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一眼认出弟子】上师和弟子的缘起牵涉到证悟

2019-11-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以外在行为去衡量内心境界,是很容易出错的.<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中还讲过一个重胜王,他虽然已得圣果,但为了度化某女人,而示现与其同床,令其发起了无上道心 .所以,我们无法了知别人境界的话,不能依靠外相去揣测.[上师一眼认出弟子]上师和弟子的缘起牵涉到证悟<十住毗婆沙论>也说:"若以外量内,而生轻贱心,败身及善根,命终堕恶道."记得<亲友书>曾讲过四种人 ,其中一种就是内成熟而外不熟.就像有些大成就者,虽然已获得解脱,但有时因度化众生的需要,示现的行为

以外在行为去衡量内心境界,是很容易出错的。《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中还讲过一个重胜王,他虽然已得圣果,但为了度化某女人,而示现与其同床,令其发起了无上道心 。所以,我们无法了知别人境界的话,不能依靠外相去揣测。

【上师一眼认出弟子】上师和弟子的缘起牵涉到证悟

《十住毗婆沙论》也说:“若以外量内,而生轻贱心,败身及善根,命终堕恶道。”记得《亲友书》曾讲过四种人 ,其中一种就是内成熟而外不熟。就像有些大成就者,虽然已获得解脱,但有时因度化众生的需要,示现的行为看似不如法,实际上却能成熟众生的善根。

 故作为弟子,在依止上师时应如《功德藏》所说:“自己未调自心前,迷乱观察无量罪,善星精通十二部,见师行为狡诈相,善加思维改自过。”自己的心尚未调伏之前,若以迷乱的错误观念观察上师,则会有无量过失。就如同善星比丘,尽管精通十二部经典,却以自己的劣见观察上师过失,最终堕入恶趣当中。所以,我们要善加思维上师的功德,一旦生起不好的念头,应意识到是着魔了,要马上忏悔。

 假如上师表面上对你发脾气,似乎特别不高兴,你也切切不可气急败坏,觉得上师特别偏心、处理不公。(现在有很多这种人,对外道倒是很起信心,对上师却常生邪见,这也是前世的业障吧,没办法。)这时候,你应当这样想:“上师一定是看到了我的某种过失,才如此责骂我。

上师观察到以严厉呵责方式调伏我的时机已到,才这样进行调化的。”然后等上师心平气和了,再到上师面前忏悔。不然,倘若上师正在气头上,你忏悔了也不一定接受。

 依止上师的时候,这些方法确实很重要。以前我还没正式依止上师时,对此就已经学习了,所以在一生中不管遇到哪个法师,我都会以最大的恭敬心和清净心去依止。在此过程中,自己无意中肯定犯了很多错,但即便如此,还是尽心尽力地依止,从来没有像现在学生对老师不恭敬一样,把上师当成是普通人。

对很多世间人来说,在跟上级打交道时,高兴时可以一起合作,不高兴时就可以诽谤,甚至刁难、威胁也无所谓。但佛教中不能这样,就算你对“人”没有感觉,对“法”也要有感恩之心。因此,我们对所有上师都要恭敬,这一点非常重要。

 尤其上师示现忿怒相时,自己一定不能生邪见。《功德藏》中也说:“倘若上师现忿怒,见己过失呵责调,时机成熟应忏悔,如是智者不着魔。”上师在发脾气时,我们应意识到是自己刚强难化,上师以寂静的方式无法调伏,故才会严厉呵责的,这说明自己得度的机缘成熟了,理应值得高兴。

否则,把上师的行为完全当作过失,进而肆意诽谤,那这个人就着魔了。所以,我们要始终视师如佛,千万不要看上师的长短,如《般舟三昧经》云:“当敬善师,不得视师长短。”

 退一步说,倘若你实在无法把上师观成佛菩萨,那也要尽量忆念他的法恩。比如我们对父母为什么要恭敬?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有生育、养育之恩。同样,给你传授一个偈颂以上的上师,可以长养你的智慧法身,如果你不是忘恩负义之人,就应该感激、恭敬上师,对上师起欢喜心。

 否则,对上师不恭敬的人,就算又依止了其他很多人,佛陀传下来的法对你也不会有利,而且成就会遥遥无期。反之,假如你对上师有恭敬心、清净心、欢喜心,那么佛法自然而然会滋润你的相续,你的相续也会与法相应,生起很多证悟的功德。

所以,经典中为什么说依止善知识非常重要?原因就在这里。这不像世间上领导和被领导之间的关系,只要没有针锋相对,对工作没太大影响,二者怎么样都可以。然而佛教中并非如此,上师和弟子之间有种不可言说的缘起,这种缘起牵涉到你今生乃至生生世世的解脱,与你的证悟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就算你不是为了上师或佛教,仅仅是想到自己将来的成就和命运,也要恭敬善知识!