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水长流人间烟火 大湾区概念股 烟花闪烁还是细水长流?
方正证券香港 互联网金融部 董事 林子俊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在本周出台,公布了多项指引和愿景,内地和香港两地相关题材股纷纷上涨甚至涨停(A股)。然而潮水来的快退的也快,随着市场热度冷却,部分股份价格已经出现回吐。
大湾区规划并不是一个短期的政策,而是长远规划。第一阶段到2022年打好连接湾区各城市的基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第二阶段2035年打造更多基建以及便民措施,实现高水准互联互通。换言之,部分行业和板块将会长期受惠,而部分行业或需要待大湾区的发展到一定水准才有真正帮助。因此在投资的部署方面,需要考虑到湾区发展的不同周期。
金融和基建先行
和其他由产业聚焦,政策辅助的湾区如东京湾区、纽约湾区不同,粤港澳大湾区由国家政策主导推动。肩负着人民币国际化、粤港澳三地优势互补以及创新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重任。除了政策支持外,金融和基建将会在湾区发展的前中后阶段持续受惠。
金融方面,无论投资、融资还是人民币业务,都离不开银行的支持。相对于国内“四大行”业务遍布全国,中银香港(2388.HK)和恒生银行(00011.HK)深耕香港本地和跨境融资,受惠程度有望加强。目前中银香港和恒生银行股息率接近4%,虽然股价近期反弹,但依然有不错的值博率。
基建板块方面,在珠三角地区港口建设、跨海大桥拥有较大份额的中交建(1800.HK)以及机场建设工程出色的中铁建(1186.HK)相信最能受惠。随着香港基建专案推进以及香港特首在施政报告提出“明日大屿”规划落实,港澳基建市场市场具有较高份额的中国建筑国际(3311.HK)同样值得关注。基建的原材料股方面,华润水泥(1313.HK)和海螺水泥(914.HK)在大湾区的市占率较高。
物流具备想像空间,唯独阴霾未散
人流、物流、资金流的互联互通是大湾区发展重点。其中物流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17年,广东省全年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82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比重为24.5%。如果再算上香港贸易中心每年8万亿左右的进出口(含转口)贸易额,大湾区有望成为我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基地。
可以预料到的是,随着基建的完成,粤港澳之间的货物往来和人员的来往将会越发频繁。两岸三地物流相关股份在港股不乏选择,陆运的港深铁路(525.HK)和深圳高速公路(548.HK);港口运输的珠江船务(560.HK);航空运输的中国南方航空(1055.HK)都有望受益。唯目前中美乃至全球的贸易风险仍未完全解除,环球经济增速放缓和消费需求减弱都对物流贸易题材的企业带来阴霾。
房地产和消费,旺丁才旺财
伴随大湾区的发展规划公布,广东拥有土地储备的房地产企业股价也一度出现上扬,如越秀地产(123.HK)和佳兆业集团(1638.HK)均录得个位数百分比升幅。也有分析认为香港大众消费企业如大家乐集团(341.HK)、大快活(52.HK)和莎莎国际(178.HK)有望从中受益。
确实房地产和消费公司业绩的好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该区域有没有大量人口流入。简单的经济学供求理论,假若一个城市或区域涌入大量的消费者,在供应有限的前提下售价和交易量都有望上升。唯如开篇所述,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第一目标是2022年,第二目标是2035年,在协同效益未产生之前,相信难以吸引大量高消费能力的人口涌入。
事实上由于楼价高企,不少城市都加快推地推盘,中国一线城市的楼价已经出现“滞涨”现象,难以单靠还没有具体落地政策的大湾区概念支撑相关板块股票股价节节上升。
创新与科技百花齐发
在本次推出的规划纲要中,创新一词总计被提出139次。纲要提出,湾区将“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撇除过度和转折助语,创新是规划纲要中被提及最多的词,很大程度反映了政策对科技和创新的倾斜。
目前扎根大湾区的科技公司(尤其是深圳)多不胜数,涉及各行各业。比较大的如比亚迪(1211.HK)等。还有一部分传统企业如广汽汽车(2238.HK)也表示会提升研发能力。虽然规划有特别指明支援智慧制造、人工智慧、大资料和环保科技,但牵涉面相当广,因此目前下注哪一间公司会特别受惠,、恐怕言之尚早。尤其是科技股的估值并不算便宜,归根到底还需要“打铁自身硬”才能在大湾区发展中捕捉更多机遇。
结论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是未来3年甚至13年港澳和广东省多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重点,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唯独任何的企业发展都离不开经济规律,落地到投资决策归根到底还是看企业的盈利和对股东的承担。
部分企业借势炒作无法避免,如果投资者只是想短炒一波,姑且跟风无妨。但如果是想作为价值投资决策的核心思路,投资者应该认真思考究竟什么行业和企业,在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分享大湾区建设和发展的红利。
笔者为证监会持牌人士,没有持有上述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