圈。而中国的知识分子看不到”解读《易经》关键在于姬昌被囚而演易这个语境。《易经》不是什么伟大的事,这只是姬昌利用占卜来权衡夺天下的内心独白而已。“导致中国不管是文化还是人总是在这样一个圈子转啊转就是出不去,不断地重复而没有进步。
我觉得这是有道理的,中国人脑子里总有一个循环的圈子,一年春夏秋冬不断重复,月阴晴圆缺不断循环,甚至天下大势也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第五章 老子《道德经》的历史语境和文化底蕴。
老子与法家不是一路的。历史上以《史记》为代表认为法家是从老子学说演化而来,最直接的证据是韩非有《解老》、《喻老》。李劼则不认同。他认为韩非是世俗的权谋家,老子则是鄙视权力追求纯粹精神的圣哲。老子恰恰是反对权谋的。
李劼认为解读《老子》应该放在周公建制以及孔子追随周公的背景。《老子》是与周公建制针锋相对。孔子的复古是复周公之古,即回到周公中央集权、等级分明制度;老子的复古是复周之前的古,即回到原始民主的平等的社会。李劼不管在这本书还是在书外都对老子的《道德经》赞不绝口。
第六章。 孔孟汉儒及其帝师情节。
在这一章里,李劼狠狠地批评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李劼评价孔子是一个世故的老人,《论语》是一个老人的世故之语。对孔子的弟子子路,李劼是赞不绝口,认为他是正直、憨厚、正气的人,在孔子底下当弟子委屈了,孔子配得不得上子路还有 问题。李劼批评孟子说孟子的理论十分霸道,不是以理服人。
第七章 荀、韩、杨、墨、公孙龙
李劼对荀子、韩非自然又是负面的评价。对杨的:一毛不拔以利天下。做了平反工作。归结起来就是杨的学说乃是独立个人价值至高,个人的权利不受侵犯,有点自由主义的意味。对于公孙龙,李劼则是叹息不已。认为公孙龙的学说的消失是件十分可惜的事,而现在的学者们并没有注意到公孙龙的学说的重要性。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其实背后讨论的是语言的欺骗性,极为与现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相关观点相似,可惜由于汉字是象形文字不如西方符号文字的逻辑性,导致在讨论语言的时候总是隔着一层玻璃。
书中常提到生存与存在着两个词。生存,即是动物本能,是低级的、俗气的、低维的;存在,按照我的理解是有价值的生活或生命。他认为周文王、周公、孔子以及后来的中国人是生存而不是存在。《山海经》里的中国人才是存在。或者换一种可能不是太精确的说法:生存是无意义、无价值的存在,存在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存。
书中把中国人分为两种形象并作对比。一个是《山海经》里中国人的原始形象:阳气充沛、坚毅、存在;周公建制后的中国人形象:懦弱、权谋,生存。从《山海经》到周公建制--孔子,中国人是从存在下降到生存,从高层次降到低层次。
这本书看下来,李劼之所以能对各家学说有如此清晰、深刻的了解,我认为一个重要的有原因在于他是”知世论书“,也就是书中常说到的”历史语境“。一些古书如《周易》,研究的人很多,但总是觉得说不通。李劼的“历史语境”像是补充了逻辑链里最基础的一环,这样一切都清晰明了,流水般的顺畅。
当我们把《周易》放在姬昌被囚而演易的历史语境;《老子》放在周公建制以及孔子追随周公的背景;《论语》是孔子复周公之古的历史语境;我们对他们的理解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