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仇敌忾的反义词 黄埔同仇敌忾 日军始终无法战胜

2019-01-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早年,在蒋介石留学日本期间就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日本原来是个很小,资源有限的国家.人口.综合国力一直不如中国.但是何以在很短的时间就能有眼下之富强呢?为了解开这个疑问,蒋介石选择到日本的军队去.他相信,一个国家的军队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风貌.同仇敌忾的反义词 黄埔同仇敌忾 日军始终无法战胜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陆军效仿法国,后来又效仿德国.蒋介石发现比起战略战术来,日军更强调精神的重要性,但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崇尚西洋训练方法的日军精神教育的核心竟是来自中国的传统文化.那就是忠节.礼仪.武勇.信义.和质

早年,在蒋介石留学日本期间就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日本原来是个很小,资源有限的国家。人口、综合国力一直不如中国。但是何以在很短的时间就能有眼下之富强呢?为了解开这个疑问,蒋介石选择到日本的军队去。他相信,一个国家的军队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风貌。

同仇敌忾的反义词 黄埔同仇敌忾 日军始终无法战胜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陆军效仿法国,后来又效仿德国。蒋介石发现比起战略战术来,日军更强调精神的重要性,但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崇尚西洋训练方法的日军精神教育的核心竟是来自中国的传统文化。那就是忠节、礼仪、武勇、信义、和质朴。这正是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礼义廉耻。

同仇敌忾的反义词 黄埔同仇敌忾 日军始终无法战胜

1924年,蒋介石奉孙中山之命筹建黄埔军校。在治学精神和学员教授方法上,一方面他学习当时苏联的治军原则,另一方面他向中国传统要答案。不仅利用了传统治军的方法,还极力推崇曾国藩等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和思想。然而让蒋介石头疼的是要制敌,就要找到日军没有在中国学到的东西。怎样才能超越日军呢?

同仇敌忾的反义词 黄埔同仇敌忾 日军始终无法战胜

正在他苦苦思考之际,孙中山的一幅字映入他的眼帘,“博爱”。1925年蒋介石在对军校学生训话时表示,黄埔军校的校训就是“亲爱精诚”。 亲爱,是要所有的革命同志能相亲相爱。精,就是精益求精,诚,是诚心诚意。中国以血洒花,以校为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为什么蒋介石选择了“爱”作为校训呢?因为蒋介石发现日军最大的弱点就是缺乏友爱。在日军部队里,军官可以随意打骂士兵就像是对待牛马一样。

蒋介石认识到日军表面上将忠君 ,讲纪律,但唯独不讲人性,不讲爱。所谓礼仪就是一副空架子,一旦失去约束日军会比谁都野蛮。丧心病狂的军国主义者永远无法认识到“博爱”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深刻的含义。爱战友,爱民族,爱国家,这就是黄埔精神的核心,这也是中国抗战的脊梁。在这样精神鼓舞下,所有黄埔将士众志成城,形成了一道无坚不摧道的对日作战力量。

抗战爆发后,日军果然撕下了道德礼仪的面具,在南京等地方犯下罄竹难书的罪行。而以爱为支撑的黄埔将士,在各场会战中热情高涨,军纪严明。淞沪会战中,上海居民夹道欢迎国军将士。而黄埔将士拒绝休息,要求直接到第一线投入抗敌斗争。这样的举动感动了无数中国人。坚韧的黄埔将士成了日军最大的敌人。在黄埔精神的影响下中国军队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

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曾说“中国抗日势力之中枢在于以黄埔军校中,历次会战中他们是主要战斗力的来源”。他承认在战前低估了以蒋介石为首的黄埔抗战精神。在中日正面战场上,22次惨烈大会战都有黄埔将士前赴后继的为国捐躯。各期黄埔军校生一毕业都直接开赴抗日前线参战。

抗战14年中,200多名黄埔教官和学生担任师长以上职务,指挥全国三分之二的军队。抗战胜利后,黄埔军校毕业生幸存者仅一万一千多人。相比抗战期间入校受训的二十万学生,在抗战中的牺牲率高达95%。有四十名黄埔将军壮烈殉国,以致后人赋诗纪念说“故土新坟抗日冢,何处白骨无黄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