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帝国无删减版】上海博物馆特展揭开“白银帝国”前世今生
“熠熠千年:中国货币史中的白银”特展海报 央广网发 上海博物馆提供
央广网上海4月13日消息(记者林馥榆)“银行”、“收银”、“银货两讫”,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用词汇,这揭示了白银在中国货币史中的重要地位。上海博物馆将于4月26日开启全新特展“熠熠千年:中国货币史中的白银”,揭开世界各“白银帝国”的前世今生。
据了解,中国白银的冶炼和使用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作为货币的主要形态之一,唐代中期,出现了最早具备货币功能的白银——铤,但白银货币的使用并不普遍。两宋时期,白银的货币功能得到加强,使用范围扩大,逐渐成为政府在政治、经济活动中十分重要的支付手段。
南宋霸东街南重二十五两银锭 央广网发 上海博物馆提供
宋代海外贸易的发达使得价值大、重量轻、便于长距离运输的贵金属黄金和白银日益重要。2007年整体打捞出的“南海Ⅰ号”南宋沉船是我国水下考古的重要发现,亦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遗迹。截至目前,已从“南海Ⅰ号”发掘了10余万件船货与生活物品(含水下调查),其中钱币包括银铤290千克及一批金叶、铜钱,由此可见宋代对外贸易的繁盛。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货币制度步入银本位制的历史进程,白银货币对中国货币金融和社会生活影响深远。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将全球贸易推向新的高度,源源不断的白银通过贸易途径进入中国,极大满足了中国市场上的白银需求,促进了明清中国手工业和出口贸易的发展。但在清代中期以后,白银渐向外输出,尤其鸦片战争以后白银大量流失、外商纸币流通于市,迫使清政府创立国家银行发行中国自己的纸币。
清咸丰六年上海县郁森盛银饼 央广网发 上海博物馆提供
在上海开埠后,因1821年墨西哥独立,上海市场青睐的西班牙银元供不应求,成色相对较低的墨西哥银元则受到抵制,造成上海市场银元供给不足。为应对这一局面,上海著名沙船商王永盛、郁森盛和经正记三家首铸银元(时称“银饼”),流通于市。
上海银饼传世很少,是稀见品种之一。此次展出的银饼铸造年份为咸丰六年(1856),因外国商人为推行鹰洋而进行阻制实际发行时间仅半。存世的有一两和五钱两种面值,其重量使用漕平两(一两合36.65克)。它们突破了传统银两的形制,采用机器冲压钢模铸成,比同时期其他本土银饼(银元)更为精美整齐,在白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本次展览不但将展示上海博物馆自身的藏品,还从中国财税博物馆、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借展一批珍贵文物,其中不乏近年来的重要考古发现。通过展示白银货币和相关器物,包括中国传统银两、外来银元、中国新式银元、纸钞等,希望能让公众比较直观地了解货币史中白银的发展历史、白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白银联结下的中国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